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華
摘要:用圖、讀圖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地理素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側重于簡要闡述初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地圖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化繁為簡,方便學生理解”“區分種類,把握地圖要素”“授人以漁,側重能力培養”“推陳出新,創新教學方法”等具體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地圖能力;地圖要素
地理學家巴朗斯基認為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并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家羅賓遜也指出,讀圖、用圖是每個受教育者的必修課程和必備技能。但當前初中的地理教學,大多只注重理論知識講授而忽視了能力培養,地圖能力更是學生的一塊短板。
1? ?培養學生地圖能力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學生只有具備了地理核心素養,才能靈活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并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終身發展。而無論是價值觀念、必備品格還是關鍵能力,都是在科學方法指導下逐漸形成的。當前初中地理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而輕能力的問題,學生對知識點一知半解,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太理想。地圖能力作為地理學科最基本的一項素養,無疑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對他們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新課改給初中地理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1.2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地理一直被認為是文科中的理科,不僅非常依賴機械記憶,而且還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理性思維能力有著較高要求。傳統課堂上的理論講授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也給學生造成地理課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初中地理教材可謂圖文并茂,只要充分發揮地圖在教學中的工具輔助作用,就能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此外,初中地理還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識點,借助地圖將其具象化會變得淺顯易懂。可以說,讀圖、用圖是當前初中地理教學的常見手段,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必備技能。由此可見,初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是落實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
1.3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一名優秀的地理老師,既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也應具備出色的教學能力。盡管以往也有不少教師意識到地圖之于地理教學的重要性,卻鮮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讀圖、用圖的。戴圣在《禮記》中提出“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是最早關于教學相長的觀點,即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雙方都將受益匪淺。而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就要求地理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如此一來,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情感態度都將有明顯改觀,對促進他們的專業化成長有很大幫助。
2? ?培養學生地圖能力的具體策略
2.1化繁為簡,方便學生理解
不少學生在首次接觸地圖或圖表時,都會表現出一種畏懼、抵觸心理,這是由于他們還不具備良好的讀圖能力,復雜陌生的地圖、圖表會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學生還未對地圖、圖表形成較好的感性認識,因此地圖、圖表對他們而言不僅晦澀難懂,而且十分枯燥乏味。所以,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消化地理讀圖相關知識,不斷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教師在開展讀圖教學活動時,應將讀圖知識與技巧化繁為簡,方便學生學習與理解。對此,教師可以積極尋找與學生之間的共鳴,將讀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時事相聯系,這樣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圖表的距離,消除學生對讀圖的抵觸情緒,還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場景、熱點事件,使學生更快速地掌握相關知識。例如在學習“地圖的閱讀”一課時,教師可以畫出學校的簡易平面圖,并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原則標注好大致方位,再以某一建筑為參照物向學生提問學校內各個建筑的具體方位,如“以教室為參照物,圖書館在哪個方位?”“以食堂為參照物,操場在哪個方位?”這種組織學生對校園平面圖建筑方位進行解讀與辨別的教學方式,緊密聯系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不僅化解了學生對地圖的抵觸心理,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讀圖的學習積極性。
2.2區分種類,把握地圖要素
初中地理涉及的地圖種類相當豐富,如行政地圖、降水量圖、等高線圖以及風帶氣壓帶圖等。再加上初中生學科基礎還比較薄弱,完全不具備讀圖、用圖的能力。部分教師沒能充分考慮到學情,存在拔苗助長的情況;又或者不注重區分地圖種類,導致學生用圖時一頭霧水。這非但不能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甚至還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兩點:
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理解地圖要素,并能從中提取信息。通常而言,地圖主要包括比例尺、方向和圖例三個要素。其中,比例尺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值,通過比例尺可以大致了解地圖中各區域的遠近;方向是判定東南西北的依據,通過方向學生可以清楚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進而形成空間概念;圖例是傳達地理信息的關鍵,讀懂圖例才能在地圖上確定目標位置。比如在學習“等高線”這部分知識時,學生不了解地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地理事物,故而很難從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鑒于此,筆者先向學生說明,綠色通常代表平原,而黃色、褐色分別是丘陵和高原。再讓學生讀圖時,很快就有學生意識到顏色深淺變化反映出地形的高低,并舉一反三地指出綠色越濃則地勢越低,褐色越濃則地勢越高。如此一來,學生很輕松地就從地圖中提取出有用信息。通過本節課教學,學生對地圖三要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充分意識到把握地圖要素對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還要區別地圖種類,教會學生使用地圖。地圖作為地理信息的載體,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依據。但在以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不太注重區分地圖的種類,學生在用圖時就不知如何選擇。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了解地圖的常見種類,以及每一種地圖的具體應用情景。比如在“人口與人種”這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世界人口分布情況,筆者要求學生查閱地圖并思考人口分布規律。有學生嘗試將世界人口分布圖與政區圖對比,但也僅能得出人口主要分布在地球東部,而沒能弄清其中的原因。于是,筆者讓學生再結合地形圖和氣候帶圖觀察,學生豁然開朗。通過對比幾張地圖,學生發現,人口分布密集的歐洲、亞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北溫帶和熱帶,總體氣候適合人類工作生活。再加上這部分地區平原廣布,更適合開墾耕地,因而這些地區人口分布自然也相對稠密。通過本節課,學生基本清楚了各類地圖蘊含的主要信息,以及具體應用的問題情境。今后在分析、解決地理問題時,就能夠選擇恰當的地圖,使問題迎刃而解。
