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雪,李偉(山東省菏澤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 菏澤 274000)
近些年,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推進,我國各行各業均得到快速發展,但因對生態保護方面重視度不足、欠缺生態保護意識等,使我國產生較為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土壤污染范圍持續擴大、污染種類愈發豐富,進而使得污染土壤修復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且污染土壤修復已發展為現代科研的關鍵課題。
土壤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究竟有多少難以被精準算出,但無法否認的是,受土壤污染影響造成極大的糧食減產量。因此,加強污染土壤修復工作可有效緩解污染土壤對糧食作物的影響,促進我國糧食產量提升,從而減輕農業經濟損失[1]。
土壤為農作物生長的基礎,而大批量、大規模地運用農藥化肥會致使土壤內重金屬含量迅速提升,從而引發土壤污染。待土壤被污染后,水果、蔬菜以及諸多糧食作物中鉻、砷、鉛等重金屬物質含量會明顯提升,人們在食用被污染過的農作物后,重金屬會通過農作物轉移到人的機體內,從而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因此,對污染土壤修復可有效減少農作物中的重金屬含量,提升食品質量,保障人們身體健康[2]。
土壤污染物受風力、水力作用會融入到空氣、水體中,從而引發地下水污染、空氣質量降低等問題。例如,受風力作用或施工產生的揚塵幾乎均來自地表,待揚塵通過呼吸進入人體后,會將污染物帶入到人體中,從而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對污染土壤修復,可減輕其引發的其他環境污染問題[3]。
當前我國土壤有機污染形勢較為嚴峻,并且其已開始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及人們身體健康產生一定影響。雖然對有機污染,我國已制定一定措施加以控制,如禁用農藥等,從而使農藥殘留量大幅度下降,但從整體來看,我國土壤農藥檢出率依然較高,土壤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此外,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使工業區附近有機污染程度持續惡化。部分研究指出,我國工業區附近土壤中多環芳烴含量較高,高達4.3 mg/kg,且大部分存在致癌作用[4]。
重金屬污染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農用化肥的運用,且我國重金屬污染程度依然持續加重。從土壤內微生物的角度而言,其無法降解重金屬,從而使得重金屬長期于土壤內滯留,且不會大范圍移動。重金屬可通過水、植物等介質流入到人體中,進而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近年來,隨科學技術的進步,核技術在農業、醫療等眾多領域應用越發廣泛,對諸多領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隨之而來放射性污染問題也變得越發嚴重。放射性污染不僅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危害,且還可經水、食物鏈等流入到人體內,損傷人體組織,誘發多種疾病。部分研究指出,當前在土壤放射性污染中,最為常見的為氡子體輻射,人體遭受氡子體輻射后,易誘發肺癌[5]。
水體、空氣均存在較強的流動性,待其遭受污染后,其擴散速度較快。與其相比,土壤流動性差,有害物質進入土壤后雖可自行擴散,但因土壤流動性差,從而使得污染物擴散范圍極少,甚至可以忽略,從而致使有害物質于土壤內持續累積,直至超標,進而使土壤污染具備地域性、累積性。
人們可直觀感受、觀察到大氣、水的污染,但從土壤污染角度而言,其察覺難度較高,土壤自身具備極為復雜的結構與體系,各種物質均雜糅在土壤中,土壤內蘊含諸多生物及元素,從而使得土壤遭受污染后難以及時察覺。因土壤污染感知難度較高,人們需運用相應的技術才可判斷土壤是否遭受污染,此也為土壤具備滯后性、隱蔽性的原因。
土壤中蘊含豐富的礦物質與有機物,若無機物污染土壤,特別是微量元素及金屬元素進入土壤后,其會與礦物質、有機元素產生反應,從而產生全新的有害物質,并于土壤內長期滯留,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均難以將其于土壤內剝離,因此,土壤污染存在不可逆性[6]。
污染土壤修復工作并非某部門或某單位的工作,其需多部門協同管理,如:農業農村管理部門、生態環境管理部門等。而多個部門間的協同管理造成完善、系統的責任體系難以形成,權力分散,從而產生權責不明、監管力度不足、權責內容交叉、混亂等問題,進而對污染土壤修復工作的效率及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當前我國土壤存在污染狀況,加之污染土壤修復工作存在周期長、復雜程度高等特點,使得我國污染土壤修復工作需要極大的資金投入。從當前我國污染土壤修復資金模式來看,其多采用第三方治理、誰污染誰治理、PPP模式等,上述模式可為污染土壤修復工作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但污染土壤修復工作存在工作量大、技術難度高等特征,使得其需要極為龐大的資金支持,當前融資機制及政府財政撥款難以充分滿足修復工作的資金需求,進而對污染土壤修復工作的質效產生不良影響。從當下我國污染土壤修復工作資金來源層面分析,其對政府的資金支持過于依賴,依據當下國家針對土壤專項治理使用經濟的實際要求展開分析,其專項資金方面的投入國家及地方政府各占50%左右,但從實際財政撥款現狀來看,受一些地區政府經濟發展較差等因素影響,使得地方政府無法嚴格依據相關標準投入相應資金,從而造成土壤治理專項資金不足,使得污染土壤修復相關工作無法有效落實、開展。
