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本明 董春燕
(1.上海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2.四川外國語大學 日語學院,重慶 400031)
明治時期的日本文人普遍擁有深厚的漢學功底,漢學是明治時期日本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漢學知識的多寡曾經一度成為衡量明治知識分子文學素養的一把標尺。作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國民作家”,夏目漱石自幼熟讀漢文學典籍,還曾專門到漢學塾學習,并師從著名的漢學家三島中洲。夏目漱石一生酷愛漢詩,筆耕不輟,共創作漢詩208首,可謂日本漢詩創作的第一人。關于他的漢學功底,夏目漱石曾在《木屑錄》中坦言:“余兒時誦唐宋數千言,喜作為文章,或極意雕琢,經旬而始成,或咄嗟沖口而發,自覺澹然有樸氣。”(2009:71)可以說漢文學典籍促成了夏目漱石早期的文學啟蒙,為他將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根基,甚至還讓他樹立了“以文立身”的遠大志向。在中國的漢文學典籍中,夏目漱石尤其喜好老子、莊子的文學作品,并在他的文學創作中頻繁引用。老莊思想中的“逍遙齊物”“清靜無為”“順天應道”等重要哲學理念為夏目漱石的近代文明批判提供了思辨視角,成為他“非人情”美學創作的重要基石。
小說《草枕》是夏目漱石于1906年創作的名篇,它以第一人稱敘述視角講述了一位青年畫家為逃離難居的人世前往世外桃源尋求“非人情”之美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面對復雜的人性和難居的世界,無法表明內心的苦悶,他決定遠赴世外桃源——那古井溫泉尋求救贖。在遠離世俗的自然風景中,他寄情于山水,逍遙于萬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感受到超脫人世的“非人情”之美。小說《草枕》以“非人情”作為敘事主線,通過“非人情之旅”“非人情之境”“非人情之悟”三個章節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小說的題目“草枕”二字取“行旅在外,結草為枕”之意,僅“草枕”一詞便洋溢著高逸灑脫的出世色彩。然而,筆者在中國知網和日本CiNii論文庫檢索發現,中國知網中關于小說《草枕》的先行研究只有15篇,日本CiNii中關于《草枕》與“非人情”關聯性的研究也僅有八篇。中國學者的代表性成果主要以安勇花、陳雪、解璞的研究為主。安勇花(2010:57)從比較文學的視角考察了陶淵明和王維的漢詩對小說《草枕》創作的重要影響,指出中國漢詩在夏目漱石實踐“非人情”審美理念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陳雪(2013:152)從符號學的角度探討了小說《草枕》文本的圖像性敘事特征,分析了小說的“圖像性敘事手法”與“寫生文觀”創作理念的關聯性。解璞(2018:44)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了小說《草枕》的第一人稱敘事特征,考察了小說中的鏡子意象與第一人稱敘事的關系。日本也有不少學者以小說《草枕》中的“非人情”為關鍵詞展開論述,尤其是武田充啟(1997:159)的“非人情美學”論、田中俊明(2014:4)的“非人情自然主義者”論、永田滿德(2017:94)的“俗人情”和“非人情”二元論頗具影響。
