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建亭,賴懷樹
(1.清遠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廣東 清遠 511515;2.清遠市食品檢驗中心,廣東 清遠 511515)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食品行業發展也表現出良好勢頭,產生了不少新型美食,以符合人們的膳食要求。但近幾年來,各類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已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食品安全管理也上升到社會公共管理層面。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綜合能力已得到明顯提升,如加大了監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規、確立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統一的食品質量標準并進行標準提高和完善等,這些措施都使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有了一定的完善,但不能完全杜絕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報道及實際情況分析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現狀,闡述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意義,并尋找卓有成效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參考,促進我國食品行業健康發展。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中低收入水平的人群仍占多數,消費者在消費時考慮的第一要素可能還是價格。對于年輕的中低消費群體,如學生,他們可能不愿在學校飯堂消費,而喜歡去味道較好、品種豐富的網紅餐館等。價格、口感成為消費者購買食品時最關心的要素,甚至有的消費者存在“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的思想,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還比較薄弱。此外,消費者缺乏反饋意識,只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才重視,因此要加大宣傳,以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
我國食品監管實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統一監管并協調各部門之間工作的方式,但從近幾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可以發現,監管機制不夠完善,仍然存在行政機構相互推卸責任以及“以罰代管”的現象。隨著食品的多樣化、經營模式的新穎化,對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食品監管帶來挑戰。
我國食品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條例等已逐步完善,但有些法律條文規定過于籠統,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有些法律滯后,法律法規之間缺乏前瞻性、系統性、協調性,仍需進行全面綜合梳理,以更好地服務于食品安全監管。面對食品發展的新態勢,現行的法律法規已,不能滿足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需求,需及時進行完善。由于食品行業能給地方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部分地區放松監管,降低執法處罰力度等,這都會給食品帶來安全隱患。
目前,我國仍存在部分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標準和方法不統一的情況,如橙汁的標準有國家標準《橙汁及橙汁飲料》(GB/T 21731—2008)、農業部標準《綠色食品 橙汁和濃縮橙汁》(NY/T 290—1995)、團體(行業)標準《非濃縮還原果汁 橙汁》(T/CBIA 006—2019)以及企業標準《100%鮮果冷壓榨橙汁》(Q/NFAY 0002 S—2019)等。這些標準沒有進行技術整合,形成統一標準,因此存在有的食品標準偏低,給一些食品廠家提供了可乘之機;標準的不統一也給監管部門和生產經營者帶來了困擾。
隨著食品行業的飛速發展,食品檢測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由于我國起步較晚,很多檢測機構對微量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還存在不足,部分偏遠地區還存在食品檢測設備陳舊、檢測技術比較落后、檢測不到位等問題,重復檢測也時有發生,降低了檢測效率。
在2022年3·15晚會曝光的“土坑酸菜”事件的食品安全風險點既包括使用的原料為摻雜爛葉,田間土坑腌制,又包括生產工藝不衛生等問題。該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警醒人們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安全問題不可忽視,其關乎食品行業發展和人們的身體健康。
影響食品生產加工環節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食品生產環境、生產工藝控制、衛生條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大多和生產加工環境有關,小商販直接在路邊生產食品,生產環境塵土多、細菌等微生物污染物多,食品加工時間短,沒有進行消毒、殺菌,很容易導致消費者食用后出現惡心、反胃、腹瀉等消化道反應癥狀,當食品有寄生蟲或者致病菌時,還會引起腸絞痛或者食物中毒。這些經營者一般為無證經營,如果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溯源較為困難。
新聞媒體已經披露過不少食品餐飲店的食品安全情況,如部分餐飲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選擇使用過期、低劣原料;有的餐飲店后廚衛生條件不合格,生熟分區不當、滅菌不完全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都易造成食品衛生安全隱患。
我國的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在辦理生產許可證時大多數是委托第三方咨詢服務機構,公司場地平面圖、生產工藝流程、食品安全管理相關制度等材料都由服務機構辦理,導致企業的規章制度、食品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出廠檢驗形同虛設。同時一些企業,特別是小作坊,管理者缺乏相應的法制意識、誠信意識、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心等,往往為了利潤而忽略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沒有及時改善與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沒有通過投資經費對生產加工環境進行改造,沒有對原輔料、關鍵工藝進行把控,甚至不能有效地對生產設施設備進行清潔保養等。此外,有的企業為了延長產品保質期,提高產品的色香味,在食品制作過程中使用非食品級的原料、輔料,低劣原料,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等。這些均可引發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在流通環節需要進行食品包裝、運輸、儲藏、裝卸等活動,其食品安全風險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源頭的質量把控,出廠前的形式檢驗,食品經營者在購進時是否索票索證,檢查食品外包裝等。②直接接觸食品的材料和成品是否符合食品包裝相關要求。③裝卸操作不當、裝載方式不合理、儲藏環境不符合要求都可能導致食品運輸儲存過程中出現摻雜、污損、食品腐敗變質等現象。
食品安全管理指的是相關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對食品的整個環節如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進行安全方面的管理,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社會的公共利益[1]。
為了使《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得到更有效落實,2019年3月26日國務院第四十二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該條例針對我國一直以來存在的食品安全違法成本低、處罰與問責不到位的情況進行修訂,此次修訂針對我國食品市場的現狀規定了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即最嚴謹標準、最嚴格監管、最嚴厲處罰、最嚴肅問責[2]。這充分說明了食品安全問題引起了國家的重視。
