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曉光
前列腺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對男性身體健康危害極大,相關調查研究顯示[1],隨著男性年齡的增大,前列腺癌發病率也會隨之上升。該疾病發生后可引發排尿困難、血尿及泌尿道阻塞等一系列臨床癥狀,若未能及時進行治療導致癌細胞轉移到骨內可引發骨痛等更為嚴重的并發癥[2]。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該疾病,雖然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術后很容易發生尿失禁等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患者術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大幅降低。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分析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采用圍術期康復干預對尿失禁的預防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1 月在本院行前列腺癌根治術的4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21 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年齡47~79 歲,平均年齡(62.19±5.65)歲;病程1~15 個月,平均病程(7.43±2.67)個月;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6 例,高中或初中10 例,小學或文盲5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8~78 歲,平均年齡(61.95±5.41)歲;病程2~13 個月,平均病程(7.64±1.91)個月;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4 例,高中或初中11 例,小學或文盲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與中華泌尿外科學會制定的《前列腺癌診斷治療指南》中規定的前列腺癌診斷標準相符;②治療前患者排尿正常;③患者精神狀態及依從性良好,能夠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工作;④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手術禁忌證者;②合并其他部位腫瘤者;③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不能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工作者;④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干預。研究組患者采取圍術期康復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3.1 電刺激療法 在患者肛門內置入電刺激治療儀,持續治療5 min 收集反饋信號,對患者盆底肌收縮能力進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礎上調整電刺激強度與位置,2 組/d,20 次/組,30 s/次,兩次之間間隔10 s。
1.3.2 盆底肌訓練 指導和幫助患者吸氣收縮腹部,之后緩慢呼氣放松身體,并使會陰部與肛門以適當頻率進行收縮運動,2 組/d,100 次/組,30 s/次。
1.3.3 膀胱鍛煉 指導患者如廁時在保持身體平衡的情況下,通過收縮盆底肌對尿緊迫感進行克制,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可對排尿感進行一定程度的抑制,之后使盆底肌收縮時間不斷增加從而使排尿間隔延長,使排尿次數減少。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尿失禁發生率。②下尿路癥狀改善情況。使用LUTS 量表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下尿路癥狀嚴重程度,總分35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③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判定指標: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每項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尿失禁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中3 例發生尿失禁,尿失禁發生率為14.29%;對照組患者中10 例發生尿失禁,尿失禁發生率為47.62%。研究組患者的尿失禁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59,P=0.019<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LUTS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LUT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LUTS 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患者的LUT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LUTS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LUTS 評分對比(,分)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分)
前列腺癌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在男性群體中比較常見,且其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該疾病的可能性越大。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疾病主要采用前列腺癌根治術進行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但術后容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其中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最大且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尿失禁[3-5]。患者出現尿失禁癥狀后無法自主控制排尿,一方面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另一方面還會使其他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從而影響臨床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病情的轉歸和身體的恢復。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6],術后尿失禁癥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特別是膀胱痙攣、尿道括約肌受損以及前列腺周圍血管束受損等因素與該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在對行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以及身體狀況及時給予其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從而使患者術后發生尿失禁的風險最大程度的降低。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人工括約肌植入術等方法治療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存在較多的危險因素,因此對于行前列腺癌根治術的患者有必要在圍術期采取相應的康復干預措施[7-9]。具體來說,相關醫務人員可以通過電刺激療法、膀胱鍛煉、盆底肌訓練等方法指導和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術后尿失禁發生率。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尿失禁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LUTS 評分低于對照組,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目前已有的研究結論與相關報道相符[10]。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醫護人員在指導和幫助患者預防術后尿失禁的過程中,會明顯增加自身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因此在開展康復干預工作時相關醫務人員可以引導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其中,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另一方面還能夠使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得到充分保障。
綜上所述,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采取電刺激療法、膀胱鍛煉、盆底肌訓練等康復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