綜觀中日兩國學者的夏目漱石研究,主要呈現兩種研究范式:一是關于“非人情”審美理念的論述。這類研究主要聚焦夏目漱石“非人情”審美理念的生成、概念闡釋、文學實踐及其在文學文本中的具體表現。二是關于夏目漱石與老莊思想關聯性的研究。這類研究主要集中于“漱石”雅號溯源、“余?!薄皠t天去私”等夏目漱石人生觀的探討。關于小說《草枕》與老莊思想關聯性的系統研究和文本分析并不多見。作為夏目漱石文學創作中頻繁出現的關鍵“詞眼”,小說《草枕》中多次提及的“非人情”“白云鄉”“木瓜”究竟具有怎樣的指涉意義?小說《草枕》中依次呈現的“非人情之旅”“非人情之境”“非人情之悟”三個章節又與老莊思想有著怎樣的關聯?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展開具體討論。
小說《草枕》發表于1906年,此時的日本已經進入明治末期,經過明治維新以來近40年的高速發展,日本已經初步完成了工業革命。與此同時,日本社會的各種矛盾不斷激化,近代文明的諸多弊端日益彰顯。首先,在政治上,十年之內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相繼爆發,征兵帶來的恐慌情緒籠罩日本,反對無義之戰的呼聲日益高漲。特別是以幸德秋水為首的“大逆事件”標志著日本社會的矛盾達到了頂峰。其次,在思想上,明治時期的知識分子以“明六社”為中心,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教育啟蒙運動。西洋之風席卷日本列島,因襲傳統與全面學習西方的爭論遍布社會。再次,在文學上,自然主義文學大行其道,平面的、低俗的、惡俗趣味的自我告白類文學充斥文壇。最后,在社會上,文明開化的浪潮不斷侵蝕著私人空間,爭名奪利之風盛行,人心浮躁不堪。因此,明治時期的知識分子開始對日本近代的文明開化進行反思。此時崇尚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老莊思想為明治時期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檢視自我的視窗。
夏目漱石是最早對日本近代的文明開化進行反思的作家之一。面對時局的動蕩、文壇的論戰、思想界的爭鳴,夏目漱石在小說《草枕》的開篇部分就發出了“人世難居”的感慨。莊子(2015:185)說:“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彼浴坝请y居,愈想遷移到安然的地方。當覺悟到無論走到何處都是同樣難居時,便產生詩,產生畫”(夏目漱石,2017:3)。在小說《草枕》的第一章,青年畫家便流露出強烈的“出關”意向。其實,早在創作小說《草枕》之前,夏目漱石就曾有過兩次“出關”經歷,這兩次“出關”顯然是他對難居人世的背離。
1895年,夏目漱石辭去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的教職,輾轉到地處偏僻的愛媛縣松山中學任職。1896年,他又辭別松山遠赴九州熊本縣第五高等學校任教。夏目漱石這樣解釋他辭去教職的原因:
昔日學子,負笈游歷四方,遇可為師者,便投身門下,故敬重師者甚于父兄,先生待弟子亦如己出。若非如此,則不可謂教育者。而今之書生,視學校如旅社,不過是付錢暫住而已,生厭則移居他處。校長如旅社之老板,教師如伙計。作為老板的校長,須時刻討好房客,伙計更是如此。故當下之情景即書生趾高氣揚,教師甘拜下風。(張士立 等,2020:261)
夏目漱石對彼時教育風氣的厭惡之情溢于言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中篇小說《哥兒》中對當時的教育風氣進行了辛辣尖銳的批判和酣暢淋漓的揶揄。小說《哥兒》以夏目漱石在松山中學任教時的個人體驗為藍本,塑造了一位敢于對日本傳統教育制度進行批判的正直的青年形象,表達了夏目漱石對日本明治時期教育界諸多怪相的反思和對教師這一行業的疏離。