食品安全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問題,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相關監管部門的法律責任。監管部門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把食品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和機制,加強監管,規范食品市場生產經營秩序,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和現象,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優質食品健康發展,保障人們身體健康。生產者和經營者要提高內部管理能力,全社會要重視維護食品安全,支持政府工作。
(1)將食品衛生、安全基礎知識納入我國的基礎教育,讓青少年在校就能掌握一些食品衛生、安全常識,能自我分辨并抵制劣質、過期食品,從小樹立食品安全意識。
(2)加強社會宣傳力度,鼓勵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加入食品安全普法宣傳和教育,傳播正能量的食品安全知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糾正錯誤觀念和觀點。
(3)政府通過權威部門和媒體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向消費者宣傳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識,使消費者可以通過權威、公開、便捷的渠道增加對食品安全的認識,避免食用不安全食品,通過改變行為方式來減小潛在風險。及時披露市場的不法行為,防止危害進一步擴大。
(4)打造消費者監督平臺,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讓消費者參與到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認真處理消費者提供的食品安全線索和反饋的信息,切實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2018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成立,職責包括食品的監管和協調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之前食品多頭管理和漏管的現象,但是仍然存在行政執法重疊、執法效率低、相互推諉以及管理責任不明確等現象。食品安全監管應有效地滿足人們對健康安全食品的基本要求。①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管理經驗,明確各部門執法依據,制定細則,分工合作,開展協同執法,提高執法效率,避免行政執法的重疊與空白。②樹立“事前預防為主,事后處罰為輔”的監管理念,在日常抽檢、食品登記備案、日常檢查等環節落實,堅持“四個最嚴”原則,治理食品安全突出問題,讓食品生產經營者不敢觸碰法律的紅線。③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整合各部門詳細的抽檢數據,定期發布食品安全違法信息,實現部門間信息共享和相互溝通,形成聯動預警機制,及時對外發布食品安全監測信息,為食品安全監管奠定基礎。④建立食品追溯系統,這對恢復政府公信力,追溯產品質量,恢復消費者食品質量安全信心有重大意義。⑤加強監督執法隊伍建設,強化獎懲機制,主動作為,優化和創新監管模式,與時俱進,確?;鶎邮称繁O管高效開展。因此,完善監管機制體制,出臺嚴厲的懲罰制度,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對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3]。
隨著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國內關于食品安全的立法不斷增多?;诖?,應及時對現有法律進行整合,建立門類齊全、結構嚴密、內在協調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4]。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對法律法規及時進行調整以適應食品發展的新情況、新要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基礎上,建立食品安全法律、地方法規、行政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多層次法律體系,探索和發展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監管方法和法律體系,及時制定和出臺相關條例,為相關監管部門提供執法依據,確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通過第三方或者監管部門對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從中發現食品安全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立足實際,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食品檢測是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組建專業化的檢驗檢測集團,加大人、財、物投入,引進先進檢測設備,提高團隊專業技術水平,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開展專業化培訓,提高食品檢驗技術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和檢測能力,確保食品檢驗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將來還需加大對基層食品檢驗檢測的投入,特別是中西部部分地區的食品產業區,要整合資源,重點建設具備一定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快檢能力和實驗室檢驗資質的實驗室,以應對食品違規添加使用農藥、獸藥、添加劑以及保鮮劑等問題。
食品檢驗機構要有前瞻性,要對社會上出現的食品安全新問題進行研究,不斷完善和修訂食品質量標準,及時更新國家相關部門發布的檢測技術,拓展檢驗資質,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食品檢驗技術,細化和優化我國現行的食品檢驗標準,提升食品檢驗行業管理水平,將傳統中國食品的標準轉化成國際標準,促進我國食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通過檢驗技術創新將保障食品安全落實到實處。
根據監管部門的需要,制訂科學合理的風險評估標準,引入物理、化學、微生物、毒理學等方面知識,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的合理性、科學性、適用性。
安全食品絕不是依靠檢測等手段監管出來的,而是食品企業自覺自律生產出來的[5]。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是以食品安全為目標,吸收社會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監管的相關職能部門、生產經營者、社會組織乃至公眾個人,通過社會共治運行機制,完善社會管理手段,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管共治的格局。
(1)強化食品安全屬地責任,各司其職,強化全鏈條全覆蓋執法監管,督促企業落實生產經營者第一責任人制度、誠信守法經營,堅決守住食品安全底線。積極推進法治監管、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技術賦能智慧監管,強化法律法規、技術標準、檢驗檢測等基礎支撐,持續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水平。
(2)提升企業主體責任意識,注重食品生經營過程中的安全教育,不斷提升企業內部科學管理能力和安全衛生意識,通過規范化管理提升產品質量。嚴格督促企業落實食品安全生產的各項規章制度,如進貨查驗制度、添加劑管理制度、食品安全員管理制度以及出廠檢驗制度等,從源頭上去除一些主觀違法意識。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標準制定、立法等,提高企業參與度和主動性,通過企業的獻言獻策使食品相關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3)讓輿論發揮監督、引導作用。新聞媒體發揮自身優勢,開展食品公益宣傳,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科學、專業、正確地看待食品安全問題,科普食品安全知識。積極拓寬消費者反映食品安全問題的渠道,加強輿情監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強化社會責任,提升政府公信力。
通過信息共享、資源優化、協同作用以及能力的提升等手段,以低成本、公正合理、公開透明的方式使食品安全保障從依靠監管部門到各市場主體主動參與,共同發揮作用的社會共治格局,切實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人類生活、生存、延續,是人類發展的重要課題,也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為有效應對目前食品安全監管的復雜現狀,必須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強化監管,提高監管實效,筑牢食品安全底線;強化市場主體準入制度;積極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普及知識,營造氛圍;強化抽檢力度,完善食品風險監測體系等。只有認真有序地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才能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