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亮
“把我100多篇文章收錄到數據庫,還通過電腦、手機這些端口來傳播,不僅不告訴我,讀者包括我自己下載還要付費,我本人卻從沒拿到過一分錢稿費。”89歲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選擇了維權,對中國知網擅自收錄他的100多篇論文打起了官司,且全部勝訴,累計獲賠70多萬元。
趙德馨如此高齡選擇打官司,贏得輿論一致點贊。這是在向學術界的不良風氣宣戰,向損害自身權益的機構挑戰。這個維權老師當得好。以往,發現自己的觀點、數據被抄襲,大多數學者投訴的都是侵權人,鮮見向整篇整篇收錄自己論文的機構維權。之所以對某些機構采取隱忍的態度,無非是這些機構雖然不是做學問的,卻已經成為影響學術界的一個重要力量。
碩士生、博士生要想順利畢業,講師、教授要想順利評職稱,都得有一定數量和相應級別刊物發表的論文。而這些刊物,早就跟相關機構達成了某種協議,一旦出版便全文收錄,“文章被某某網站收錄”等要求成為在學術圈謀生必過的一道道關。想要稿費,可能就會遭遇趙教授跟中國知網打完官司后一樣的結局:登錄中國知網檢索系統,檢索期刊上趙德馨的論文,顯示結果為“0”。
事實上,相關機構平臺正是抓住了學者的這一心理,利用長期以來在期刊論文收錄上形成的地位,予以“明搶”;學者的隱忍,又助長了相關機構的跋扈:收了你的論文,你還要花錢買賬號才能下載。在此案中,也有期刊聲明:“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著作權使用費與稿酬一次性給付。”但法院認為,期刊通過稿約單方聲明,不足以證明從作者處取得了涉案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授權及轉授權的權利。其他期刊的類似聲明,到底法律效力如何,不言自明。
趙德馨維權成功,提醒有關期刊數據庫要更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同時也是為其他學者維權增添底氣。但老教授畢竟退休了,自然什么都不怕,年輕學者敢叫板維權嗎?
摘自《北京晚報》202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