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鷗,賈海紅,陳曉兵,周全,吳赟帆
(1.江蘇海洋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2.連云港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連云港 222005;3.江蘇海洋大學藥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全球產業格局和價值鏈深度重構,產業鏈替代和轉移競爭激烈。出于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需求,各國重新考慮本國產業鏈布局,鼓勵部分制造業回遷。短期來看,各國將加快推進產業鏈在本國集中的進程,尤其是石化產業,作為保障民生的基礎性產業與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對國家安全極具重要性,將更加傾向在本國布局。我國石化化工行業經歷了恢復與發展階段、歷史性的轉變階段、新的崛起階段、新發展時期階段等四個階段的不斷探索與發展,我國成為世界上排名靠前的石油和化學品生產、消費大國。但縱觀當前全球石化行業發展狀況,我國石化產業多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中國石化行業要想打破此困境,就必須對石化產業轉型升級。2014年,為推動我國石化產業科學布局和安全環保集約發展,國家發改委制定了《石化產業布局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于2015年正式發布。《方案》提出重點建設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包括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以此推動產業集聚發展[1-2]。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起步期,是中國石化行業建設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石化基地的重要加速期,中國石化行業要想把握住這個重大戰略機遇,就必須要加快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不斷增強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就必須要注重石化行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培養一批具有基礎知識扎實,專業技術突出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技能操作隊伍[3-7]。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培養博士與碩士研究生的總數達七百萬余。2021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更是達到377萬,錄取人數110萬人。隨著研究生教育的蓬勃發展,培養出具有良好的專業與職業素養、較強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是當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標。2013年,教育部發文《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培養提出了若干意見,要求研究生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吸納與使用社會資源,要求高校與企業充分做好產教融合對接,建立健全的校企產學研合作模式。而研究生實踐基地作為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是推進研究生教育向著規范化、項目化與制度化,深化通過實踐教書育人的重要措施,實踐基地的建設不僅可以為校企共同育人、立德樹人提供平臺,而且可以通過實踐教學實現具有實操經驗強的高層次人才培養[8-14]。
本研究實地走訪了連云港本地區與周邊企業校企研究生實踐基地的建設情況,也電話調研了部分高校與企業實踐基地建設的基本情況、建設數量、校企雙方投入的人力與財力以及是否聘用企業技術人員作為校外碩導。具體發現存在問題如下:
(1)相較于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增加比來說,研究生實踐基地存在數量不足。首先由于研究生實踐基地對于企業的要求較高,企業不僅要有研發平臺,還要有研發項目,同時要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可以給學生指導;其次,已經建立的研究生實踐基地,多數是高校導師與企業通過橫向課題合作后對接的,實踐學生多數也就是高校導師的研究生,并非高校研究生處對接的針對某一專業群體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高校教師校企項目結束后,實踐基地多數形同虛設。
(2)高校缺乏資金項目投入,企業缺乏共建動力。由于研究生擴招,高校研究生校撥經費基本用于研究生科研校級項目立項,對校外實踐基地經費建設基本沒有撥款,即便有撥款,有些專業由于研究生數較少,也難以支撐學生實踐活動經費;由于校外研究生實踐基地多為校企共建,企業對經濟效益更為看重,如果實踐基地共建后發現無助于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技術難題,后期也無相關研究項目,若僅因為共建協議要求安排研究生實踐,不僅要負擔研究的學習、生活以及安全,還要承擔考核,因此多數企業缺乏實際共建的動力。
(3)合作停留于表面,深度合作存在困難。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快速擴招,研究生培養中對課題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企業原有的研發方向無法滿足眾多研究課題的需要,導致學生走馬觀花的實踐實習,不能起到很好的實踐效果;在實際參與實踐過程中,部分企業把參加實踐研究生當做免費的勞動力,而學校對參與實踐的研究生也沒有明確的考核要求,在企業科研和技術創新方面參與度不高,有部分甚至將實踐基地當做普通社會實踐場所,僅要求學生提交實習報告體現實踐效果;此外高校教師多數偏重于理論基礎研究,缺乏行業背景及生產實踐經驗;企業高層技術從業人員,在生產經驗方面經驗豐富,但通常忙于企業事務性工作,雙方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無有效溝通,且缺乏監督機制,導致高校與企業之間協調性差,雙導師制流于形式;實踐基地建設的初衷是培養研究生創新精神,是促使研究生知行合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但不完善的合作機制與考核制度,很難提高研究生的創造力和實踐技能。
人才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一方面,隨著石化產業的不斷集聚,能夠滿足轉型發展思路的高層次人才是石化產業發展的核心人才訴求,而具有創新型、領軍型、復合型的人才尤為不足;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石化行業不斷開放,大型外企、私企加速涌入市場,且隨著行業轉型升級,石化企業對化工類創新、研發型人才需求增強,倒逼人才進行技能升級[6-7]。
2020年,《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研究生教育要堅持需求導向,扎根中國大地,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能力;要堅持創新引領,增強研究生使命感責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成為當下解決強化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國高校主要通過設立實踐基地的形式實現校企協同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研發型人才。
通過實施化工類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的校企合作建設計劃,可以直接快速提高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實施石化行業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緊缺人才自主培養;可以促進校企合作設立“產業導師”,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隊伍建設;可以通過設立冠名獎學金、聯合申報省級研究生工作站、參與企業建設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學校導師參與研發項目,推動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可以促進企業在與高校產學研合作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與項目管理水平得到發展與提升。
