王曉紅,尹紅霞,楊海寧,呂崢瑋,李 莉
新兵團是部隊集中統訓機構,新兵數量多、來源地廣泛、居住相對集中,且新兵入伍后對環境、飲食、生活作息、訓練強度等多方面均處于適應期,導致部分人員免疫力下降,一旦出現傳染病,容易快速傳播。因此,如何科學、專業、高效地應對各類傳染病,一直是部隊各級關注的重點問題。筆者通過多次巡診,發現了新兵團日常疫情防控的一些問題,并總結了應對突發疫情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1 加強領導,健全疫情防控組織機構 新兵團機關實行24 h專項值班,分設訓管組、政工組、后勤組。同時對新兵團各方面工作的防控要求適時提出合理化建議。各組做到各負其責、無縫銜接,形成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嚴密“防控網”[1-4]。
1.2 緊貼實際,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 (1)落實掛鉤防控責任:新兵團各級領導按照責任包干掛鉤表實施“一對一”掛鉤,每個大隊均有一名團領導包干負總責,各大隊主官擔任疫情防控的具體負責人,并下沉至中隊指導疫情防控工作,盯抓個人防護、營區消殺、體溫監測、閉環管理等剛性要求落實。(2)優化防控力量體系:在強化行政管理基礎上,充分發揮好專業技術力量支撐作用。指派隊屬醫院疾病預防科中級以上職稱或五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的防疫醫師,負責疫情防控技術指導和專業督查。(3)做好宣傳引導:以授課、印制展板、發放宣傳冊、防控知識三字經桌卡進班級等方式,靈活多樣開展衛生健康教育,積極推進疫苗接種,科普流感、水痘、腺病毒、鼠疫、布魯氏菌病、肺結核及腸道傳染病等季節性、地方性和其他常見傳染病知識,培養官兵由“知”到“信”到“行”的自覺意識。(4)嚴格制度落實:認真落實體溫監測、“日排查、日報告、零報告”、環境物品消毒、核酸篩查、人員隔離留觀等制度;規范外來人員管理,外來人員進入營區由關聯人員引導進出并監督遵守防疫規定;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實現科學立體防控。
2.1 精細化分級管理思路 對于確診的傳染性或致病能力強的疾病,確診患者的救治和密接人員的隔離觀察主要依托隊屬醫院和體系醫院。對于常見傳染病,衛生隊在醫院的指導下共同參與診療。衛生隊設發熱門診,每個大隊兵舍樓預留可具備單獨通道,單獨水房、衛生間的區域,作為感染風險較低人員的備用隔離觀察區域。訓練基地內相對獨立的模擬訓練樓作為突發疫情時的密接人員應急集中隔離用房。精細化管理與分級隔離封控思路在應對水痘病例和季節性流感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效減少擴散傳播及對正常組訓的影響。
2.2 多部門加強預防性保障 駐地氣候干燥、多風且晝夜溫差較大,水質偏硬、飲食偏重油重鹽,遇天氣變化和飲水不及時,大量出汗及洗浴后不注意防風防寒,夜間門窗對開受風受寒,食用飲用生冷飲食等,均可增加呼吸道、腸道感染等疾病的發生。衛生人員及時做好組訓前中后的防暑防寒和飲食健康提示,加強健康宣教,后勤工作人員給予配合保障。防疫人員定期對營區內超市和食堂進行衛生監督檢查,限制生冷食品、飲料供應;在飲食衛生的基礎上,建議合理搭配、烹飪,避免過于油膩、辛辣,避免食用牛羊肉后立即食用西瓜等水果;根據天氣和訓練科目調劑姜湯、蔬菜湯、綠豆湯、酸梅湯等飲品。
