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權
中藥調劑是醫院中藥房的一項重要工作,隨著近年來,中醫藥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和大力推廣,使得中藥調劑工作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1]。相比西藥,中藥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導致中藥在配伍和使用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要求[2]。因此,在中藥調劑中一旦發生差錯,則會對中藥的療效和安全性產生直接的影響,不僅會減弱藥物療效,且嚴重時甚至會引起不良反應,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如何提高中藥調劑質量,就成為了臨床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現行的《處方管理辦法》中明確指出對中藥進行調劑前應當對處方進行合理分析,以此來降低患者用藥過程中的不安全時間發生率[4]。因此,加強中藥處方點評,是提高中藥調劑質量的一項重要手段,也是一項必要手段。本文以下就主要對中藥處方點評在中藥調劑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未開展中藥處方點評前在本院應用中藥進行治療的82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并選取實施了中藥處方點評后在本院應用中藥進行治療的82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女=43∶39,年齡24~68 歲,平均年齡(46.63±7.55)歲。觀察組男∶女=45∶37,年齡25~70 歲,平均年齡(47.21±7.6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中藥調劑下用藥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融入處方點評的中藥調劑下進行治療。中藥處方點評實施辦法:①分析與探討:由院內藥師組成中藥處方點評小組,共同開展中藥處方點評工作,對引起用藥風險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并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②評價與溝通:以引起用藥風險的原因為依據,制定中藥處方點評要點,并將其應用到中藥調劑中,中藥處方點評小組成員通過與臨床醫師、患者之間的溝通,對其實施效果進行評價。③診斷與用藥相符:由中藥處方點評小組在中藥處方調劑前,對處方用藥是否與診斷相符進行分析,避免錯誤用藥情況的發生。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中藥處方點評小組成員與臨床醫師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充分掌握患者的臨床診斷結果、疾病類型、臨床表現等信息,據此判斷中藥處方是否合理,從而提高患者的用藥合理性。④藥物配伍:中藥處方點評小組成員需熟悉中藥的藥物的配伍禁忌,為提高患者的用藥安全性提供保障。在對患者給藥治療前,需仔細詢問患者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藥物,避免引起不良用藥事件。例如大黃,如果與磺胺類藥物進行聯合應用,則有引起患者代謝功能紊亂的風險;而當歸如果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則易引起出血。⑤給藥量:中藥調劑過程中,需關注特殊人群的用藥劑量,主要包括兒童、孕婦、老年人等群體,這類人群比較特殊,要合理控制用藥量,避免由于藥物過量引發不良反應[5]。不僅要關注過量用藥,同時還要關注用藥劑量不足的問題,確保用藥劑量是嚴格按照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制定,才能夠保證其發揮應有的療效。⑥重復用藥:要加強重復用藥的審核工作,如果在同一處方中出現一種藥物多次使用的情況時,要與臨床醫師進行及時的溝通,及時修改處方,避免出現重復用藥[6]。⑦腳注:中藥的用法比較多樣化,但以水煎為主,因此,臨床醫師在開具中藥處方后,需仔細做好腳注,同時由藥師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使患者掌握正確的煎藥方式和用藥方式,保證其用藥安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用藥風險事件發生率、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患者治療滿意度。其中患者治療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量表進行評定,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用藥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用藥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用藥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n(%)]
中藥處方點評是臨床上用于評估中藥效果和安全性的一項主要手段,中藥處方點評要求藥師從藥物配伍、用法用量等諸多方面對中藥處方的合理性進行評價,以此來確保臨床用藥的合理性和安全性[7]。將中藥處方點評應用到中藥調劑中,由藥師對引起用藥風險的原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探討、評價、溝通、匯總等環節,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以此來提高中藥調劑質量,確保藥物療效,提升用藥安全性[8]。由此可見,在中藥調劑中開展中藥處方點評工作至關重要。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到,觀察組用藥風險事件發生率2.44%低于對照組的12.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主要是由于,中藥處方點評小組通過對中藥調劑過程中引起給藥錯誤、配伍禁忌、用法用量錯誤、重復給藥、未標腳注等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認真分析處方用藥是否與患者的臨床診斷相符、配伍是否合理、針對不同患者群體用藥劑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重復用藥情況、腳注是否標注并根據指導患者合理煎藥等,來提高中藥處方的合理性,保證患者能夠掌握正確的煎藥和用藥方法,提高其用藥安全性。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能夠從根本上規避用藥風險事件的發生[9]。同時可以看到,在實施了中藥處方點評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56%高于對照組的87.80%,不良反應發生率2.44%低于對照組的17.07%,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滿意度96.34%高于對照組的85.3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藥處方點評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并降低其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通過中藥處方點評工作的開展顯著的提高了中藥處方的合理性,從而使其能夠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由于中藥處方點評針對各類用藥風險事件進行了有效的管理,使得中藥處方的用藥安全性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而將不良反應發生率控制在理想范圍內[10]。
綜上所述,在中藥調劑中開展中藥處方點評,能夠顯著提高中藥處方的合理性,進而提升中藥調劑質量,顯著降低患者的用藥風險事件發生率,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對于提高患者的用藥合理性、安全性及治療滿意度,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