1907年,夏目漱石再次辭去東京帝國大學的教職,正式加入朝日新聞社,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在“立身出世”之風大行其道的明治時代,他“不愛帝城車馬喧,故山歸臥掩柴門”的抉擇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夏目漱石,2009:41)。但是,夏目漱石卻認為“對于把寫作視為生命的我來說,棄教從文是求之不得的事”(張士立 等,2020:259)。在辭職之前,他曾一度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復雜的人情世故更讓他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彼時的情形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的窘境可謂相似(陶淵明,2015:137)。夏目漱石辭去“心為形役”的教職之后,他一下子感覺“渾身輕松,連呼吸都順暢多了”“沉積胸中的塵埃,大有一朝唾盡之感”(張士立 等,2020:259)?!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辭教從文是夏目漱石對明治時期教育陋習所作出的反抗,它實現了他“以文立身”的夙愿。就文學創作的意義而言,夏目漱石的兩次辭職是他對日本近代文明社會諸多弊端的一種義無反顧的背離,也可以看作夏目漱石職業生涯中的“歸去來”。
如果說松山赴任、辭教從文是夏目漱石對日本近代文明社會和復雜人情世故的背離,那么小說《草枕》無疑是他的“出關旨趣”在文學創作上的一次具體實踐。夏目漱石(2017:3)在《草枕》開篇便寫道:“發揮才智,則鋒芒畢露;憑借感情,則流于世俗;堅持己見,則多方掣肘??傊?人世難居。愈是難居,愈想遷移到安然的地方?!弊骷议_宗明義,直陳人世難居的現實,寥寥數言便可窺見他的遁世傾向。對于此次進山旅行的目的,夏目漱石(2017:9)寫道:“獨自一人背負著畫具和三腳架,盤桓于春天的山路上。我想直接從大自然中吸收陶淵明、王維的詩的意境,須臾間逍遙于非人情的天地之間。這是一種令人沉醉的雅興?!庇纱丝梢?青年畫家的那古井溫泉之旅是一次逃避俗世繁文縟節和人情世故的“非人情之旅”。
關于“非人情”,夏目漱石(1957:3)在《文學論》中這樣解釋:“所謂‘非人情’,就是脫離道德的文學,道德分子沒有進入此種文學的余地?!币虼?“非人情”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客觀地、超然地審視這個世界,其本質是超越俗世的人情世故,摒棄一切主觀干擾,在超脫的世界中尋求心境的平和及安寧?!胺侨饲椤钡氖澜缂词浅绞浪讉惱淼赖?擯棄現實功利思想的化外之境。在《草枕》中,青年畫家的“非人情之旅”是遠赴這一化外之境的出關之旅?!胺侨饲橹谩钡奈枧_必須遠離污濁之世,遠離爭名奪利之所。因此,小說《草枕》的舞臺設置于山路崎嶇、與世隔絕的那古井溫泉。青年畫家名義上是為取景而來,實際上更像是一次尋求“宜居之所”的“非人情之旅”。山路一側是充滿智巧謀略的“難居之世”,另一側則是超脫淡然的“宜居之所”。青年畫家逃離了爾虞我詐的人情世界,在遠離俗世羈絆的那古井溫泉,他瞬間“擺脫了煩惱”,“掃蕩了一切私利私欲”,實現了詩意的棲居(夏目漱石,2017:4)。從這種意義上說,此次“清凈之界”的“非人情之旅”是青年畫家對現實困境的背離,與老子出關的典故實現了互文見義,可以看出老莊思想對夏目漱石文學的影響。
“隱逸”一詞源自中國的道家思想,表現了中國圣賢先人們追求超然物外、清凈自然的審美趣味。一般認為,道家開創了中國隱逸行為的先河。從先秦的隱士到魏晉的高士,道家思想對隱逸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文化別具一格的一脈。早在日本平安時期,中國的隱逸思想就傳到了日本,它不但影響了日本古典文學的創作,還深深地參與了日本近代文學的建構。在日本傳統知識分子的視野當中,隱逸荒野的超然生活是他們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之一,并逐漸演化成日本文化體系中極具象征意味的美學概念。隱逸書寫曾是日本中世文學創作的重要母題之一,吉田兼好和鴨長明是日本中世時期聞名遐邇的隱士,他們所創作的《徒然草》和《方丈記》甚至成為日本中世文學的代名詞。在二松學舍求學時,夏目漱石就酷愛老子、莊子的文學作品,“漱石”二字亦取自“枕石漱流”這一具有隱逸情調的典故,其畢業論文《論老子的哲學》也與老莊思想息息相關。作為“余裕派”的代表性作家,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洋溢著超然的隱逸情調,尤其是小說《草枕》中的隱逸旨趣更為明顯。
