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華鋒,郭 兵,杜 浩
(中央儲備糧徐州直屬庫有限公司沛縣分公司,江蘇 徐州 221000)
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是通過冬季機械通風達到降低糧溫、糧堆內部蓄冷;夏季采用內環流技術將糧堆內部冷源抽出,以達到均衡糧溫、降低倉溫、倉濕、控制蟲害及延緩糧食品質變化,以實現準低溫儲糧的科技儲糧技術。中儲糧徐州直屬庫沛縣分庫地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夏冬季較長,春秋季較短,為改善儲糧手段,現將本庫區151號和152號傳統空調儲糧倉房進行內環流技術改造,結合本地區秋季通風降溫、冬季蓄冷、春季密閉倉房、夏季內環流控溫的技術手段,以達到節能增效、提升儲糧水平[1]。
通過倉內底部通風地籠、倉外通風口、環流風機、倉外保溫管、倉內空間與糧堆形成一個閉合回路[2]。在環流風機的作用下,自糧堆底部從通風地籠抽出冷氣,經過保溫管注入倉房上部空間,使倉內上下空氣在閉合的循環系統中運行,不與外界空氣接觸,達到調節倉溫和表層糧溫的作用,從而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內環流控溫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選取中央儲備糧徐州直屬庫沛縣分庫151號倉為試驗倉,152號倉為對照倉,兩倉均采用四周窗戶薄膜壓蓋、外墻保溫、倉內吊頂隔熱等技術,在設施設備均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內環流控溫試驗[3]。倉房儲糧基本情況及倉內蓄冷情況見表1、表2、表3。

圖1 內環流控溫技術圖

表1 倉房基本情況表

表2 倉內儲糧基本情況表

表3 冬季倉內蓄冷情況表
①系統運行前檢查。系統運行前需再次對倉房保溫隔熱工作進行檢查。②溫度的設定。系統開啟溫度值普遍設定倉溫為26 ℃,關閉溫度設定為24 ℃,選擇自動開啟模式。兩倉均從7月15日開始,對照倉房不開啟內環流控溫系統。③安排人員。每日9:00利用電子測溫系統檢測試驗倉與對照倉倉內糧溫、倉溫及倉濕,并于當日記錄當天用電量。④安排專人每3 d進倉抽取上層樣品檢測害蟲密度及黃粒米率[4]。
每日電子測溫數據顯示,試驗倉房151號倉在打開內環流控溫測試時間內,倉溫均未超過25 ℃,對照倉房152號倉,在未打開內環流控溫的時間內,倉溫明顯升高,由圖2可以看出,試驗倉房在整個試驗階段倉溫基本維持在準低溫(25 ℃)以下。
3.2.1 試驗倉糧溫變化情況
對糧堆上層、中間層、下層進行記錄分析,結果見圖3。試驗倉房由于采用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除南面墻(陽面)部分糧溫位點高于25 ℃,其余糧層位點均保持在25 ℃以下;倉房糧堆內部由于冷熱交替,造成中間層溫度上升、上層溫度下降、下層溫度變化緩慢的趨勢[5]。

圖2 倉溫變化曲線圖
3.2.2 對照倉糧溫變化情況
對糧堆上層、下層、中間層進行記錄分析,結果見圖4。對照倉由于未打開內環流控溫系統,造成上下層糧溫上升、中間層糧溫變化不大,整體糧溫呈上升趨勢。

圖3 151號倉糧溫變化曲線圖

圖4 152號倉糧溫變化曲線圖
由圖5可知,試驗倉倉濕下降剛開始較明顯,后逐漸趨向于平穩,對照倉在相同時間內較試驗倉倉濕明顯偏高。
由圖6可知,試驗倉房內部書虱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同期對照倉房書虱密度呈自然上升趨勢。由于試驗倉使用內環流控溫技術,使書虱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有效控制了儲糧害蟲的發生。
由圖7可知,試驗倉在實施內環流控溫技術后,倉房糧堆內部稻谷儲存品質變化較慢,以稻谷中黃粒米率為例,在為期30 d內的黃粒米率變化較對照倉房有明顯下降趨勢。

圖5 倉濕變化曲線圖

圖6 倉房糧堆上層儲糧害蟲變化曲線圖

圖7 不同倉房上層黃粒米率變化曲線圖
本次試驗內環流控溫共運行372 h,理論能耗558.0 kW·h,與普通空調儲糧倉相比,空調倉運行372 h,理論能耗4 181.28 kW·h,大約每日節約116.88 kW·h,單倉噸糧費用得到明顯改善,基本情況見表4。

表4 內環流控溫與空調倉能耗對比分析表
平房倉在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上能夠做到均衡、降低糧溫及倉溫,使整倉在夏季儲糧上能夠維持糧溫在25 ℃以下,以達到準低溫儲糧。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可以實現降低倉濕效果,有利于控制書虱等儲糧害蟲的生長繁育。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通過降低倉溫、倉濕,有助于延緩儲糧品質的變化[6]。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與空調控溫儲糧技術在噸糧能耗效果上的分析,其噸糧能耗明顯小于空調控溫,更有利于儲糧成本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