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紅
廣東省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調適科,廣東惠州 516000
抑郁癥是一種精神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社會工作與生活壓力的增大,多因素影響下臨床抑郁癥的發生率也在逐漸上升,抑郁癥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明顯、持久性的情緒低落[1]。對于青少年而言,其心理與生理仍然處于發育狀態,對于生活,學習上的一些挫折、變化較為敏感,一旦偏離了正確的引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精神疾病,影響青少年人群的身心健康,甚至使其產生消極念頭,做出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家庭是每個社會成員的溫馨港灣,家庭心理治療在一些精神疾病的改善效果較為明顯[2]。本研究旨在探討和分析青少年抑郁癥父母養育方式方面的影響因素。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調適科收治的100 例抑郁癥青少年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調適科收治的100 名青少年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本研究經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
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年齡12~18 歲;②研究對象的家長、監護人均同意參與研究,能夠配合研究小組的隨訪工作;③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存在肝、腎、心臟等器官病變,需入院接受治療者;②器質性精神病者,使用精神活性物質導致的抑郁癥或非成癮性物質導致的抑郁癥者[3];③有溝通問題、智力問題者;④有家族遺傳精神病史者。
邀請兩組研究對象及其家長填寫問卷,并且如實回收進行統計和分析。具體包括如下:
①采用問卷調查,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居住環境、家庭收入等因素,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父母的年齡、文化水平、婚姻關系等一般資料。問卷的回收率為100.00%。②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指標[3-5],邀請研究對象的父母參與填寫,父親方面的指標包括:情感溫暖、懲罰及嚴厲、過分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母親方面的指標包括:過度保護、情感溫暖、懲罰及嚴厲、過分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以上各項分值范圍均為0~50 分,分數越高,表示該方面的情況越嚴重。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7894。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進一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居住環境、家庭年收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兩組研究對象父母的年齡、文化水平、婚姻關系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年齡、性別、居住環境、家庭收入等一般資料的比較[n(%)]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父母年齡、文化水平、婚姻關系等一般資料的比較[n(%)]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父親偏愛被試評分、父親拒絕否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母親懲罰及嚴厲評分、母親過分干涉評分、母親偏愛被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父親情感溫暖評分、父親懲罰及嚴厲評分、父親過分干涉評分、母親過度保護評分、母親情感溫暖評分、母親拒絕否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4)。
表3 兩組研究對象父親養育方式各項指標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研究對象父親養育方式各項指標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父親情感溫暖評分 父親懲罰及嚴厲評分 父親過分干涉評分 父親偏愛被試評分 父親拒絕否認評分觀察組(n=100)對照組(n=100)t 值P 值36.54±2.44 36.01±5.38 0.897>0.05 18.22±4.13 17.43±3.29 1.496>0.05 17.28±2.10 17.15±2.54 0.394>0.05 8.71±2.23 9.89±2.83 2.071<0.05 8.11±2.15 9.74±2.96 4.455<0.05
表4 兩組研究對象母親養育方式各項指標評分的比較(分,±s)

表4 兩組研究對象母親養育方式各項指標評分的比較(分,±s)
?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父親偏愛被試評分、父親拒絕否認評分、母親懲罰及嚴厲評分、母親過分干涉評分、母親偏愛被試評分是青少年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5~6)。

表5 青少年抑郁癥父親養育方式方面的影響因素分析

表6 青少年抑郁癥母親養育方式方面的影響因素分析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是常見的精神障礙,以心境低落、興趣缺乏、愉快感缺乏為特征,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其原因可能與女性激素、人格、社會環境因素以及暴露于應激性生活事件有關[7]。青少年時期是人們認知世界,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此時的青少年對待問題看法較為片面,在遇到事物的變化,人生的挫折時,如不加以引導干預,很可能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進而出現焦慮癥、抑郁癥等精神、心理疾病[8-11]。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發病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居住環境、家庭年收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研究對象父母的年齡、文化水平、婚姻關系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父親偏愛被試評分、父親拒絕否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母親懲罰及嚴厲評分、母親過分干涉評分、母親偏愛被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父親偏愛被試評分、父親拒絕否認評分、母親懲罰及嚴厲評分、母親過分干涉評分、母親偏愛被試評分是青少年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說明父母的養育方式對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影響較大,而家庭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程度也是影響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家庭關懷的缺失,很可能成為誘發青少年抑郁癥的“元兇”[12-14]。本研究的結果與楊涵舒等[15]在《父母教養方式對社交焦慮障礙青少年焦慮水平的影響》一文當中的結論一致,楊涵舒等[15]的研究指出:社交焦慮障礙青少年的父親拒絕、母親拒絕、母親過度保護均高于對照組(t=7.14、8.85、2.67,P<0.05),而父親情感溫暖、母親情感溫暖均低于對照組(t=-7.36、-8.29,P<0.05)。父親拒絕、情感溫暖、過度保護與焦慮程度呈正相關(r=0.195、0.317,P<0.05),母親拒絕、過度保護與焦慮程度呈正相關(r=0.232、0.253,P<0.05)。楊涵舒等[15]認為個體注重情緒的應對方式在母親情感溫暖和焦慮水平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大小為0.4397。
臨床認為,針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實施相關的治療,從而緩解青少年的心理,比如家庭心理治療、心理支持、情感干預等一系列治療技術,有效地緩解青少年抑郁癥狀,充分地緩解家庭沖突,構建和諧家庭關系,轉變教育方式,營造良好家庭氛圍,扭轉消極態度,排解青少年消極情感的關鍵角色[16-18]。可以加強家長健康教育,邀請患者家長來院參加健康知識講座,由醫院精神科專家指導患者家長學習抑郁癥相關知識,包括發病原因、藥物治療方法、心理治療方法、如何培養抑郁癥青少年、如何觀察青少年的心理情緒變化等,有條件時可舉辦家長聯誼會,建立微信群[19],為患者家長提供個體回答,加深患者家長對抑郁癥的了解。同時采取家庭心理治療措施,包括:①心理支持。給予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鼓勵,指導其通過運動鍛煉,社交,讀書等方式排解內心的負面情緒;②疏導心理治療。通過各種積極手段調動抑郁癥青少年的生活積極性,改善負面情緒狀態;③認知心理治療。了解抑郁癥的相關知識,陪伴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身邊,幫助其更好地面對病情,積極接受治療。
在李小靜等[20]的研究中,選取100 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0 例,兩組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Montgomery-Asberg 抑郁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健康狀況調查簡表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說明采用合理的措施是能夠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干預起到有效性作用的。
綜上所述,父母在家庭教育方式的處理是影響青少年抑郁的關鍵因素,臨床應當采用綜合性的措施對青少年的心態進行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