小說《草枕》隱逸情調的表現之一是對云、霞意象的運用?!鞍自啤焙汀凹t霞”在小說《草枕》中的出現次數高達22次,云霞無疑具有重要的隱喻意義。在文學作品中,“云霞一般喻示遠離塵世的地方,霞外、云外都比喻高遠之處,所謂霞友云朋即指高士幽人的避世隱居,云鄉更是仙境的代名詞。寄跡云霞是隱者的重要行為之一,臥云、棲云都是寄跡的具象”(劉金枝,2020:57)。白云舒卷悠悠,閑逸孤高,它象征著自由超脫的隱逸生活,令人無限向往。莊子(2015:185)在《天地》中寫道:“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薄鞍自啤薄暗坂l”喻指自由無羈的神仙之境,莊子借助比興的手法傳達出一種欲超脫塵世、尋求心性自由與解脫的心境。白云天馬行空,聚散無定,白云又無拘無束,了無心機。陶淵明(2015:137)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薄盁o心”喻指白云飄浮不定,任意西東?!熬腼w”暗示飛鳥奔波勞碌,投林歸巢?!鞍自啤焙汀帮w鳥”都是逍遙閑適、自由自在的象征。詩歌表達了作者厭倦俗世生活,渴望隱逸的心境。在王維的詩歌中,白云意象同樣具有隱逸情調。他在《終南山》中寫道:“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陶淵明,2015:82)這首詩歌是他在終南山隱居期間所做。詩歌的首聯寫遠景,極言山之高遠,臨近天都。頷聯寫近景,鋪敘云之變幻,自如悠然。此處的“太乙”“天都”“高山”“大?!薄鞍自啤薄扒囔\”象征逍遙自由的世界,喻示作者的歸隱之意。
“白云”這一意象在《草枕》中多次出現。“獨坐無只語,方寸認微光。人間徒多事,此境孰可忘。會得一日靜,正知百年忙。遐懷寄何處,緬邈白云鄉?!?夏目漱石,2017:66)上述五言律詩引自《草枕》第六章,詩中所說的“人間徒多事”無疑指的就是人世難居的窘境?!熬掑恪敝赴自频氖婢碜匀?、嫻靜孤高。白云在至高無上之處,具有上達天庭的意味。白云又超凡脫俗,不羈于紅塵,讓人忘記憂愁。作者借助“人間多事”與“縹緲白云”的反襯表達了對自由超脫的隱逸生活的向往。小說中的青年畫家經過艱難跋涉,終于抵達群山之巔。當他放眼望去并看到四處春風疊翠,山路遍布櫻花之時,青年畫家覺得“這回來到山里,接觸了自然景物,所見所聞都很有趣。因為有趣,便沒有了痛苦”(夏目漱石,2017:7)。小說中另外一首漢詩同樣具有隱逸情調,“孤愁高云際,大空斷鴻歸。寸心何窈窕,縹緲忘是非。三十我欲老,韶光猶依依。逍遙隨物化,悠然對芬菲”(夏目漱石,2017:125)?!肮鲁睢薄皵帏櫋笔且粋€孤獨者的自白,說明他內心的孤獨和愁苦無人能說,無人能聽,只能寄情于云霞之間,借助高空的白云排遣。“高云”“大空”象征著高遠幽深的境界,寄托著詩人期望與世俗隔絕的避世思想。上述引文中的“白云鄉”“逍遙游”“忘是非”“隨物化”等關鍵詞表現了夏目漱石對“非人情之境”的向往,彰顯了他作品中濃郁的隱逸情調,體現了老莊思想對他文學創作的影響。
小說《草枕》隱逸情調的表現之二是對“桃源意象”的形塑。如前所述,夏目漱石自幼酷愛漢詩,一生創作漢詩二百余首,是明治時期頗為高產的漢詩作家。縱觀夏目漱石的漢詩創作,田園詩所占比重最大,這與受中國晉代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影響密不可分(張怡 等,2020:190)。據不完全統計,夏目漱石漢詩中引用或化用陶淵明詩文典故的作品共計65首,占其全部漢詩總量的近三分之一。僅就數量而言,陶淵明詩文是夏目漱石漢詩中引用最多的,并且明顯高于第二位的杜甫(張士立 等,2020:250)??梢娞諟Y明對夏目漱石影響之深。眾所周知,以陶淵明為首的魏晉玄學以老莊思想為宗,陶淵明的文學創作與老莊思想關系密切,他在文學中進一步將老子的“小國寡民”營造為“世外桃源”般的烏有之鄉。此后千百年來,“世外桃源”成為中外文人爭相摹寫的文學意象,夏目漱石也是深受桃源意象影響的文人之一。在《草枕》中,夏目漱石對桃源意象進行了全方位形塑。作為隱士的寄居之所,夏目漱石筆下的桃源意象具備以下三點特征:
