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曼 張淑卿
1.河南中醫藥大學洛陽研究生培養工作部,河南鄭州 450046;2.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護理部,河南洛陽 471002
脊髓損傷是由各種導致椎管內神經結構(包括脊髓和神經根)及其功能的損害,出現損傷平面以下的脊髓功能(運動、感覺、反射等)障礙[1]。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脊髓損傷的發病率約每年23.7~60.6 例/100 萬人口[2],世界發病率約每年8~246 例/100 萬人口[3],受傷平均年齡(34.0±17.2)歲[4]。可見脊髓損傷患者多為中青年,是家庭的經濟和精神支柱。脊髓損傷后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對患者的心理、社會參與、經濟都造成了重創[5]?;貧w社會、重返工作崗位,是脊髓損傷患者康復的重要指標[6],也是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心中的期望[7]?;颊叩男膽B很大程度的決定脊髓損傷患者是否重返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作的方式方法的變化,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的途徑增多,但針對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對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出院的165 例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進行重返工作的現狀調查,并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旨在為促進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崗位提供依據。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出院的165 例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已通過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 ①符合脊髓損傷的診斷標準或經CT或MRI 確診為脊髓損傷的患者[8];②年齡18~59 歲;③根據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神經學國際分類標準[9],分級為A、B、C、D 級的患者。排除標準:①C1~7完全性損傷的患者;②上肢活動不能自如者;③合并腦損傷及心、肝、腎、造血系統等疾病者;④患有精神障礙者。
通過電子病歷管理系統查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出院的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通過電話聯系,調查患者的重返工作的現狀。
資料收集表根據文獻[10]回顧設計而成,調查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支付方式、文化程度、傷前是否有工作、損傷部位、ASIA 分級、有無慢性病史、心態、重返工作的途徑、術后時間、住院天數、Barthel指數評分。
電話調查患者的重返工作的現狀,統計兩組基本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已婚、未婚、離異/喪偶)、支付方式(自費、醫保、工傷/第三方)、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傷前是否有工作(是、否)、損傷部位(頸椎、胸椎、腰椎)、ASIA 分級(A、B、C、D 級)、有無慢性病史(有、無)、心態(悲觀、焦慮、接受現實、樂觀)、重返工作的途徑(自己、家庭、朋友/網絡、無)、術后時間、住院天數、Barthel 指數評分。對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篩選獨立危險因素。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65 例出院1~3年的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中,重返工作的有53 例,占比32%,112 例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出院后目前尚無工作,占比68%。
根據患者出院后是否重返工作分為有工作組(53例)和無工作組(112 例)。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損傷部位、ASIA 分級、患者的心態、重返工作的途徑、Barthel 評分是影響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的相關因素(P<0.05);兩組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支付方式、傷前有無工作、慢性病史、術后時間,住院天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的單因素分析[n(%)]
對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賦值(表2),納入logistic 回歸分析。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Barthel 評分、ASIA 分級、患者的心態、重返工作的途徑是影響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表

表3 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的多因素分析
脊髓損傷患者多為中青年,本研究納入的165 例患者的年齡為(40.68±10.23)歲,男性為137 例,占比83.1%,正處于事業上升期,在家庭經濟和精神方面都起重要支柱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165 例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中僅53 例,占比32%,重返工作崗位,與發達國家57%~84%的復工率有一定的差距[11-13]。重返工作的患者39.6%職業為工人。另外在本研究中發現,重返工人職業可能與患者傷前職業有關,調查顯示傷前有工作的患者為87 例,其中工人47 例,占比54.1%。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情況與患者損傷程度及自理能力等疾病因素是相關的。居家網上職業僅有2 例,居家網上職業對患者的功能及自理能力要求相對較低,但尚處于探索階段。研究中還發現,大部分患者對重返工作并沒有信心。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為脊髓損傷的致殘率較高,且現代醫學尚未發現使患者生理功能完全康復的方法[14],所以患者對自身生理功能障礙的顧慮較大,認為重返工作的機會較少,并對重返工作的認知較少,缺乏相應的信心。另一方面社會上許多用人單位對殘疾人就業政策落實并不到位[15],殘疾人經常遭到勞動力市場的排斥[16],且患者對殘疾人的就業政策了解不全面[17]。所以需要我們在幫助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的過程中,既需要幫助患者生理功能康復,在漫長的功能康復的過程中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樹立重返工作的目標,重建重返工作的信心。還需要幫助患者了解政府對殘疾人的幫扶政策,并給予患者提供一些就業的途徑,使患者重返工作崗位,實現自我價值。
3.2.1 ASIA 功能分級越好的患者越易重返工作崗位本研究結果顯示,ASIA 分級中D 級患者重返工作的幾率最高占83%,活動能力越好的患者越易重返工作崗位,這與Hug[18]等的研究結果相似,但Hug 等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和活動能力是患者重返工作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并未影響患者重返工作,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對納入患者年齡設定在工作年齡范圍內,所以并未對重返工作產生影響。Kee等[19]研究發現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后的功能評分比之前提高了11 分,與重返工作前功能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提高生理功能可以使患者更加積極的重返工作崗位,而且重返工作后對患者的生理功能也起到提高作用。所以提示我們醫護人員在幫助患者重返工作的過程中,注重對患者生理功能的康復,及時做好生理功能評估,另外根據患者生理功能康復程度,制定適合患者的一些職業規劃和職業目標,并利用已重返工作患者的案例,向患者闡明重返工作不僅不會影響生理功能康復反而會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3.2.3 患者的心態影響患者重返工作崗位 本研究結果顯示,重返工作的患者中持樂觀心態的占73.6%,未重返工作的患者占比最大的為接受現實占58.0%。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對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起重要影響作用[20],且與患者的理解、溝通、社會活動能力相關[21]。重返工作的患者大部分為樂觀心態,分析原因,一方面,樂觀的心態有助于幫助患者邁向社會,重返工作崗位,另一方面,重返工作崗位可以使患者在社會中體現自身價值,更利于患者盡快走出陰霾。未重返工作的患者大部分為接受現實,分析原因與患者傷后時間相關,本研究調查的為出院后1~3年的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患者僅停留在接受現實的程度,且患者更難走出傷痛的陰影。所以盡早介入心理-社會相聯合的康復模式,更能幫助患者盡快走出心理陰影,恢復樂觀心態,重返工作崗位,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3.3.3 有工作途徑的患者更易重返工作崗位 調查發現,通過自己重返工作的患者有27 例,占比50.9%,通過自己重返工作的患者大部分為重返原崗位或生理功能康復較好的患者。一大部分患者選擇返回自己原工作崗位,這與Trezzini 等[12]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其研究發現,有45.7%的患者回到傷前工作單位,32.9%已更換工作單位,21.4%在脊髓損傷后未再回到工作崗位,但無論是回到原崗位還是更換新崗位,兩組患者關于幸福相關的結果(即收入、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這兩條路徑沒有不同。幫助患者重返工作崗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導[22]。一方面需要幫助患者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并通過一些培訓和學習,實現患者重返工作崗位,另一方面盡量幫助患者返回原本熟悉的工作崗位,這會更利于患者在熟悉的工作環境中,更快重拾信心。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出院后重返工作崗位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其重返工作崗位的現狀,并分析了影響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的因素,得出患者的Barthel 評分、ASIA 分級、患者的心態、重返工作的途徑為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重返工作崗位的主要影響因素,由此提示生理-心理-社會相聯合的康復模式有利于患者重返工作,利于患者實現全面康復。但由于本研究僅調查了一家醫院的中青年脊髓損傷患者出院1~3年的重返工作的情況,仍需大樣本、多中心、長期調查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