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重慶理工大學,重慶 400054)
“七普”數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202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13.5%,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4.6個百分點,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特點[1]。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使得養老問題變得更為嚴峻和緊迫,如何才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不僅是政府關心的問題,也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焦點[2]。從這個角度來說,全國多個城市正在推行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又是構建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空間格局的重要保障。然而,這項普及面廣、耗資巨大的政策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老舊小區怎樣改造才能更符合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滿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本文將基于在重慶市進行的實地調研數據,對這些問題展開研究。
在現有的文獻中,學者們主要是從適老化的角度研究老舊小區改造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白艷維[3]通過對寧波市老舊小區居民進行調查發現,老舊小區外在的標識設計與色彩搭配所構成的視覺形象與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正相關關系。任彬彬等[4]認為老舊小區的娛樂型設施、福利型設施及互動場所的設置顯著影響了社區老年人的幸福感。吳舒姍[5]指出,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以及定期舉行的醫療體檢服務能夠明顯提高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陳燁等[6]卻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年人對出行、安全、就醫、養老、食堂、綠化等配套服務的需求不同,在不同程度上也影響了老年人的幸福感。部分研究在適老化改造路徑上提出了健全養老功能的建議[7-12]。可見,這些研究還存在以下兩個問題:(1)研究得出的是老舊小區改造與老年人幸福感的相關效應,不是因果效應,無法保證結論的穩健性;(2)過往研究沒有分析老舊小區改造影響老年人幸福感的機制。
本文利用重慶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推進的特點,根據實地調研的數據,采用近年來廣泛用于政策評估的雙重差分(differences-in-differences)的方法,評估了老舊小區改造與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效應。研究發現:(1)老舊小區改造顯著提高了老年人的整體幸福感;(2)與簡單的改造項目相比,加裝電梯、設置便民超市、物業公司參與管理、增設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對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效果更加明顯;(3)在作用機制上,老舊小區改造使小區環境更為舒適,增加了老年人與子女間的交往,同時,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也增加了老年人參與共公事務的頻率和社區活動的次數。通過加強老年人與社會的互動,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
重慶老舊小區改造于2018年啟動試點,2019年向全市拓展,2020年進入全面實施階段。2019年7月12日,重慶市住建委、發展改革委、金融辦聯合發布《重慶市主城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實施方案》,對老舊小區改造涉及的各方工作內容、指導標準、實施途徑及長效機制等作出了全面具體規定。2020年6月,重慶市政府在關于舊城區改造和推進各項社區服務的規劃和行動方案中,對舊城區綜合改造和管理的范圍、內容等進行明確規定,本著“連線成片、吸引多方投資、提升社區服務質量”的原則,提出打造“完整社區”“綠色社區”的目標愿景,強調在改造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城市更新和選擇,突出居民“菜單式選擇”。截至2020年底,已累計開工1842個改造提升項目,其中,1201個項目已完工。2021年,全市計劃新開工改造老舊小區831個、2662萬m2,改善29.2萬戶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環境,截至2021年6月底已開工484個小區,開工率58.2%。
為檢驗老舊小區改造與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效應,利用重慶市分批次推行老舊小區改造的特點,采用雙重差分的方法進行識別檢驗。這種識別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將政策干預的對象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小區完成了改造項目,控制組的小區沒有進行改造。同時,將政策干預的時間分為干預前和干預后,于是,我們可以通過兩次差分的方式得到干預政策與因變量的因果效應。具體方式如下:
T0表示在改造前的時間里被改造的小區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水平;
T1表示在改造后的時間里被改造的小區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水平;
T1-T0表示在被改造的小區里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因改造而改變的水平;
C0表示在改造前的時間里沒有被改造的小區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水平;
C1表示在改造后的時間里沒有被改造的小區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水平;
C1-C0表示在沒有被改造的小區里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隨著時間而改變的水平;
(T1-T0)-(C1-C0)就是我們想要得到的因果效應。
具體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老舊小區改造與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效應
雙重差分也可以通過一個包含了交互項的回歸方程來實現,具體表現為:

