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政文 四川達州職業技術學院 副主任醫師
人行走的姿態可謂千人千樣。這是因為,行走需要大腦,肌肉,包括骨盆、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在內的關節以及腳趾等相互協調,共同完成。而每個人的肌肉力量、肌腱韌性、骨骼的長度與密度、視覺靈敏性、身體協調性、體重、肌肉或骨骼受損程度等方面均有細微差異。
健康的行走姿態為:表情自然,雙目平視前方,頭微仰,口微閉,脖直胸挺,雙臂自然下垂,雙上臂(即大臂)自然擺動——前后擺幅約30度左右,兩腿有力地向前邁動。邁步行走后蹬時,著力點側重在跖趾關節內側,膝關節稍有彎曲,單步步幅約為70厘米左右。不同人的步幅有所區別,與腿、腳的長度有關。
行走姿勢與身體的健康程度有很大關系。最新研究顯示,一個人行走的速度即步速,與其智商、壽命相關。普通人的步速約為每秒鐘0.9米。步速低于每秒鐘0.6米者的死亡風險可能增加,步速超過每秒鐘1米的人則壽命相對較長。
踮腳尖走路、走路不穩等不健康的行走姿勢可能導致大腦、肌肉或關節出現問題,令人罹患某種疾病。此外,疾病與異常步態有可能互為因果:有些疾病會導致步態發生改變。
正常人行走時手臂會擺動,如左腿前邁,脊柱便會向右旋轉,右臂隨之擺動。這樣做可以充分發揮脊柱的“減震”作用。如果行走時手臂不怎么搖擺,會讓后背承受更大的壓力,可能導致肌肉疼痛和受傷等健康問題。
人體設計極其精密,我們可以長途步行、跑步,除了得益于超高的散熱能力,和骨骼的力學結構也有很大關系。足弓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減震、分擔壓力。如果您踮著腳走路,走路時腳掌先落地,那很可能對腰背造成很大壓力,導致“腰疼”。
正常走路時,雙腳應朝向前,大拇趾應略向兩側打開10度左右。這樣做可以很好地進行力的傳導,讓腳、胯、腰、背、肩、頭相互協調,自然地完成步行。生活中常見內八字走路的女性和外八字走路的男性。這兩種錯誤步態可導致身體錯誤發力,影響肌肉平衡,導致膝關節疼痛。
“踩屎感”的鞋子指鞋底非常軟的鞋子。以上鞋子會削弱足弓的減震作用,將身體的重量、走路額外產生的重量全部施加在足底或腳掌,很可能誘發足底筋膜炎等疾病。
表現為步態蹣跚,站立不穩,身子常向患側傾倒,需要用手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多見于腦梗塞或腦出血發病風險高的患者。
多見于老年人,表現為行走中不能將雙腳抬起,而是擦著地皮移步。這與體內鈣質流失,骨密度下降,走路過程中有疼痛感有關。積極合理補充鈣和維生素D是關鍵的防治舉措。
患者表現為下肢遲緩無力,行走時為使腳尖離地而抬高下肢,骨盆、髖部與膝關節也隨之抬高,足尖呈下垂狀態。
腦梗塞可使患側肢體出現活動障礙,失去靈活性。患者表現為行走時步幅小,足尖先著地,兩個膝蓋相碰,兩只腳向內交叉,酷似剪刀。
小腦疾病患者的身體平衡功能會出現障礙,表現為行走時重心不穩,抬腳慢,腳落地時搖擺不穩,笨拙蹣跚,無法走直線,就像喝醉酒一樣,閉眼時更明顯。
患腿膝部強直僵硬,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鉤。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并向外側畫一半圓前進一步。這種步態多見于腦梗塞引起的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又稱為偏癱步態。
帕金森病患者行動遲緩,行走時身體前傾,步態緩慢僵硬,呈小碎步,不能驟然停止和轉身。遇到場地受限或要求同時完成另一件事時,雙腳就像粘在地上一樣起步困難。
該病會導致患者全身肌肉僵硬,平衡協調能力差,走路時很容易摔倒。出于自我保護,患者會本能地以縮短步幅的方式來保持身體平衡,出現一顛一顛的步態,如同企鵝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