從當前我國有關土壤污染治理相關法律體系制定狀況來看,部分法律治理結構體系及土壤保護標準需要繼續完善。雖然國家及政府對此方面給予更多關注,并且也制定了統一標準,但對各地區的實際發展狀況有所忽略,致使部分條例與文件在部分地區的污染土壤治理中并不適用[7]。
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宣傳及落實。此外,政府及相關部門要以當前我國污染土壤修復現狀為依據,針對性制定合理、科學的管理標準,從而推動土壤監管落實。因我國幅員遼闊,且各地區地理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基于此情形,政府應以各地區的地域特征以及現階段地域形態等為依據,并結合國家地區土壤建設標準、環境建設標準針對性制定標準的土壤環境保護法律,從而提高法律標準的適用性,保證其適用各地區的環境保護及治理工作,進而推動我國污染土壤修復工作的開展及落實。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溝通,試推行綠色信貸,加強對污染土壤修復治理工作的信貸支持力度,為相關單位或企業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且政府為其提供信譽擔保。此外,政府及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將環境風險管理納入到綠色信貸評估體系中,制定并推行綠色融資產品,如土壤污染保險等,對于化工醫藥、有色金屬等污染程度較為嚴重的企業,要強制其購買責任險,從而逐漸搭建起健全的環境責任險制度,進而保障污染土壤修復工作資金充分[8]。
土壤環境污染均源自于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因此,強化農耕人員的土壤保護意識在污染土壤修復工作中具備極為重要的作用。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加強相關科普工作,定期安排相關人員對農耕人員展開土壤保護意識培訓,從而增強農耕人員土壤保護意識,提升其素養,進而使土壤污染狀況得以改善。
我國土壤存在資源豐富、類型復雜的特征,所以污染土壤修復工作復雜以及難度較高。針對此情形,我國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大土壤質量普查力度,對各地區的土壤污染狀況展開調查、統計、分析,并制定相應的處理措施。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需搭建健全的動態監管體系,從而對普查工作的落實狀況及信息的精準性展開監督管理,進而保障污染土壤修復效果[9]。
污染土壤類型不同,其所采取的修復技術也存在一定差異。當前,污染土壤修復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生物修復技術。此技術主要指利用微生物對土壤內污染物展開降解、清除。近年來,此技術發展極快,但從實際應用效果來看,目前此技術運用效果與預期目標相差較大,其原因主要為所用的微生物放于自然環境后原有的競爭優勢喪失,存在極大的限制性,僅可用于小范圍污染土壤修復中。第二,植物修復技術。此技術有5種類型,具體如下:(1)提取修復:當前,提取修復已在污染土壤修復中得到廣泛應用,此技術主要指利用植物對重金屬物質的吸收作用,使其對土壤中重金屬予以吸收,后再集中處理已吸收重金屬的植物;(2)穩定修復:此技術指對植物根系分泌物予以利用,由分泌物將植物根系附近污染物進行聚集、沉淀,從而使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得以減輕;(3)揮發修復:此技術指對植物的吸收作用予以利用,由其吸收土壤內揮發性污染物,隨后再經植物自身反應將污染物變為無害氣態物質,最終輸送至空氣內;(4)根際圈生物降解修復:此技術主要對植物根系的微生物予以利用,由其對污染物展開處理、轉化,從而減輕污染物的毒害作用;(5)降解作用:此技術指運用植物自身的降解作用將土壤內的污染物質予以清除,此修復技術在結構簡單的有機污染物治理中效果較為理想。第三,化學修復技術。此技術主要指利用化學修復劑(天然礦物、有機質、化學試劑等)對土壤內污染物進行處理。修復劑加入到土壤后,其會與污染物產生反應,進而實現污染物的降解或使其毒性下降。在實際修復中,溶劑浸提、淋洗等技術較為常用。第四,物理修復技術。如電動力學修復、熱力學修復等技術,電動力學修復技術發展較早,且在實踐中發現,此技術效果最佳[10]。
綜上,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及社會進程的推進,諸多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質已流入土壤內,帶來諸多危害,土壤污染范圍持續擴大,對農作物質量、產量以及水體質量、空氣質量等均產生嚴重影響,且污染物可通過食物鏈流入到人體內,對人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針對此現象,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污染土壤治理工作的重視,加強對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并增強對農耕人員土壤保護意識的培養,從而促進我國污染土壤改善,營造良好的生產生存環境,保障人們身體健康,促進社會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