其中,等式左邊為被解釋變量: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下標i代表第i個老人,下標t代表第t個時間點。等式右邊第一項為截距項;第二項為處置變量,當樣本i在完成改造小區時,treat=1,當樣本i在沒有改造小區時,treat=0;第三項為時間變量,當t為改造前時,after=0,當t為改造后時,after=1;第四項為處置變量與時間變量的交互項,系數β就是我們想要得到的因果效應;第五項為控制變量,最后一項為其他不可觀測的因素。利用模型(1),本文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首先檢驗老舊小區改造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繼而通過異質性分析,檢驗哪些改造項目能夠顯著提高幸福感水平,最后通過機制檢驗分析影響的渠道。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對重慶市9個老舊小區的問卷調查,這些小區包括已經完成改造的渝中區雙鋼路社區、大渡口區東正路社區、北碚區新房子社區、九龍坡區黃桷坪街道九龍四村、渝北區旺瑞小區,以及還沒有改造的渝北區金紫山片區、和盛街片區、花卉園片區、渝湖路片區。調查時間為2019年至2020年,在兩個時間點對相同的對象進行了跟蹤調查,通過與社區居委會書記會談、現場發放問卷和入戶調查等多種方式發放并回收電子及紙質問卷共1300份,剔除無效問卷84份,有效問卷數為1216份。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老年人的幸福感,運用李克特5點量表進行度量,從1分到5分表示幸福的程度從非常不幸福到非常幸福。核心解釋變量為小區是否完成改造,包括是否加裝電梯、是否設置便民超市、物業公司是否參與管理、是否有配套養老服務設施,這些變量均為二分變量,是就取值為1,否就取值為0。此外,本文的控制變量包括了老年人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類型、收入水平、健康水平、與家人聚會次數、參與社區活動次數。
根據老舊小區改造的不同情況和不同時間段,老年人幸福感的差異如表2所示。

表2 老舊小區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差異
本文采用雙重差分模型檢驗老舊小區改造對小區內老年人幸福感影響的凈效應,具體回歸結果見表3。第(1)列是不加控制變量情況下的結果,第(2)—(7)列是在逐步加入不同的控制變量情況下的結果。可以發現,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對小區內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有顯著的提升作用。具體來說,第(1)列說明老舊小區改造對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的影響系數為1.84,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第(2)—(7)列說明在控制了老年人的人口統計學變量后,老舊小區改造對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的影響系數為1.56,仍然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說明了結果的穩健性。

表3 老舊小區改造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
由于在不同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也不盡相同,這就為我們檢驗不同改造項目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提供了便利條件。本文發現,與簡單的改造項目相比較,加裝電梯、設置便民超市、物業公司參與管理、增設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對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效應更加明顯,但這種影響并不是對所有的老年人都一樣。本文根據年齡將老年人分為三組,這些改造項目對不同年齡階段老人幸福感的影響見表4。

表4 不同的改造項目對不同年齡階段老人幸福感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加裝電梯這個項目,對于70歲以下老人幸福感的提升是不顯著的,但70歲以上的老人幸福感提升顯著。在調研中發現,70歲以下的大部分老人表示平時更愿意走樓梯,因此他們的受益感不明顯。小區里的便民超市這個項目,對于80歲以下的兩組老年人群幸福感的提升都是顯著的,但對80歲以上的老年人沒有明顯影響。我們還發現在那些周邊沒有大型超市的老舊小區,小區內的便民超市或小型菜市場對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是非常顯著的。從表4還可以看出,有物業公司參與管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老人來說都是受益的,從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物業公司管理的小區環境衛生做得較好,這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在配套養老服務設施方面,80歲以下的兩組老年人受益更多,對80歲以上老年人的幸福感提升不明顯。
老舊小區改造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最直接的機制體現為:由于外部環境的優化,增加了老年人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改善了老年人的人際交往,讓老年人的自身能力和價值得到認可,從而提升了自身幸福感。這種機制表現在三個方面:(1)外部環境的美化明顯增加了代際之間的交往,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回到原來的小區看望父母,從而增加了家庭成員間交流的時間,親情的紐帶得到了鞏固;(2)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老年人得以更多地參與到議事活動中來,他們能夠發揮對生活事務的管理能力,同時,也能感受到因自己的行為而對環境美化帶來的影響;(3)由于改造后的小區環境更優美、活動設施更多、活動空間也更大,更多的老人愿意到公共的活動空間參與各種交流和學習,從而獲得了更高的幸福感。具體信息如表5所示。

表5 老舊小區改造影響老年人幸福感的機制
老舊小區改造是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保障,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文的研究表明,老舊小區改造更符合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滿足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在老舊小區改造的諸多項目中,不同的項目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老人幸福感影響不同。總體而言,加裝電梯、設置便民超市、物業公司參與管理、增設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對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效應更為明顯。老舊小區改造使小區環境更為舒適,增加了老年人與子女間的交往,同時,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也增加了老年人參與共公事務的頻率和社區活動的次數。通過增加老年人與社會的互動,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
為進一步增強老舊小區改造效果,還需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1)進一步擴大老年人自治度和參與度。實現老舊小區改造后續管理更為民主化和透明化,以議事會議為契機,一方面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更好地傳達給每一位老人,另一方面更有效地發揮每個老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社區的凝聚力;(2)鏈接更多的社會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活動。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老人,在衣食住行、文娛體醫等各方面給予切實的關懷,實現服務項目的合理性和差異性,讓更多的老人能過上家庭合諧、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