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磊,周 堅,宗 鑫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 200135)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對城市規劃設計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希望城市建筑能在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礎上,還能夠讓居民享受到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由此,園林設計師和城市建設者們在進行城市區域建設之前,更需要在滿足城市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重視城市周邊的文化及生態環境建設。美好的城市建設僅考慮地區建筑完全不夠,城市環境的營造離不開園林植被和景觀元素的點綴。只有將二者進行科學融合,將城市“花園化”,以園林設計的視角看待城市的建筑布局規劃,才能滿足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精神文明建設等多層次的高要求,實現城市建筑規劃與園林景觀設計自然和諧共處[1]。
全球氣候變暖,低碳生活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趨勢。鑒于當前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國家對綠色建筑提出的相關要求,園林設計同建筑規劃結合的進程必須嚴格依照低碳目標執行。在兩者相互融合的過程中,設計師需將降低能耗成本,提高生產能效放在首位。此外,在園林設計的環節中,綠色植被應盡可能地采用符合當地水土環境且可持續使用的景觀植被,以此減少植被更替的頻率,避免經濟損失。合理管理園林設計與建筑設計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同樣也是二者得以融合的基本原則。
在建筑規劃和園林設計過程中,需要將建筑和植被相結合,考慮二者相互兼容是否能夠達成一定的美觀度,二者的規劃和設計應作為一個整體同步進行,由此可更直觀地發現兩者的優點和缺點,在特定條件下,及時進行互補。將二者的規劃設計相結合還必須要充分考慮城市未來的建設和發展。總之,城市長遠的生態文明建設,應同城市建筑規劃和園林設計的綜合發展相統一。
隨著社會發展,居民對生活居住條件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居住小區的生態環境也更應受到設計者和建設者的重視。設計者和建設者們應遵循生態原則,優化城市結構,減少資源浪費,始終將城市生態環境優化放在首位。在設計過程中,應重視居住區與城市生態文化建設。盡可能地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城市中現有的綠地結構系統,以此對原有的城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讓城市居民獲得更美麗和舒適的生活環境。城市設計者和建設者們在項目進程中需要全面考慮園林植被的生存需求和建筑的具體位置合理度,實時調配,避免建筑與綠色園林景觀發生沖突。
設計師需基于城市規劃實際,將園林景觀同建筑規劃相結合,在注重節能環保的基礎上,打造相應的自然生態場所。設計師需把控相應的設計原則,協調合理的設計理念,保證生態環境與節能減排的建筑理念有序統一[2]。設計園林景觀的同時要落實基本的低碳理念,科學利用城市原有的生態資源,結合可再生資源加以利用,優化項目規劃實施策略,保證資源的可利用率,合理利用植物,實現其作為景觀設備的儲備。根據區域環境內園林現有植被特點進行設計,建筑規劃與園林植被相結合,從而達到園林景觀同城市建筑植物群落最終的和諧統一。這也要求設計師在實施建筑規劃的進程中,不斷挖掘更多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色,并將其引入城市建筑設計理念中,同步進行整體空間設施規劃,將城市建筑與園林景觀進行協調處理,以此展現具有獨立特色的城市建筑風格。
在道路寬度設置時要考慮城市人群日常出行條件,規劃好人行道及車輛來往的道路相關設計,把控好園林規劃,避免出現交通混亂的情況。除確定交通道路上合理的道路寬度設置外,還需要考慮車輛應急區的合理規劃設置。
建筑的主題特征及其獨特風格也會對城市道路鋪裝設計產生一定影響。城市道路設計區域中所具備的相應景觀需同城市建筑的外部設計整體風格相匹配。在進行城市外部道路的設計時,設計師還需要做好詳細區分,將具體的直線道路和迂回道路做好適配,利用不同的設計方案進行合理設計,道路人行道地磚的選擇也需要匹配城市總體建筑設計環境[3]。所有的環境設計均需注重園林景觀與建筑景觀的搭配程度,根據道路設計的實際材料再具體進行尺寸分割,選取合理的拼裝條件對其進行填充。
