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杰 潘宏偉
摘? ? 要:師范類專業認證所依據的《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的“合作與實踐”指標體系對師范類專業的教育實踐體系提出了具體的認證標準,厘清了教育實踐體系的構成要素。師范類專業要達到國家對專業教育實踐體系辦學的要求,還存在著缺乏穩定的協作關系、足夠的教育實踐基地、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等困境,需通過建立協同培養機制、嚴格實行教育實踐管理評價、落實教育實踐“雙導師”制度等策略,構建達到國家對師范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的教育實踐體系。
關鍵詞:師范類專業認證;教育實踐體系;困境及對策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1-0042-02
師范類專業認證是“專門性教育評估機構依照認證標準對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狀況實施的一種外部評價”。在師范類專業認證一級指標體系中,“合作與實踐”部分是“在我國教師教育體系重構過程中,國家對教師教育培養機制改革和教育實踐的質量要求,是課程教學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機制,對畢業要求具有重大支撐作用”。
一、師范類專業教育實踐體系的構成要素
《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明確“普通高等學校培養中學教師的本科師范類專業教育實踐體系包括協同育人、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導師隊伍和管理評價”5個構成要素及構建的具體標準和要求。
(一)協同育人
協同育人是達成畢業要求的重要保障,從培養機制上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該構成要素要求師范類專業、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基礎教育學校之間形成協同育人理念,協同推進高校師范類專業辦學水平和師范類人才培養質量;充分認識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不斷創新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分工明確、程序規范、聯動建制、運行順暢、融合發展的深度合作,共同承擔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工作,為達成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保障。
(二)基地建設
教育實踐基地是促進師范生“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畢業要求達成的支撐平臺。該構成要素要求師范類專業要明確基地建設標準、質量要求和管理規范,統籌考慮師范生的規模和服務面向,與基礎教育學校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簽署密切合作、長期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協議,提供充足的、優質的資源保障師范生教育實踐的順利開展,助力師范生完成從實習學生到中學教師的適應性轉變。
(三)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深化師范生對專業理論理解、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形成專業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師范生師德修養和職業情感的重要平臺。該構成要素要求師范類專業秉承培養高質量師資的理念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原則,明確實踐教學的總體目標、具體內容和重點層面;結合培養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的實際需求,建立將夯實專業理論、培養教學能力和拓展發展空間有機結合的、完整的、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幫助師范生實現專業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深度融合,為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性和專業技能持續發展的一貫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導師隊伍
導師隊伍是師范生獲得教育知識、提高專業化程度和水平的必要保障,是提升師范生教育實踐技能,推進教育實踐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的必要保障。該構成要素要求師范類專業實行“雙導師”制度,由高校教育學理論教師、教學法教師與基礎教育學校的優秀基層教師共同承擔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指導和培養工作;遴選教學理念先進、業務能力扎實、教學經驗豐富、熟悉教學改革內容方向并自覺踐行導師職責的教師組建教育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并制定嚴格的導師遴選、業務培訓、條件保障、考核評價制度,力求打造教育教學最優化的實踐效果,在培養過程中不斷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綜合技能。
(五)管理評價
管理評價是對教育實踐活動全過程、重點實踐環節實行有效規范管理和質量監控,并進行教育實踐評價與制度改進,以確保畢業要求的達成。該構成要素要求師范類專業建立規范的實踐教學質量標準,對師范生實踐教學全過程實施質量監控,采取自我考評與他人考評、過程評價與總結考評、定量考評與定性考評、合格考評與激勵性評價考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全面、客觀、多樣化地對師范生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反思能力進行科學有效評價,以便更好地精準培養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
二、師范類專業教育實踐體系構建的困境
(一)缺乏穩定的協作關系
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師范類專業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基礎教育學校對職責分工—協作體制缺乏明確認識,尚未明確雙方需共同承擔的工作任務和需達到的目標。尚未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協作的穩定的合作組織模式,影響協調高效合作的達成。
(二)缺乏足夠的實踐基地
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師范類專業雖把相關的公辦初、高級中學和條件比較成熟的私立初、高級中學建為教育實踐基地,但基地的數量沒有“達到每20個師范生不少于1個教育實踐基地、協同中學建立示范性實踐基地不少于1/3的標準”;與依托單位尚未協商達成共識,且區域布局也有一定的局限,不能充分滿足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學習的需求。
