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加英
寫字、誦讀、閱讀、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石,學生練就了這些基本功,語文素養自然就會有提升。針對日常教學中學生寫字與習作兩大突出問題,我們進行了“擬人書寫法在習作中的應用”這一課題的研究。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練好字”與“寫好文”之間的聯系,遠遠大于工整的字跡以及美觀的卷面,學生在堅持練習擬人書寫法的過程中,逐步提升了“寫好文”的素養。
一、擬人書寫法的教學特點
擬人書寫法用人體構造類比漢字結構及筆畫,這套方法遵循古人“字如人之體”的書法古訓,運用現代形式美學和人體美學原理,發現字體與人體結構上的相似、形態上的相融、美感上的相通,讓漢字獲得與人體相似的美。
1.妙用肢體,化抽象為形象
鐘克佩老師獨創漢字擬人書寫法,在課堂上借用肢體語言把每一個漢字想象成人,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化抽象為形象,再現漢字的美。
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因此運用擬人書寫法,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比如,“我”字的關鍵筆畫是“斜勾”,像武士操長戈那么威武有氣勢,書寫時,讓學生超出“字頭線”的位置起筆,超出“字足線”向上勾,學生借助肢體動作寫好了這個字的“主筆”,就能夠把字寫美了。像這樣的比擬有助于學生把握字的結構,把字寫好。
2.巧用口訣,化陌生為熟悉
除了對一個個具體的漢字進行人體比擬指導,鐘老師還創編了朗朗上口的口訣以及歌曲,幫助學生記住一個個孤立的筆畫。
比如“短橫拳出擊,長橫寬展臂,多橫排列似云梯,底橫腿攤一。垂露腿立正,踮足似懸針;左右兩豎求對稱,豎勾翹足穩……”這些歌訣糅合京劇等元素,小學生人人能背能唱,在傳唱中也把握了“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的特點。
3.善用體操,化理論為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講授給學生的知識最終要化為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為學生所內化。為此,鐘老師還研發出配套的擬人書寫法寫字健美操,這套寫字健美操融合書法、京劇、武術等國粹元素,一招一式之間展現出書法的健美筆勢。
課間學生隨著音樂,時而展臂,時而踢腿,時而出拳,時而馬步,既用自身的肢體語言演繹了漢字書法之美,也鍛煉了身體,強健了體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識字練字的興趣。
二、擬人書寫法之于習作素養的提升
經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的學習,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擬人書寫法寫好字,書寫有了很大改觀。我們發現學生在長期的練字實踐中,習作素養得以悄然提升。
1.練字有助于習作觀察能力的提升
無論是寫人、狀物,還是寫景、寫事的文章,都需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除了在作文課以及日常的課文教學中教會學生多角度觀察外,寫字練字也成為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一條有效路徑。
學生運用擬人書寫法進行練字時,首先要從整體上進行觀察,確定它在“王”字格中的位置;其次還要觀察這個字的結構布局,比如“上下脊柱正”“中宮收得勻又穩”;還要從局部把握某一個特別重要的筆畫,也就是一個字的“主筆”。先觀察領會了字的書寫特點,再臨帖書寫,這樣的練字順序以及書寫方法需要學生細致耐心觀察,久而久之,學生在練字的過程中提升了他們的觀察力。從觀察漢字入手,繼而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在習作中就能夠學會從整體到局部,從靜態到動態,從外在到內在等觀察方法。運用擬人寫字法練字助力學生把握觀察對象的特點,在習作中寫出具體詳實的內容。
2.練字有助于習作聯想能力的提升
聯想必須和生活經驗、豐富的知識相伴,平時注意積累,這樣才能夠文思泉涌。良好的聯想能力,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養成的,而是一種長期訓練過程,在練字的過程中重視積累、感悟、熏陶,有利于學生聯想能力的提升。
比如,利用擬人書寫法進行練字,就是充分挖掘漢字字形特點,用人體構造類比漢字結構及筆畫,生動形象地把字比擬為人的各種姿態,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如鐘老師將漢字的基本筆畫比喻為:短橫就像一個人的拳頭快速有力地擊打出去;長橫就像人平展開來的雙臂;斜捺就像一個人拿著一把舞動的大刀;平捺就像一個人拉直的長腿……這樣就在漢字與人體之間建立起了豐富的聯想。學生練字時,常常被這樣生動想象的比喻逗樂,聯想能力被自然激發,建立由此事物到彼事物的豐富連接,思維也變得靈動自由。習作課堂上,教師適當地進行引導,學生就可以靈活運用。
3.練字有助于習作審美能力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學的美育作用,漢字作為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美學元素,是中國人審美智慧的結晶,練字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擬人書寫法在本質上就是發現字體與人體結構上的相似,讓漢字獲得人體的勻稱美、對稱美、穩健美、動態美與組合美等。比如,一個字中出現多個同樣的筆畫要做到勻稱美,像“彬”“多”“賽”等字;一個字的筆畫很多時,寫的時候注意穩健美,做到“上下脊柱正”“中宮收得勻又穩”“豎勾翹足穩”,像“常”“意”“慧”“賞”等字;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字的不同部分組合在一起的組合美以及動態美,像“喊”“樹”“鍵”等字,注意各個部分的穿插避讓,找到筆畫間的支撐點和呼應點,實現各個部分組合在一起的和諧美、動態美。
這些基礎的美學原理是在一節節寫字、練字課上,隨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練寫一個個字時,自然而然地滲透在學生的意識中,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原則。應用到寫作中,四年級的小學生對行文結構穩健美、段落排列勻稱美、首尾呼應對稱美、線索貫穿組合美、情感表達動態美的文章,能夠有一個初步的感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綜合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小學高段對更多的審美原則會有更為清晰的認識與體悟。
“練好字”“讀好書”“寫好文”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借助擬人書寫法書法課,培養學生習作方面的三大素養,即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審美能力,正是實現書法課與語文課的有機融合。書法與音樂、繪畫等同屬于美的藝術,深挖不同學科的價值,借助不同學科的優勢,形成各學科的教育合力,共同提升小學生各學科綜合素養,我們將一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