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晴
當前,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于中小學課堂教學,作為新興的教學手段,如何將其科學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是越來越多教師關注的課題。本文,筆者以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3“Weather” PartB“let’s learn”一課為例,分析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
一、教學案例設計意圖
本課主要通過世界地圖呈現出sunny、cloudy、windy、snowy、rainy等單詞。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置了綜藝節目《奔跑吧》第8季將要開播的情景,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天氣,并將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找準學生的情趣觸發點,實現問題共振、情感共鳴,真正確保以學生為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利用多媒體,創設有效情境
為更好地突破重難點,讓學生扎實掌握重點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和“It’s...”,筆者利用視頻、圖片音頻等教學素材,創設情境:綜藝節目《奔跑吧》第8季將要開播,請學生幫助導演在世界范圍內選取開播場地。筆者向學生出示動態地球,組織學生周游世界的情境。由此,向學生展示不同的國家與城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實現有效的課堂引入。
2.巧用教學白板,呈現教學重難點
筆者利用教學白板,在向學生展示圖片、視頻、音頻、動態圖畫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周游”各國,了解不同地區的天氣狀況,以英文對話的形式,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鍛煉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教會學生運用重點句型和單詞。
此外,筆者利用白板開展互動游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的過程當中,筆者利用白板上的圖畫、移動功能,對課堂重難點進行講解,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筆者還利用白板連接手機的投屏技術向學生發送作業并及時采集學生作業,了解學生的練習完成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做到以學定教。
3.活用隨機點名器,確保教育公平
為檢驗學生對重點句型的掌握情況,筆者設置了“World weather report”的環節,教師向學生出示世界地圖的圖片,學生4人一組,選取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組內成員合作使用重點句型和單詞進行對話。學生們對這一話題非常感興趣,立刻投入到了小組合作當中,在教室里七嘴八舌地練習著。經過3分鐘的討論時間,筆者利用隨機點名器選擇了三組學生進行表演。表演結束,由其他學生對該組表演進行提問和評價。
4.利用微課,實現學科融合
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組句子“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Moscow?”“It’s cold and snowy.”和“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ydney?”“It’s hot and sunny.”有學生舉起手提問到:“為什么Moscow是cold and snowy,而Sydney是hot and sunny呢?”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并沒有直接作答,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其他學生,讓他們思考這是為什么。筆者讓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舉手作答。其中有一個小組給出了合理的回答:“因為地球是球形的,當太陽移到南半球的時候,南半球是夏天,北半球是冬天,所以就出現了課本中的這種情況。”筆者在備課過程中也有預想到可能會有學生對該問題有疑惑,提前制作了微課,讓學生了解南北半球季節的差異,這樣一來,學生既學習了英語,又鞏固了在科學課上所學的內容,真正實現了學科融合和跨學科教學,做到了信息技術與英語課堂的有效融合。
5.活用釘釘,鞏固所學內容
釘釘作為線上教學的有力輔助工具,能夠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效結合,其家校本和班級樹模塊可用于布置合適的作業以鞏固所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在課堂教學完成后,利用釘釘展開線上教學,對作業中的重難點進行及時有效的講解,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同時,筆者利用家校本模塊讓學生上傳自己的作業,筆者批改后,將優秀作業分享至班級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筆者創設班級英語明星,學生完成釘釘作業后,按周進行統計頒發獎品。
三、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思考
1.尊重主體,激活學生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地位,積極引導學生從英語教學的“小課堂”走向社會的“大天地”,鼓勵在課后通過多種方式互動探究,使學生的知識向課外拓展和延伸,鼓勵他們多參與、多思考和多評價。本節課,筆者充分利用視頻、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運用重點句型進行聽說讀寫的練習。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白板、隨機點名器等,同時進行適時評價,實現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從內心體會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保證了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也有效達成了教育公平。
2.合作中成長,思考中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充分體驗、參與、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本節課,學生在提出問題后,筆者并未直接作答或展示微課內容,而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科學、地理知識和想象力,實現知識和語言的綜合運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意思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能夠促進學生間的合作與協同式交流。
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學習”勢必將課堂內外的每一寸空間互聯網化,“互聯網+”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筆者利用自己制作的隨機點名器,選取學生回答問題,全體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在本節課中,筆者多次借助于信息技術手段,隨機選取表演小組,為學生打造“合作、參與、共享”的平臺,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然而,盡管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提供多種資源,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中學習、練習重點句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形式比較單一,還需運用更多樣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筆者也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更加關注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當中習得知識,實現共同發展。
總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教師要終身學習,認真研究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認真落實核心素養。同時注意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拓寬學生的參與面,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聚焦課堂,點燃學生的思維,創建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