(三)缺乏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師范類專業盡管制定了中學教育實踐年度計劃、校內外教師指導文件、教育實踐教學大綱、教育實踐指導手冊等管理文件,但由于受實踐基地數量無法滿足師范生教育實踐需求的限制,實踐教學見習、實習、研習和其他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安排很難做到科學合理,教育實習也不能實行集中統一安排和規范管理,同時在實踐中未能形成對師范生深入實踐教學技能、樹立潛心育人意愿和自我能動發展等實踐目標的有力支撐,未能有效促成使師范生形成良好師德素養和職業認同等實踐目標的達成。
(四)缺乏高水平的“雙導師”隊伍
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師范類專業與基礎教育學校共建“雙導師”制度尚未規范化,共同承擔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的數量沒有完全達到每2個實踐基地配備不少于1個高校導師,每4個實習生配備不少于1個基地導師的標準;受高校教師的科研壓力和中學教師升學壓力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高校教師與中學教師之間缺乏常態化的交流研討良性機制,影響師范生教學能力、育人能力、發展能力的深化。
(五)缺乏規范的管理評價制度
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師范類專業出臺了相應的中學教育實踐指導文件、實施辦法和管理制度,但對教育實踐主要環節的質量監控尚未建全詳細、完整、規范的標準,評估機制缺乏科學性、有效性和系統綜合性。依據師范生在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性資料和學習成果評定教育實踐目標達成情況的考核程序不完備、考核方法單一,缺乏過程中的檢查反饋和長期的追蹤管理,難以及時解決問題,難以體現自身的特色優勢,考核結果大同小異,既起不到激勵效果,也影響教育實踐工作的持續改進。
三、師范類專業教育實踐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建立“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
師范類專業要以培養專業化教師為目標,以強化師范生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導向。師范類專業要與基礎教育學校建立教師教育職前培養、職后培訓有機融合的一體化互動機制,友好協商共同簽訂穩定協調、務實高效、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合作協議,聚合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師范類專業要增強協同發展意識,明確工作目標、改革協同發展舉措,建立協同育人的管理機構,健全協同培養的新型模式,打造共建、共享、共贏的校地合作共同體,整體共同推進教師教育的協同創新發展。
(二)嚴格教育實踐評價管理
高等學校的師范類專業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應依據《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教育實踐目標任務,制定并嚴格執行教育實踐評價與改進制度;圍繞師范生職業素質的養成和師范生教育實踐過程的全部內容,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細化評價實施細則,合理確定指標權重,評價組織部門、評價主體及評價客體三者之間要通力合作,依據師范生教育實踐的出勤表現、實習計劃、實習心得、聽課記錄、觀察日記、教案設計、教學錄像、教學研究論文、實習總結等綜合實踐表現評定其教育實踐目標達成情況,培養師范生的從教能力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落實教育實踐“雙導師”制度
師范類專業在“雙導師”隊伍建設上,應做到有制度、有做法、有成效,探索“協同教研”“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的創新發展機制。相關部門應出臺鼓勵教師參與教育實踐指導的優惠措施,把對中學的教科研、對師范生的實踐指導以及對中學教師的培訓納入教師的工作范圍,與評先評優、職稱晉升及工作量核算掛鉤。高校應制定導師遴選標準,選拔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練型”“工匠型”教師承擔師范生的教育實踐指導工作,建立“雙導師”名冊,實現雙軌融通;建立績效動態調整機制,采取過程管理和動態考核辦法,定期依據導師工作要求調研分析“雙導師”履職情況,按照考核結果調整“雙導師”隊伍成員,分層次、分階段、階梯式打造數量足、水平高、穩定性強的“雙導師”隊伍。
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中的“合作與實踐”指標體系明確了我國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教育實踐體系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也共同構成了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從培養、入職到崗位發展的標準系統。師范類專業必須把握好新時代教育事業所承載的新理念和新使命,以專業認證為契機,創新推動,綜合施策,構建從規模增長到質量提升、從內涵發展到效益增長的教育實踐體系,努力培養造就適應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新形勢需求的“四有”好老師,為加快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人才供給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EB/OL].(2017-10-26)[2020-02-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2]? 教育部高等教育評估中心.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指南[EB/OL].(2019-12-13)[2020-02-23].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14177444 & ver=2910&signature.htmL.
■ 編輯∕李夢迪
收稿日期:2021-01-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1-03-11
作者簡介:譚杰(1973—),女,黑龍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專業認證背景下師范專業發展的困境及其對策研究”(SJGY20180494)、“高校在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成研究”(SJGZ20200169);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重大項目“基于‘云課堂’空間構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20JY1-15)、“抗疫期間高校線上教學管理模式探索與啟示”(2020JY1-13);佳木斯大學教學研究專項項目“高校文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YWA201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