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是全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以煉化一體化和多元化原料加工產業為基礎、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高端產業集群為特色,目前已基本完成石化為龍頭的臨港主導產業布局,盛虹煉化、斯爾邦石化、虹港石化、瑞恒新材料、瑞兆科電子材料、衛星化學等12個項目已建成投產,2022年新區石化工業產值將達到千億元。隨著石化行業的蓬勃發展,產業基地對創新型、領軍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趨增長。化工園區作為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戰場,將肩負重任。徐圩新區以打造世界一流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為目標,實現石化產業基地的綠色低碳化發展是大勢所趨。石化產業基地的綠色化發展將加快產業布局,促進產業的循環化發展,推進企業間、行業間、產業間共生耦合,實現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等,形成循環化產業體系。同時,打造綠色石化基地要求園區堅守環保底線,發展先進污水循環化處理工藝,打造完善的環保基礎設施工程,構建完善的環境監測系統,提升園區綠色管控能力,成為石化產業基地生態發展的示范標桿。
江蘇海洋大學作為連云港本地唯一具有碩士授予權的省屬院校,其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以下簡稱“環化學院”)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相關產業領域進行系統全面的專業布局。學院目前擁有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資源與環境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目前學院已培養碩士研究生總數達160余人,在校本科1 200余人,可為新區石化人才需求提供專業人才庫。本著推進環化學院化工相關專業研究生教育發展、服務徐圩新區石化行業及連云港地方經濟發展、加強企業深度合作的重要舉措,目前環化學院與新區石化企業已經開展多方面校企合作,分別與江蘇洋井環保服務有限公司、中節能(連云港)清潔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后面簡稱中節能)簽訂了研究生實踐基地,與衛星化學、方洋水務、盛虹石化等石化類企業開展了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擴大研究生培養合作范圍,推動校企雙方在服務石油石化行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再上新臺階。
2022年環化學院積極對接徐圩新區石化基地石化企業,目前與十余家企業已經達成校企合作,研究生實踐基地正在逐步推進中。通過研究生實踐基地平臺的搭建,學院與中節能公司聯合開展“石化園區高氯有機危廢脫氯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項目研究,并共同申報了江蘇省科技廳產學研合作項目與連云港市社會發展項目,與洋井環保就“石化園區鹽堿地區河湖修復水生植物立體配置研究”開展產學研項目研究;與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就“石化園區難降解高鹽化工廢水強化處理及深海排放關鍵技術應用研究”共同申報連云港市科技計劃項目;與衛星化學就“高性能減水劑制備工藝”的研發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上述項目均為校企聯合申報,高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工作指導項目實施,并采用項目制的管理方式,將項目按照不同研究方向進行合理分配,校企雙方通過其各自分配項目的完成情況,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創新意識以及團隊合作等情況進行考核,為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的高質量化工類人才提供了實踐平臺,同時徐圩新區也擬制定相應政策,鼓勵高等院校高年級學生來新區參與企業技術科研項目,全額補貼其在新區期間的住宿費及生活費,并設立科研獎學金。
實踐基地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師參與企業技術難題的解決,并達成橫向項目的簽訂。高校教師與企業技術負責人員組成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科研聯合體,作為科學研究主力軍的研究生在校企雙方導師的指導下深度參與項目研究工作,企業為了獲得高水平成果,也會重視研究生培養,積極指導,帶動校企之間科技合作、協同創新、技術服務與成果轉化的基地建設新機制,實現人才培養、行業需求及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適應。例如,園區內企業中節能與環化院環境污染治理團隊簽訂橫向項目,項目不僅約定了技術成果,也規定了人才培養要求。這種合作帶動了企業的科技管理部門、項目主要負責人等多個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卡脖子”問題的技術攻關,為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撐。目前,徐圩新區已經有三家企業與江蘇海洋大學簽訂了研究生實踐基地共建協議,并以此開展多方面合作。2022年徐圩新區內連云港虹洋熱電有限公司、方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方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已經跟江蘇海洋大學土木與海港工程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等多個學院達成產教融合共建協議,后期擬簽訂研究生實踐基地,前期校企交流已經促成我校部分高校教師與企業達成技術開發合作,例如虹洋熱電與環化學院就開發一種適用于低溫區間(小于100 ℃)并具有高耐硫性、耐水性的SCR(選擇性催化還原法)脫硝催化劑共同申報江蘇省揭邦掛帥項目,目前共贏已經成為我校與徐圩新區企業實踐基地共建的動力源泉。
高校青年教師主要為具有博士學位的從事基礎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偏理論,缺乏社會實踐和企業經驗,不能有效把自身所學理論知識同實踐緊密相結合,企業實踐基地的建立也有利于青年教師與其研究生團隊到企業實踐鍛煉,提升其工程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指導研究生實踐環節。高校聘任企業中相關領域專家為研究生產業導師,以職業需求為導向指導研究生參與生產相關項目研究,并定期邀請企業導師在校內開設專題講座,將企業管理、產品研發與企業發展理念進行傳道解惑,深化產教融合。目前環化學院已聘用多家石化企業的高管作為研究生校外指導教師參與環化學院化工專業研究生培養,并頒發相應產業教授證書。例如,江蘇海洋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聘用盛虹集團人力資源高管擔任校聘客座教授,深度參與研究生人才的培養工作。
2022年,我國發布了《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表明我國石化化工項目由傳統型向高端轉化,實現石化行業的綠色低碳化發展是大勢所趨,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社會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石化行業的綠色化發展將加快石化產業布局,促進石化產業的循環化發展,推進企業間、行業間、產業間共生耦合,實現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等,形成循環化產業體系。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對化工行業用人需求穩步增加,高等院校化工類院系要積極與石化行業龍頭企業深度聯動,多層次、多維度開展合作,通過校企研究生實踐基地的建立推動校企共同合作,形成自下而上、多方協同的內生動力,切實推動多元協同育人工作系統化、常態化、科學化,保障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多復合型人才,不僅可以發揮我國高層次人才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作用,還可以增強研究生的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錘煉社會主義接班人品性,切實落實高校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