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興修了大量水利設施,修建多座大型水庫,更有南水北調、三峽樞紐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為旱澇洪災防災減災、水力發電以及水運等事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幫助,極大地促進了民生環境的改善與發展。然而,水利水電工程的興修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解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問題,需要完整的理論體系作支撐。
《生態環境水利工程應用技術》一書詳細闡釋了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論述了水利工程與水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第二章水利工程水環境功能,介紹環境水力學的基本理論、水利工程水質凈化功能以及水環境調節;第三章水利工程生態功能,論述水利工程建設結束后河流生態環境以及水質情況;第四章生態環境水利工程設計,介紹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如何針對生態環境進行最優設計;第五章水生態環境危機應急技術,講解如何處理水環境危機。該書從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設計優化及水環境危機處理角度出發,為解決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這一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旨在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避免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提升國民生活水平,達到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但凡事皆有利有弊,水電工程建設的弊端主要是對生態環境方面的影響,具體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第一,工程建設對氣候、水質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會影響當地氣候,由于水庫大量蓄水,水庫周邊環境水汽大量聚集,濕度陡增,低溫效應可能會導致水庫周圍降雨量明顯高于外部。同時水利水電工程可能會改變水的流向,極大地影響周圍環境的濕潤程度。此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也會影響當地水質,水道改變以及水庫周圍水流速度發生變化引起水體溶氧量減少,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第二,工程建設對土壤環境造成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建成后,河流被攔截、改道,水庫大量蓄水,導致周圍地層含水量以及營養物質發生變化,土壤肥力大幅降低。同時在建設過程中爆破以及挖填等手段使地層變得更加松軟,大幅提升了區域性地震發生概率。此外,施工過程中的石灰、水泥等材料會污染周圍土壤環境,降低土壤環境質量,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第三,工程建設對水生生物及陸地生物的影響。通過調查發現,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會嚴重影響河流中魚類的繁衍生息,很多魚類甚至因此瀕臨滅絕;許多藻類植物受水質富營養化影響,生長后期出現供氧不足的現象,最后導致死亡。對陸地生物來說,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挖填、爆破等作業極有可能破壞其生存環境,同時水位變化也會影響陸地上的植被以及動物。第四,工程建設對周圍居民的影響。工程建設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噪音與粉塵污染,對當地居民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施工范圍較大,周圍道路可能會被阻斷,因此會影響周圍居民出行。此外,由于水利水電工程項目施工會占據大量土地,當地居民需進行移民搬遷,移民后的人口重新安置也可能會產生新的生態環境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可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工作人員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施工團隊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建設過程中,施工團隊應合理設計施工方案,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方案設計,實現經濟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同時施工團隊應選擇環保材料,做好環境保護宣傳工作,制定環境保護的相關制度,及時處理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污水等,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第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基于法律約束水利工程建設過程,針對生態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治理問題進行激勵與懲罰,加強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施工團隊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動意識,實現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第三,完善施工過程中的管理工作。在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為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項目管理人員需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施工行為,加大對工作人員以及周邊生態環境的監護力度,及時處理造成的環境破壞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將工程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是完善國家基礎設施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科學理念指導工作,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環境污染處理能力,達到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高度統一,只有這樣,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才真正意義上實現惠民利民、促進民生。
作者簡介:焦亞棟(1981—),男,山東冠縣人,天水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水電工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