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強,周澤林
(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重慶 401120)
基坑逆作法作為一種先進的基坑施工工藝,具有施工安全、快速、及時等優點[1],特別是對于軟弱易塌等巖土層,因地形自上而下分層分段開挖,釆用力學平衡原理預支護技術,同層開挖一段、支護一段,下級臺階必須在上級臺階支護完畢達到一定強度后再行開挖。
大量的工程實踐表明,逆作法非常適用于軟土、軟巖深基坑,但是在巖體極其破碎、易塌孔的情況下,錨桿鉆孔摩阻力增大,容易發生溫度升高、卡鉆,甚至鉆頭無法取出的情況,從而影響施工效率[2-4]。在大體量深基坑邊坡支護過程中,采取分段分層支護施工,常常不能在雨季來臨前及時完成支護。針對上述問題,本文結合在建的江龍高速復興長江大橋錨碇深基坑項目,介紹了順向破碎地層基坑逆作開挖方法、淺孔松動爆破技術、順向破碎地層錨桿成孔工藝施工的關鍵技術控制。同時,探討了基坑降排水施工及監測關鍵工序質量控制措施,研究結論對類似條件下的錨碇深基坑工程施工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重慶江龍高速公路云陽復興長江大橋主橋采用大跨度懸索橋方案,橋面寬度37m(雙向6車道+人行道),橋跨布置為:(49+2×56+49)組合梁+1208m簡支鋼箱梁懸索橋+3×40m裝配式T梁,全長1543m。南北岸錨碇結構相同,均采用重力式錨碇。錨碇底面尺寸:長為25.5m,寬為68m;頂面尺寸長為54.5m,寬為91.0m,基底高程江口岸為205m,龍缸岸為208.3m,錨體高32m。錨碇區基坑開挖后,邊坡高度江口岸為20~54m,龍缸岸為30~90m,主要為泥巖和砂巖組成的巖質邊坡,上覆少量素填土。基坑邊坡最大坡度為1:0.3,最小坡度為1:0.65,最高處邊坡有10級,最低處為3級,單級邊坡高度為9m。基坑最大開挖土石方量為17萬m3。基底容許承載力不小于850kPa。錨碇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錨碇結構示意
江口岸錨碇位于長江北岸斜坡上部的原廢棄廠內的后側平臺上,平臺上下斜坡地形相對較緩。江口岸錨碇以泥巖夾局部薄層砂巖為主,巖質邊坡為順向坡,基巖巖層產狀12°~18°,巖體可能沿巖層層面滑動破壞,斜坡地形較陡,地形坡角一般為5°~25°,局部人工擋墻陡坎達80°,坡頂高程最高約241.7m。橋址區橫跨長江,長江為地下水的排泄基準面,橋址區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地下水以其儲存形式分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錨碇基礎典型地質柱狀圖如圖2所示。

圖2 錨碇基礎地質柱狀圖
(1)該橋計劃錨碇基坑施工時間正值雨季,基坑開挖后土層宜塌、邊坡穩定性較差,及時支護難度較大。且臨近長江施工,環保、水保要求高。
(2)基坑頂至基坑底的最大邊坡高度達90m,基坑開挖邊坡位于陡坡地形,施工難度大。
(3)基坑邊坡存在既有建筑物,開挖前需要先改移既有村道,對既有高壓線鐵塔進行防護,施工安全風險高、施工進度緩慢。
(4)基坑邊坡含富水地層,錨桿孔注漿難度大,質量要求高。
(5)便道彎道多、縱坡大、線路長,出渣路線安全風險高。
綜上所述,該懸索橋錨碇基坑采用抗滑樁、錨桿(索)框架梁加噴錨防護,最長錨索達30m,施工組織困難,技術難度大,質量要求高。為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邊坡坍塌、既有建筑物損壞、錨孔注漿效果差等安全質量事故,有必要對其施工工藝技術進行充分研究。
