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
閱讀能力是指對書面文字的認知、理解能力,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開闊學生視野和提升社會競爭實力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所以,從小學階段開始,學生要嘗試自主閱讀,養成科學的閱讀習慣,培養良好的語感,為更深層次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本文總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四點措施。
一、激發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積極性
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學習習慣還不夠科學,關注某件事物的持續時間不長。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如果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當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了,在心理上把閱讀看作是一件“好玩的事”,他們會更愿意主動閱讀、積極閱讀。
學生閱讀激情的激發,需要教師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里以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文《甘羅》為例。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使用生動的導入語讓學生進入主題。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做一名英雄”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獲得學生的反饋以后,再以“那就讓我們一起向甘羅學習,看看他是怎樣成為一名英雄的”為切入點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用朗讀的方式富有感情地演繹這兩個角色——爺爺和甘羅,同時要特別強調“唉聲嘆氣”這一成語是怎樣把爺爺煩惱的情緒充分體現出來的。精心設計的導入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更愿意閱讀。
二、傳授閱讀方法,養成科學閱讀習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需要閱讀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閱讀習慣。學生掌握了科學的閱讀方法,便可以進行拓展閱讀,在面對陌生的課文或者書籍時,也能夠快速掌握其基本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師是學生的指引者,要將一些實用高效的閱讀方法滲透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如在使用尋找關鍵詞句這個方法時,要重點關注關鍵詞句的位置,大多是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讓學生在日常閱讀中,摘抄有內涵的優美詞句,通過這一方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鼓勵學生寫讀后感,以期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這里以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文《病房里的故事》為例,教師要求學生標注出吉姆描寫窗外景色的語句,然后根據這些語句推斷出吉姆是怎樣的人,在標注、理解、推斷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升自己從書面詞語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時刻注意科學閱讀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學會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去揣測主人公的心理特征,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另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或是疑問時,建議用筆記錄下來,多讀幾遍,其義自見。
三、營造閱讀氛圍,打造閱讀意境
在當代社會,閱讀能力是最基本的技能。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渠道更為廣泛,但很容易形成浮躁的閱讀氛圍。為了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學校可以開設閱讀課,讓小學生閱讀經典名著,充分激發其閱讀激情。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也要特別注意閱讀氛圍的營造。如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兒童刊物,選取不同風格的文章,組織學生集體閱讀,閱讀后可以安排時間讓學生交流閱讀感受。正是學生之間想法的不斷摩擦,才能有特別的“火花”,才能更好地營造濃厚積極的閱讀氛圍。
積極的閱讀氛圍,不僅僅指閱讀環境,更重要的是打造閱讀的意境,用多樣化的方法刺激學生的感官,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里以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文《長城》為例,在課前,教師要盡可能多地收集一些和長城有關的圖片,加深學生對長城的認知和理解;在課中,教師可以引用形容長城威武壯觀的成語或是詩詞,比如崇山峻嶺、氣勢磅礴或是“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等;在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關于長城的紀錄片和閱讀相關書籍,有條件的學生也可以在節假日去北京領略長城的雄偉壯觀。
四、倡導自主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閱讀是一個差異性很強的學習過程,每個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不一樣,教師的總結也不能完整反映學生的真實想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達到增長見識、鍛煉思維能力的目的。
學生初具閱讀能力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推薦經典作品,指導學生選擇有益的課外讀物。在學生的閱讀量慢慢上升以后,可以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材料進行閱讀,用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教師在指引學生閱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讓學生在自由、平等的環境中自主閱讀,讓他們盡情地享受閱讀,使閱讀能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組成部分,閱讀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學生語言能力的整體水平,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以興趣為突破口,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要積極探索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讓教學方式更合理、閱讀更高效,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