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飛 馬原馳
水文化源自勞動人民的水務實踐活動,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熏陶,逐漸演變為具有深厚精神內涵的文化形態,并產生了一系列物質或非物質文化成果。當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水文化仍然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弘揚傳統文化、創新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時代價值。
《黃河流域水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一書基于黃河流域水文化發展歷程,結合水域生態與文化藝術的內在關系,深入探究了黃河水文化傳承的現實意義、重要價值,并且針對其開發利用現狀進行剖析,梳理出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為水文化的傳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闡述了水文化的基本含義和類別構成,并且深入講解了水文化資源的主要內容、發展歷程及研究現狀;第二章以水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介紹不同類型的水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水體文化資源、旅游資源、水利工程文化資源以及水利文化遺產資源;第三章結合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特點,從水體文化與水利工程文化兩方面詳細闡述了黃河流域水文化資源的構成;第四章立足當前時代背景深入分析了現代水文化資源建設的意義、價值理念、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并且針對其實踐路徑進行了詳細論述;第五章結合壺口瀑布、商丘黃河故道等旅游資源利用現狀,系統剖析了黃河流域水文化資源開發的問題與不足;第六章選取劉家峽、小浪底、龍羊峽等水利工程實施案例,深入分析了黃河流域水利工程文化資源開發的優化路徑;第七章從水文化遺產角度出發,分析鄭國渠、楚河漢界兩處水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
中國水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人民群眾的水務實踐活動中產生,并在水利事業繁榮發展過程中逐步豐富與深化,衍生出具有更多現實意義和哲學內涵的文化形態,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了綿延不斷的精神成果。但水文化要真正轉化為現實的物質成果,必須通過良好的傳播機制與傳播路徑來實現。為此,肩負水文化傳承使命、探尋有效的水文化傳播策略成為當前提升水利行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豐富傳播內容,開展水利文學藝術創作。文學藝術作為水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能夠憑借其巨大的精神感染力和思想凝聚力,在耳濡目染中強化人們的水文化認知,從而營造起良好的水文化傳播環境。為此,我們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歷史文化優勢,引導廣大水利文學愛好者深入研究我國古代的治水歷史,提煉其中優秀的水文化精神品質,并創作成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推動水文化的傳播。與此同時,相關學者應系統梳理我國歷代治水典故、水文化歷史等內容,編纂成系統的水文化系列叢書,為人們了解水文化提供豐富載體。第二,打造文化品牌,創新傳播載體。文化品牌是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提升文化產品形象、挖掘文化消費潛力的有效路徑。在水文化傳播過程中,將豐富多元的水資源景觀打造為獨特的水文化品牌,不僅是實現水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關鍵舉措。其中,水利工程作為經典的文化名片,蘊含著廣大水利建設者辛勤勞動的智慧結晶和開拓進取的可貴精神,理應成為水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通過專題紀錄片、圖書等方式進行大力宣傳,構建起代表性強的水利工程品牌;水利人物故事承載著我國水利事業建設的光輝歷程,閃耀著良好的水文化精神品質,應當加大水利人物宣傳力度,塑造光輝的水利人物形象,引導人們學習水利人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先進精神。第三,建立傳播機制,營造良好傳播環境。水文化傳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必須借助長效化機制來提升傳播效率、規范傳播路徑。因此,各地政府應當充分認識水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將水文化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旅游經濟繁榮的基點,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并制定專項發展戰略,為水文化傳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中,在競爭機制上,為了激發水文學創作活力、保持水利工程創新熱情,相關部門可以圍繞水文化主題設立行業權威性獎項,如水利文學優秀作品獎、水利工程創新開發獎等,促進行業的良性競爭,培養一批優秀的水文化建設隊伍;在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上,可以結合相關行業的大師評價標準,構建起完善的評估體系和整體規劃,授予水利行業的卓越貢獻者、文學大師以及著名專家學者等頂尖人才以權威性稱號,充分肯定他們做出的貢獻,從而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參與其中,推動水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基金項目:2021年蘭州市社科規劃項目“黃河流域蘭州段生態空間優化與高質量發展研究”(21-014B)
作者簡介:李鴻飛(1977—),男,甘肅蘭州人,蘭州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城鄉空間形態與文化遺產保護
馬原馳(1979—),男,甘肅天水人,蘭州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建筑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