2.3授人以漁,側重能力培養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真正學會讀圖、用圖,才能培養他們的地圖能力。以往教師只是粗淺地給學生講解、梳理地圖信息,而學生則通過機械記憶方式將常用地圖爛熟于心。這種做法雖然也能讓學生掌握重要知識點,但地圖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發展,一旦遇到新的地圖就會無從下手。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當依托具體案例向學生傳授正確的讀圖方法,切實發展他們的地圖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傳授學生讀圖方法與讀圖技巧,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分析、獲取圖中所反映出的地理信息,并在已有的知識框架中選取相對應的知識點與之建立聯系,從而探索出其中存在的基本規律。以經緯網地圖為例,在常見地圖中,學生很容易區分經線和緯線,解題過程也會相對順利。但閱讀非常見地圖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在閱讀南極、北極地區俯視圖時,學生就非常容易混淆經緯線,也容易弄錯地球的自轉方向。在解題過程中,就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因此,在閱讀經緯網地圖時,可以要求學生按照以下科學方法按步驟進行:首先,按照“自西向東,北逆南順”的口訣,在地圖上標注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并以此為依據判斷圖中所示為東經還是西經;其次,根據地理事物與兩個極點的距離來判斷方向,當地理事物在南極區域時,越靠近南極點方向越偏南,反之偏北;同理,當地理事物在北極區域時,越靠近北極點方向越偏北,反之偏南。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正確的讀圖方法與技巧,還應引導學生將基本的地理知識熟記于心。通過在腦海里構建心理地圖的方式對地理知識進行系統化掌握與記憶,從而快速、精準地將地理知識與地理問題建立聯系。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時,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基礎地理知識的掌握與記憶程度,不斷提升學生的地圖意識以及記圖、憶圖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起無形的地理知識資源庫。如在學習我國城市分布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上書本,在腦海中回憶各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并將其簡單地標注在草稿紙上,隨后對照課本檢查自己是否標錯城市位置。還可以用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點,如“河南與哪些城市相鄰?”“湖北上方是哪座城市?”這種訓練方法能使學生在心里構建起一套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使其在做題的時候迅速從腦海中搜索相應知識點,方便、快捷且準確,學生的讀圖能力、用圖能力、析圖能力等地理綜合能力也由此大大提升。
2.4推陳出新,創新教學方法
不少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式較為陳舊落后,雖然在新課改的影響下,許多教師開始反思并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但由于其并未對新課改的真正內涵形成深入、正確的理解與認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對他人成功案例進行生搬硬套,缺乏自己的實踐與思考。不少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僅打擊了學生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同時也不利于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的保證與提升。而地理是一門具有時代性與實用性等特征的學科,不僅蘊含了新的教學思想與教育理念,同時也符合初中生的身心智育發展特征,因此,教師應主動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豐富自身的教學方式,推陳出新,創新教學模式。
例如,圖文結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與框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采取圖文結合教學法時,要引導學生對教材資料進行圖文結合式閱讀,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圖文結合、圖文轉化,幫助學生理解圖文的內容與含義,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還要將讀圖、用圖訓練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增加學生讀圖、用圖教學環節,使學生逐漸形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地圖能力。以“氣候”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解本課內容時,可將我國夏季平均氣溫分布圖與我國地形圖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從地形的角度去探討各地氣候不同的原因,并將其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將地圖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如學生結合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以及我國地形圖,闡述青藏高原夏季氣溫偏低的原因是“海拔較高,空氣稀薄,吸收地面輻射較少,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較弱,因而氣溫偏低”。這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將地圖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且結合了文中插圖、地理圖冊等,不僅更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吸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鍛煉了學生讀圖、析圖、圖解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對學生進行分組式教學管理,運用小組內合作、小組間競爭的教學方式也能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溝通協作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成績,培養綜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分組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組內成員的學習成績要有層次性,促使優等生帶動、幫助后進生,相互協作、一同進步。任務的布置以小組為單位,組內成員通力合作完成,組與組之間則展開適當的競爭與評比。以“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一課為例,教師在對“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進行講解時,可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并列舉出生活中的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隨后評比出列舉得最多的小組并給予適當表揚與獎勵。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升了教學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與學習積極性,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實現培養學生地理讀圖能力與地理綜合運用能力的教學目的。
3? ? 結語
很多地理學家或學科教師強調培養學生地圖能力的重要性,但當前地圖能力仍是學生的短板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科學的教學方法,沒能有效引導學生讀圖、用圖。《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要掌握獲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圖像形式表達地理信息的根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對落實學科素養、增強教學效果、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首先,要考慮初中生學科基礎和接受能力,化繁為簡,方便學生理解;其次,要把握地圖要素,引導學生從中提取信息并夯實基礎;再次,要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方法,確保他們具備應用能力;最后,還要創新教學方法,以更科學的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
參考文獻:
[1]董敏.初中地理教學中關于地圖使用的幾點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6(1):166.
[2]陳留洋.初中地理教科書中的地圖類型、特征與使用研究[J].黨的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7):204-205.
[3]齊傳干.基于地圖閱讀指導行為的初中地理課堂觀察[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