深基坑逆作法施工的關鍵技術為地層預支護技術,即主要利用力學平衡技術,先對軟弱巖層進行預加固,通過修筑抗滑樁、噴錨或錨桿(索)框架梁對最上一級基坑進行加固,待上一級支護強度滿足要求后,才允許施作下一級,施工流程為測量放樣→施作坡頂截水溝、擋塊和防護欄→先分級后分層再分段開挖,逐級開挖,逐級防護,及時施作排水溝→循環至基坑底層開挖→及時施作集水井及匯水溝。
2.1.1 開挖較平地形錨碇基坑
平地錨碇基坑開挖需因地制宜、分級分層分段開挖,及時跟進防護。每級分不同厚度的小層,每層按日可施作防護面積,再分為大致相同的小段,按流水施作防護,開挖一段施作一段。每層先開挖四周,便于及時施作防護和排水,每段基坑按拉溝槽式開挖,平距宜不大于6m。
具體施作步驟如下:
(1)紅線內清表,修筑坡頂截水溝;
(2)基坑范圍內根據現場實際地形修筑“之”字形馬道,便于機械通行;地表土層或中間頁巖層可直接使用兩臺鉤機,配合挖掘機開挖,為提高開挖效率,砂巖宜采用松動爆破開挖方式,通過頂級出碴通道運至棄碴場;
(3)修筑第二級出碴通道。修筑邊坡“之”字形馬道。自上而下逐層挖除土石方,通過場內馬道運輸至棄土場;
(4)修筑第三級出碴通道,盡量接近錨碇基坑底開槽,防止通道縱坡過大,便于車輛起步運輸;
(5)便道坡陡彎急,在明顯位置設置交通安全警示標志,出碴通道出口宜與既有村道相連。
2.1.2 開挖較陡坡地形錨碇基坑
開挖陡坡地形基坑與較平緩地形基坑的最大區別在于:
(1)陡坡地形需要在坡面上修筑直通便道,而非只采用“之”字形馬道;
(2)陡坡地形開挖前,應做好坡面防護,避免滾石。
陡坡地形錨碇基坑開挖分級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 陡坡地形錨碇基坑開挖分級示意圖
施工中,主要采用控制爆破方式開挖錨碇基坑;對距基坑邊坡2m范圍外的巖石,采用松動爆破方式;距基坑邊坡2m范圍以內的巖石,采用光面爆破;基底以上留1m厚巖層,采用人工配合機械突擊開挖。
爆破工藝流程:測量布孔→鉆孔→裝藥→堵塞→聯網→設置防護→警戒→起爆→爆后檢查,清除瞎炮及危石→解除警戒→裝運石碴→下一循環。
錨碇基坑每層開挖深度為4m,使用潛孔鉆機鉆孔,垂直淺孔微差爆破,梅花形交錯布孔,炮孔孔徑宜為D=90mm,堵塞材料選用鉆孔巖粉或砂與土的混合物,利用導爆管雷管起爆。淺孔爆破參數如表1所示。
松動爆破起爆選用當前最為安全可靠的電+非電導爆混合起爆網路,孔內和主體網路連接均使用導爆管雷管,最終由電雷管引爆[5]。
采用毫秒微差起爆方法,起爆方式根據待爆巖體條件,采用排間起爆,排間間隔時間70ms。松動爆破起爆網路連接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松動爆破起爆網路連接示意圖
鉆孔方向平行于坡度方向,沿開挖輪廓線布置,采用小直徑藥卷間隔裝藥,同段位采用導爆管雷管或導爆索起爆。為了減輕爆破振動影響,采用導爆索分段起爆,各段之間分別采用毫秒電雷管引爆。光面爆破分段起爆網路連接示意圖如圖5所示。

圖5 光面爆破分段起爆網路連接示意圖
3.1.1 鉆孔孔位控制
坡面孔位放樣前,應先進行坡面清理,將坡面虛碴清除干凈,有突石的地方要作鑿平處理,凹進去的地方應使用同標號混凝土(C20)進行嵌補,坡面處理干凈、平整后,對坡面坡度、平整度進行復測驗收,保證坡面成一個平整面。坡面修整完成后,采用廣線法放樣出錨桿孔及泄水孔點位,并用紅油漆標注出,拉廣線時,應采用通長拉法,保證錨桿(錨索)位于框架梁交點中心處,嚴禁錨桿(錨索)邊施工邊放樣。
3.1.2 鉆孔過程質量控制
鉆孔前,調整鉆機位置,確保錨桿孔水平誤差、高程誤差、鉆孔傾角和方向符合設計要求,為確保錨桿孔孔壁注漿粘結性能和避免擾動孔內四周地質穩定性,不能采用水鉆成孔,而應采用干鉆成孔,過程中做好巖粉采樣,及時判別地質巖層性質,必要時調整錨桿設計參數,確保基坑邊坡錨固整體穩定性。
在地表層或松軟破碎地質層等宜塌地層中施鉆時,可采取孔壁四周預加固處理技術,如灌水泥漿或套管跟進。
