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蕾,于靖怡
(山東省文物工程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1)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并取得良好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歷史文化街區總量達1 200個,與2016年底相比數量翻倍;歷史建筑總量達5.75萬處,增長近5倍。從保護工作的開展角度分析,需做好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建筑的普查,結合實際情況做好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充分挖掘資源價值,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從城鄉建設角度分析,必須要做好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實踐中要深度挖掘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納入文化保護清單,確定歷史文化保護的重點與保護要求。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推進活化利用,深度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使用價值,面向公眾提供文化服務,使文化被用起來、活起來。除此之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需融入城鄉建設,統籌城鄉空間布局,做好新區和老城區關系的梳理,提出妥善解決的方案,合理疏解老城區過重負擔,同時也要保護好老城的肌理與風貌。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的“活化石”,為活態的文化遺產,承載著特有的社區文化,可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通過活化利用,能夠增強大眾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我國古代建筑資源豐富,分散在各個地區。隨著人們歷史文化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高度重視古建筑保護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惠州市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 000多年建置史與1 400多年建城史。近年來,惠州市積極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已有6處街區被納入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名錄。此城市歷史文化遺留豐富,但資源活化利用也存在諸多問題。從實際情況分析,存在歷史風貌保護不足、歷史文化街區產權主體復雜、文化街區基礎設施老化及街區活化利用水平不高等問題。如何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街區資源成為研究重點,需圍繞傳承歷史文化和優化民居環境以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全面統籌和優化,逐步推進各項工作。具體問題如下。
1)建筑功能老化 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筑時間比較長,老舊問題突出,從保護實際分析,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建筑雖然掛牌,但未能及時進行修繕。除此之外,產權分散且業態凌亂無序號,缺乏經濟活力。街區的建筑物雜亂分散,并且空間尺度不協調,未能創設相應的環境氛圍,影響保護效果。
2)街區產權主體復雜 歷史文化街區的文物保護單位所有權具有多重性特點,而非文物保護單位的產權細化為私房和公房。以惠州市城區的4處街區為例,總建筑面積為29.3萬m2,其中,私產房占比為86.34%,公產房占比13.66%。4個區域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總計64處,大約2.6萬m2。由于私有產權復雜且建筑物分散,以及部分私產房使用者和所有者分離,導致管理工作難以開展。
3)基礎設施老化 大部分歷史街區的市政管網設施散亂,特別是給排水和供電等方面,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消防隱患,抗災能力不強。除此之外,交通不便、停車位緊張問題難以有效承載生活與商業生產。
保護工作的開展要立足于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積極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市場參與的模式,獲得更多的市場力量支持,積極籌措資金,實現多元化運營,促進街區持續化發展。積極發揮政府和住建部、文廣旅體部及城投部等力量,做好有效溝通協調,共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利用工作。加大人力資源的支持力度,做好古建保護的研究。
我國近代建筑指的是1840—1949年間建成的建筑物。近代建筑在功能、形態及結構等方面與現代建筑較接近。從具體分布的情況分析,以沿海沿江城市為主,如廣州、廈門、青島等。由近代建筑組成的城市風貌承載著幾代人的生活記憶,因此近代建筑成為時代巨變的歷史見證。近年來,人們開始對近代建筑的歷史與記憶進行綜合解讀和重構。
在近現代時期,部分近代建筑承載著國人對外國侵略者和屈辱歷史的仇恨、憤怒,建筑內部的裝飾則“描繪”著資產階級的腐朽生活,被使用者拆除或遮蔽。隨著年代變遷,人們更愿意用“美好事物”的欣賞態度,對待殘存的遺跡。隨著城市化建設,很多城市中心區域的歷史建筑被拆毀,留存下來的近代建筑中原屬于住宅和辦公等也已換成新的產業功能,為商業和旅游業發展提供支持。教堂和學校類型的近代建筑很多保留著原有的公共屬性和文化屬性;工業廠區受到產業升級和設備技術的更新,部分在停產和轉產后多數被閑置。例如,煙臺德國郵局舊址,建設于1900年,20世紀50~60年代,朝陽街北的煙臺山成為軍事禁區,此時的朝陽街區逐漸成為普通商業與居住功能。20世紀90年代后,朝陽街的活力逐步衰退,諸多建筑被拆毀及改造,甚至部分建筑被荒廢和空置。歷經滄桑后,德國郵局的墻身出現了很多變化,不斷地被修補。2006年作為煙臺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被納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人們在反思中展開保護工作,通過建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并修訂了文物法,確立了近現代重要史跡與代表性建筑的文物價值。從現有的1~8批國家保護總量中,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所占比例約18.7%,總計5 054項。從單體建筑數量來看,建筑總量遠高于現有數目。隨著人們對近現代建筑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啟動了很多保護措施。以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筑為例,由236棟單體文物建筑組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青島城市核心歷史文化街區。從其具體情況分析,具有系統且完整的保護區劃范圍,資源內容豐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街區的基礎條件好且管理實力強,不過面臨的問題也比較復雜,探索保護方案,能夠為歷史文化街區近代建筑保護和活化利用項目提供借鑒價值。從保護的角度分析,高度重視日常監測巡護,落實古建保養照料,高效化實施災害防控措施,并且引入科技手段助力古建資源的保護,探索構建社區型整體性預防性運作模式,具有示范的價值。預防性保護模式指的是采取有效的管理、監測和評估以及干預手段,抑制各類環境因素給文物帶來的危害,使得文物在穩定且整潔的安全生存環境中繼續保持文物的價值。在文物保護中多采用預防性保護措施,通過構建環境監測系統,做好空間及環境的改造,為文物保護提供支持與保護。對于近代文物實施預防性保護模式,針對可能出現的災害風險,做好事前的預防和控制,避免建筑文物被損壞,繼續保持古建筑的價值。
歷史文化街區與古建保護工作的開展需要強大的資金力量支持,保障各項措施高效化實施。從項目實踐的角度分析,需結合街區改造和古建筑保護的具體需求,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結合建筑具體情況進行輕微修繕與非輕微修繕,保護好建筑資源。做好全面的歷史文化街區情況調查,掌握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情況,形成完善的保護方案,優化保護資源的配置,全面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高質量推進各項管理措施,實現資源的活化和高效化利用。
從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及古建筑保護的工作開展角度分析,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高質量推進各項措施。這需要明晰各部門的職責與任務,形成完善的協調配合機制,共同解決街區和建筑當前存在的各類問題,提出有效的保護方案,高效化推進各項工作,做好資源保護,同時面向文旅產業發展進行街區改造。
在街區適宜的位置設置監控室,配置EPS不間斷供電系統和火災報警控制器及液位控制箱等資源,助力街區和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開展,提升保護的科技水平。使用的火災報警控制器裝置能夠實現聯動反應,利用線路和控制模塊實現對配置的消防設備的控制與反饋,及時接收到火情信號,顯示火情位置,發出火情警報,同時聯動有關設備滅火,實現有效控制。利用電氣火災監控設備以及消防設備電源監控器,結合運用設置在街區各位置的高清攝像頭,實現對街區及建筑監控的全面覆蓋。各類高科技設備可為歷史文化街區與古建保護奉獻出強大的力量,并且為游客的安全游覽提供保障。
在歷史文化街區與古建保護實踐中,需圍繞如何活化資源做好探索,保護好資源,同時合理開發,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帶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這要結合城鄉建設與發展,立足于實際情況,做好統籌規劃,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時做好古建保護,挖掘古建價值,以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帶動文旅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