在選擇園林區域的植被時,需著重考慮植被能否適應區域現有的氣候條件。植被的選擇需根據城市建設規劃的主題進一步確立。此外,園區的植被生長還需考慮當地區域環境的具體氣候情況,根據區域內部環境差異對相應植被進行選擇。做好不同時節植被的培育計劃,根據不同的季節,計劃植被在城市中所呈現的覆蓋效果。可將夏季與冬季作為季節界限劃分標準,以保證在不同的季節中,園林植被具有不同的色相變化。
建筑周邊所引入的植被應根據區域規劃的整體風格及其特點作進一步認定,在種植植被期間應注意保持密集和分層的規律。植被種植的層次不但會影響建筑周邊整體的美觀程度,而且對于后期植被的生長十分有利。可采用密度種植方法契合生態農業中種植方式,根據綠植的品種規格進行劃分,且需考慮到植被后期的生長空間,一般喬木按株距平均5m,可適當加大株行距,以側枝相互間不影響生長為宜。合理規劃種植方案,可使建筑周邊綠化帶土壤更為肥沃,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含量得以增長,對植被后期的健康生長極為有益。對于落葉植物,盡量將其遠離水池,以避免落葉落入池內影響水體景觀,或是影響周邊居民用水水質。植被的施工密度和設計密度應保持一致,可根據項目進度情況對苗木進行合理配置。如水蔥20芽/叢,降至10~12芽/叢;待項目竣工時仍可達到20芽/從的設計密度;對于單生、復生的水生植物可根據竣工驗收的時間、土壤肥力、熱量條件等進一步降低植被密度。一般而言,距驗收時間越長、土壤肥力越好、熱量資源越豐富,施工密度越小。如小香蒲在肥力高的水田中,春夏季依照9株/㎡種植,2個月以后其密度可達到40株/m2[4]。
在傳統景觀設計工作模式中,通常采用平面、剖面等模式展示整體的設計理念,這種方式操作的難度相對較低,但在局部和細節的展示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信息較片面,往往會對后期施工形成阻礙。BIM技術可創建可視性較強的三維模型,以此改善傳統技術中存在的缺陷,使整個規劃細節更為立體,并能夠有效避免在后期的修改中因前期出現的不足耗費更多的資金,從而有效節約成本。
2.5.1 運用數字化技術開展信息管理
建筑設計工程復雜,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施工方案,創建完善的信息系統,動態分析施工進度和成本。例如,傳統的工程造價工作模式要求工作人員在圖紙中上傳相關信息,提高計算的準確性。雖然可以借助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但對項目的要求較高。受各種客觀條件影響,很可能導致施工無法順利進行。采用BIM技術,可以借助現代技術計算工程量和成本,不會有較大的偏差,可以增加企業的效益。施工一般分為規劃設計、施工、后期維護3個環節。BIM技術可實現全方位動態管理的目標,提高安全生產的質量,對內部管理的各方面有效調整。
2.5.2 數據庫協同管理
如何開展協同管理,使相關工作更加順利,是目前施工單位需要改進的關鍵問題。由于工程建設涉及的部門較多,信息溝通不及時,各專業易發生沖突。BIM技術的應用可以收集和應用多方面的信息,創建完善的數據庫,滿足單位和個人對信息的需求,加強各方之間的溝通,完善景觀建設的各個環節,提高工作效果。此外,監理人員還可通過增加建筑構件的信息展示各環節的施工狀況,并在第一時間發現項目管理的不足之處,使項目更加安全穩定。
伴隨著城市密度增大,城市可用土地逐步減少。園林設計同建筑規劃同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城市的發展需要建筑,人類生存需要綠色園林。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城市的土地利用率才能不斷得到提升。圍繞建筑對園林進行設計,可以優化土地資源,美化周邊環境,促進城市土地資源的配置利用。
傳統的園林設計在整體布局上稍遜一籌,色彩呈現較為單一,新時代背景下,景觀設計與建筑規劃設計還需不斷融合,以促進園林內容逐步豐富,且具備層次感。整合建筑與園林設計,很大程度上能夠改善整座城市的生態環境[5]。
園林設計對于建筑規劃起著重要作用,不但能夠提高城市建筑規劃的質量,而且可提升城市綜合規劃的水平,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城市居民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追求更為強烈,做好建筑規劃與園林設計之間的協調,可滿足城市居民長遠的精神需求,有效帶動經濟效益提升[6]。
園林設計與建筑規劃的有機融合已被廣泛應用于大量的實踐項目當中。園林設計與建筑設計相輔相成,二者之間關系密切,園林設計能夠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理念得以實施,建筑規劃也需要園林給予襯托,與此同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為社會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因而,整合園林設計與建筑規劃,提升園林設計對于城市建筑的功能性,對發展社會經濟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