錨孔孔深宜比錨固深度深10~20cm,當巖層破碎、穩定性差時,要適當加深鉆孔。鉆到位后,采用高壓風(風壓0.2~0.4MPa)清孔,孔內不允許有積水、巖粉等,避免降低水泥漿液與巖質孔壁的粘結強度。驗孔過程中,要求鉆頭平順推進,不產生沖擊或抖動,確保孔內暢通,便于順利插錨。插錨前,應保護好孔口,避免堵塞。
3.1.3 錨孔注漿質量控制
注漿漿液宜采用水泥砂漿,其配比經試驗驗證后執行。漿液應采用強制式攪拌機攪拌,初盤攪拌時間不宜低于2min,隨拌隨用,中途停歇不應超過初凝時間,應連續注漿直至注漿結束,注漿過程嚴防雜物混入漿液中。
漿液應經試驗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其漿體流動性、泌水率應符合設計規范要求。注漿管應做泌水性試驗,試驗壓力不低于1MPa,確保漿液壓至鉆孔底部。
開始注漿前,將注漿管插入孔底,正式注漿前,進行試驗孔注漿,漿液返回至孔口,直至流出新鮮漿液,停止注漿。每孔應在初凝時間前補注漿2~3次,確保孔口漿體充盈,試驗成功后,開始大面積錨桿孔注漿。
錨桿孔漿體養護時間不少于7天,養護期間,避免擾動錨桿頭。
壓力分散型錨索采用φ15.2mm高強度低松弛無粘結預應力鋼絞線。漿液強度達到設計強度要求后,才能張拉錨索體,張拉前做好充分準備,落實安全保障措施,核實張拉千斤頂和油表配套檢校,認真檢查錨索型號規格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驗算錨索設計引伸量,做好安全技術交底。錨索張拉前檢查錨索工作長度、錨斜托中心、錨板中心及千斤頂中心,使三心同軸。張拉應分級進行,以張拉力控制為主,伸長量校核,適時進行一次補償張拉,張拉鎖定后,需先進行補注漿,后封錨頭,注漿壓力宜為0.5~0.7MPa。
從基坑開挖開始至錨碇基坑回填完畢后,連續三天的監測數值穩定即可停止監測,基坑開挖施工期間應每天至少監測1次。
基坑監測主要設置水平位移監測點和豎向位移監測點,沿圍護結構周邊均勻布置,中部、拐點處應加密布置。基坑開挖深度每增加8~10m,沿基坑周邊增設一監測點。監測點間距不宜大于20m,拐點之間距離小于20m時,中間可不設,距離大于20m時,在中間設置一組測點。
當基坑頂或坡面出現較嚴重的突發裂縫,或坑內出現滲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時,應立即報警,其他情況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497—2019)規定進行解決。基坑報警值如表2所示。

表2 錨碇基坑變形監測預警值
本文結合復興長江大橋錨碇工程實踐,介紹了順層邊坡破碎地質條件下,深基坑開挖施工控制技術要點,并著重對大體量深基坑開挖施工工藝技術、邊坡防護錨桿(錨索)鉆孔技術、淺眼松動爆破控制技術、錨孔注漿工藝控制和關鍵工序質量保障控制措施進行了研究。結論如下:
(1)陡坡地形基坑開挖時,應因地制宜選用出碴通道。平地地形基坑場平,出碴宜采取“之”字形出碴通道;陡坡地形基坑場平,宜采取環形或直形出碴通道;
(2)在破碎巖層和易塌地層中,采用灌漿固壁和套管全程跟進,通過水泥漿液穩固巖壁、套管支撐巖壁,經試驗驗證,適合在破碎泥巖和砂巖中鉆進;
(3)破碎地層中基坑開挖時,宜采用淺眼松動爆破工藝,為防止爆破過程影響周邊建構筑物及危巖帶,應合理安排施工順序,采用潛孔鉆機鉆孔,垂直淺孔毫秒微差爆破。離邊坡附近2m范圍內的巖石采用光面爆破效果好,利于邊坡修整防護;
(4)注漿宜分次進行,間隔時間30min,漿液流動性、泌水率指標必須符合要求,注漿管承受壓力不低于注漿壓力,錨索張拉應分級進行,嚴格控制張拉應力,校核伸長量;
(5)基坑開挖期間,每天至少監測1次,堅持每天上報監測數據,當監測變形速率或累計變形絕對值超過規定時,第一時間向直接負責人報警。
另外,本文同時討論了順層破碎地層中基坑逆作法開挖防護控制方法、錨桿(錨索)鉆孔控制要求、錨孔注漿控制要求、錨索張拉控制等,得出的結論可供同類工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