2.3 調動各層級衛生力量 加強巡診和衛生隊門診(基層軍醫和總隊醫院值班專家坐診),自統訓以來,通過線上指導基層醫師排除了1例疑似水痘患者,確診為玫瑰糠疹。在一起水痘疫情中,總隊醫院皮膚科專家出診指導診斷和用藥,中醫科專家提供中藥湯劑供密接人員服用,做到防治并舉。1例呼吸道癥狀患者被確診為肺結核后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PPD試驗,組織專家對確診病例進行會診評估傳染性并進行用藥指導。多環節共同配合在實現“四早”的同時,避免了盲目的過度防疫和資源浪費,減少了對正常新訓工作的干擾,還對基層衛生人員起到了很好的教學幫帶作用。
3.1 建立平急轉換機制 近年來,部隊不斷總結經驗,出臺了多項應急處置指導方案。但仍存在政策法規層面的概括性指導意見與實際業務運行場景之間融合不到位的問題[5,6]。應該定人定位形成指揮網絡圖,定期進行動態完善[7],遇有突發情況,新兵團向上級報告并統一指揮各組,實行流調、防護、人員風險等級劃分、采取消殺措施,提出物資、隔離場所需求,啟動保障營區預留隔離場所,協調醫院衛勤力量和地方支援配合。物資儲備要預設應急供應方式,可通過“從上級衛生主管部門調撥補充、從體系醫院租借使用、在當地醫藥公司應急采購”等多種渠道積極籌措,確保一旦需要,就可立即到位[4]。
3.2 優化衛生人員組成與培訓 新兵團衛生人員在負責營區內衛生防疫、日常診療及官兵健康教育的同時擔負著為領導機構科學決策提供專業咨詢的重要任務[6]。在抽組前對衛生人員進行統一培訓考核,不同批次人員施行部分輪換,通過組織模擬場景演練和參與實際處置工作進行培訓帶教;充分發揮隊屬醫院專家的教學幫帶作用;對表現優異的人員安排獎勵性進修培訓。
3.3 加強關鍵節點防控 新兵入營前,繪制人員住宿布局圖,按照地域、車次、車廂來源實施網格化管理,劃分不同住宿、生活及訓練范圍,并實時跟蹤入伍地疫情動態,隨時調整網格區域內疫情防控等級[7,8]。新兵下連前后分別進行一次全員健康監測,途中嚴格人員管控和各項疫情防控措施。同市區及周邊城市各單位使用部隊內部車輛“點對點”轉運。收集駐地社會面流行病數據信息,及時做出聯動反應。
3.4 落實預案化響應措施 (1)嚴格落實報告制度: 根據傳染病種分類在規定時限內上報疫情直報系統。營區內社會化保障人員涉疫時,同步通報駐地社區,配合駐地開展流調排查、隔離治療等應急處置工作。(2)即時實施隔離管控: 對營區進行全面消毒。衛生防疫組迅速對管控人員進行篩查,甄別陽性病例數。按照預案及衛生部門要求對人員、環境進行健康監測及樣本采集送檢。(3)拓展信息手段搭建信息平臺: 新訓機構提前搭建信息平臺實現入營前新兵基礎信息錄入與上傳,保證遇有特殊情況發生,人員轉診和治療信息流轉順暢高效;營區內設置智能防疫監測系統[9-12],提供體溫異常人員篩選及軌跡還原、個人防護識別與預警、數據智能檢索等功能,精準高效篩查預警。通過網絡加強政策宣傳、發布最新診療知識、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充分發揮網絡陣地的輿論宣傳作用[3]。(4)開展流調與宣教: 配合總隊醫院應急分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迅速排查、收集被流調人基本信息,2 h內展開現場流行病學調查,4 h內完成核心信息調查,24 h內基本查清傳播鏈條。開通心理熱線結合新兵入營適應期和疫情恐慌做好一人一事心理干預工作。(5)迅速轉運: 遇有確診病例,醫療救治組將病例先行單人單間封閉隔離,及時申請負壓救護車組織后送至體系醫院隔離治療,及時對房間、車輛等場所環境進行終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