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洪緒 翟文姬 項聿華
1.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心內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指征,同時可伴有頭痛、頭暈等臨床癥狀的一種疾病,臨床上主要包括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以原發性高血壓類型為主。研究表明,高血壓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8歲以上人口發病率為27.9%,且知曉率(51.6%)、治療率(45.8%)、控制率(16.8%)均較低,可見患者對高血壓未能有足夠的認識[1]。而長期的高血壓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等組織,從而增加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病概率[2-3]。因此,如何有效地防和治療高血壓是當務之急。目前治療原發性高血壓主要以降壓藥物為主,雖臨床降壓效果較好,但在改善機體代謝,保護靶器官等方面,效果不甚理想,而中醫藥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指導原則,在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方面,占據重要地位[4]。原發性高血壓可歸屬于中醫學“頭痛”“眩暈”等病證范疇,且痰濕壅盛證為常見[5],本研究選取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心內科收治的90 例痰濕壅盛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半夏白術天麻湯化裁治療痰濕壅盛證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心內科收治的90 例痰濕壅盛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5 例。治療組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齡30~70 歲,平均(51.39±6.38)歲;病程2~15年,平 均(7.24±2.29)年;高血壓分級:1 級30 例,2 級10例,3級5 例;高血脂10 例,糖尿病15 例,冠心病10 例。治療組中,男26 例,女19 例;年齡30~70 歲,平均(53.78±7.61)歲;病程2~15年,平均(6.97±2.66)年;高血壓分級:1級29 例,2 級11 例,3 級5 例; 高血脂13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3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高血壓分級及基礎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西醫診斷標準 高血壓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制定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相關標準[6]。
1.2.2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及證型標準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痰濕壅盛證眩暈相關標準[7]制定。其中,主癥:①眩暈;②頭痛;③頭如裹;④胸悶;⑤嘔吐痰涎。次癥:①心悸;②失眠;③口淡;④食少。舌脈:舌胖苔膩、脈滑。主癥有2 項,次癥兼有2 項,結合舌脈即可診斷。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患者年齡35~75 歲;③患者的高血壓分級為1~3 級。
①屬于繼發性高血壓者;②合并嚴重的其他疾病者,例如惡性腫瘤、嚴重的心臟病等;③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④對本次藥物研究過敏者。
對照組患者予硝苯地平控釋片(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90502)治療,30 mg/次,1 次/d,晨起口服,連續治療8 周。同時還需進行適量運動,低鹽低脂飲食等科學健康宣教,若有高血脂癥、糖尿病、冠心病等也需進行對癥治療。
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半夏白術天麻湯化裁治療,方藥組成:半夏20 g、天麻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橘紅10 g,甘草10 g。同時隨證加減,若癥見眩暈較重,可加僵蠶、膽南星等藥物以增強化痰息風之力;若癥見頭痛較重者,可加川芎、蔓荊子等藥物以祛風止痛;若痰濕較重者,可加澤瀉、桂枝以滲濕化飲。每日1 劑250 ml(均由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煎藥室統一煎煮)分早晚分服,連續治療8 周。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中醫證候評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相關標準制定[8]:主癥(眩暈、頭痛、頭如裹、胸悶、嘔吐痰涎)按照無、輕、中、重程度依次予以0、2、4、6 分;次癥(心悸、失眠、口淡、食少)按照無、輕、中、重程度依次予0、1、2、3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中醫臨床癥狀越重,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中醫臨床癥狀越輕。②比較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療效。中醫證候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7]:療效指數≥70%為顯效,30%≤療效指數<70%為有效,療效指數<30%為無效。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治療前后,分別測定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水平,每天測兩次,取兩次血壓的平均值,并有同一名醫師完成測定。④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內皮素-1(endothelins-1,ET-1)水平,NO 采用硝酸還原酶比色法檢測,ET-1 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8 周后 t 值 P 值治療組對照組t 值P 值45 45 20.29±6.18 21.67±5.98 0.636 0.346 10.48±3.24 15.61±4.13 6.563<0.05 10.345 9.145<0.05<0.05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療效的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的比較(mmHg,±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的比較(mmHg,±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1 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收縮壓治療前 治療8 周后舒張壓治療前 治療8 周后治療組對照組t 值P 值45 45 158.17±10.24 159.45±9.94 0.345 0.273 125.56±7.95a 138.79±8.98a 6.321<0.05 98.28±7.68 99.23±8.13 0.924 0.328 78.47±5.93a 89.78±6.48a 7.357<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NO、ET-1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NO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ET-1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NO 水平高于對照組,ET-1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O 和ET-1 水平的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O 和ET-1 水平的比較(±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NO(μmmol/L)治療前 治療8 周后ET-1(pg/ml)治療前 治療8 周后治療組對照組t 值P 值45 45 4.59±1.12 4.49±1.05 0.612 0.373 6.61±1.45a 5.39±1.26a 6.324<0.05 32.28±3.98 33.72±4.21 0.924 0.428 23.47±3.21a 27.28±3.15a 7.357<0.05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治療組僅有1 例輕微腹瀉,停藥3 d 后,不良反應消失。
原發性高血壓是臨床上常見疾病之一,其中高鹽飲食、 過度肥胖等是引起原發性高血壓的高危因素,其發病機制雖有深入研究,但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炎性細胞因子增加等病理因素有關[9]。研究表明[10-11],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會有所減退,而NO 和ET-1 水平是反映血管內皮功能的重要指標,故本研究以NO 和ET-1 為觀察指標。在中醫學中,并無原發性高血壓的具體記載,可將其歸屬于中醫學“頭痛”“眩暈”等中醫病證范疇。對于高血壓的中醫分型,《中藥新藥臨床研宄指導原則》分為痰濕壅盛、肝火亢盛、陰虛陽亢、陰陽兩虛四型[6]。在諸多證型中,痰濕壅盛證較為常見,李京等[12]對200 例高血壓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發現痰濕壅盛證的發病率為39%。中醫學認為原發性高血壓的病理基礎是痰濕,故在臨床中應以痰息風、健脾祛濕為治療原則,可取得不錯的臨床效果。
半夏白術天麻湯可化痰息風、健脾祛濕,是化痰息風的代表方之一。研究表明[13],半夏白術天麻湯在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眩暈、頭痛等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尤其在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方面。動物實驗表明[14],半夏白術天麻湯可以有效地降低痰濕壅盛型高血壓大鼠的血壓,同時還能降低實驗鼠體重,改善實驗鼠血清ET-1 及NO 指標。半夏白術天麻湯以半夏、天麻為君藥,半夏可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研究表明[15],半夏含有生物堿類、有機酸類等諸多化學成分,具有抗炎、抗腫瘤等藥理作用。天麻可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研究認為[16],天麻含有天麻素、天麻多糖等化學成分,具有調節血壓,保護靶器官、改善血管病變等作用。以茯苓、白術為臣藥,以健脾化濕,從根本上祛除生痰之源,茯苓可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研究證實[17],茯苓含有三萜類和多糖類兩種化合物,具有抗炎、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現代研究表明[18],白術具有抗炎、消腫、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廣泛應用于心血管、消化道等系統。以橘紅為佐藥,可理氣化痰、痰隨氣消。研究表明[19],橘紅素是橘紅的重要成分,具有抗炎、神經保護、抑制肥胖等作用,可以通過多靶點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以甘草為使藥,以調和諸藥。縱觀全方,配伍得當,風痰并治,既可化痰息風,又可健脾祛濕,達到治療痰濕壅盛證原發性高血壓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67%,高于對照組的7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證候評分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頭痛、頭暈等中醫臨床癥狀,提高中醫臨床有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血壓。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O水平高于治療前,ET-1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NO 水平高于對照組,ET-1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更能有效地改善NO 和ET-1 等指標,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綜上所述,對痰濕壅盛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予半夏白術天麻湯化裁治療,可提高降壓效果,改善頭痛、頭暈等中醫臨床癥狀,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值得臨床推廣。但在研究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本研究病例僅僅90 例,且采用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單中心研究,以后還需進行大樣本及多中心的臨床研究,以進一步明確半夏白術天麻湯降壓效果;本研究缺乏缺乏相應的動物實驗,以后還需進行相關的動物實驗,明確半夏白術天麻湯降血壓的作用機制,為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