首先,“桃源鄉”位于神秘之所,往往難以尋覓?!傲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陶淵明,2015:144)可見在“桃源意象”的建構中,“山”具有重要的指代意義。小說《草枕》一開始便是青年畫家沿著崎嶇山路攀登的場景。沿著山路攀登是推動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一環。高山是“人世”與“桃源鄉”之間的間隔,象征著“分離”。小說中的那古井溫泉與俗世之間有著山水之隔,崎嶇的山路和羊腸小道象征著從俗世前往桃源仙境的唯一通道,山路隱喻著難居俗世與非人情世界的分界線。
其次,“桃源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2015:144)。人們在桃源鄉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2011:198)?!半y居之世”和“桃源鄉”兩側風景不同,尋訪者的心境自然大相徑庭。青年畫家沿著羊腸小道攀登,以澄明的心境觀賞山間萬物,視野逐漸變得開闊,景色也愈發迷人。
站起身來向下一望,道路的左前方聳立著一座山峰,像倒扣著的鐵桶。不知是杉樹還是檜柏,從山腳一直生長到峰頂,郁郁蒼蒼的景色中點綴著淡紅的山櫻。山間煙霧沆蕩,依稀難辨。前面有一座禿山,峭拔凌厲,直逼眉梢。光禿的山脊,像巨人用斧頭劈開來一般,銳利的斷面一直插進谷底。天邊可以看到一棵樹,那大概是紅松。就連枝間的空隙也看得一清二楚。向前再走二百米的路程,看到高處飄動著紅毛毯子,再登上去,就會到達那里吧。(夏目漱石,2017:4)
綠樹蒼蒼,山櫻爛漫,云霧籠罩谷底,紅松點綴天際。綠樹、山櫻、峽谷、紅松交相輝映,“自然與人相通無礙”,“桃源鄉”的人、物、景構成了一幅自然、完美、和諧的圖景(高原,2016:12)。
最后,“桃源鄉”內“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2015:144)。在《草枕》中,當青年畫家抵達遠離人情世故的世外桃源之時,“既沒有鄰家姑娘隔墻窺探,也沒有親戚朋友在南山供職。這是拋卻一切利害得失,超然出世的心情。”世外桃源的怡然自得觸動了青年畫家的“原初本真”,讓他忘卻了“非人情”世界的煩惱,體驗到了純粹的美(張劍 等,2018:7)。此時,本來打算用來排遣人世煩惱的詩歌和畫作早已成為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想象即使不落于紙墨,胸膛里自會響起璆鏘之音;丹青縱然不向畫家涂抹,心目中自然映出絢爛之五彩。”(夏目漱石,2017:3)“故無聲之詩人,可以無一句之詩,無色之畫家,可以無尺幅之畫,亦能如此觀察人世,如此擺脫煩惱,如此出入于清凈之界,亦能如此建立獨一無二之乾坤,掃蕩一切私利私欲之羈絆?!?(夏目漱石,2017:4)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此處的“無聲之詩”“無色之畫”直接指涉了老莊思想中“無”的意境,彰顯了老莊思想的影響。
總之,《草枕》中的“桃源鄉”一片繁榮和諧,村落之間沒有人情世故來往,百姓之間擯棄繁文縟節,保持著淳樸的狀態。所謂“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2011:198),世外桃源成為青年畫家逃避現實的承載之所,為他提供了與俗世并立而存的精神休憩之地,成為他擺脫利害關系和人間糾葛的烏有之鄉,體現了老莊思想對夏目漱石文學創作的影響。
早在明治30年,夏目漱石于熊本任教之時,就寫過這樣一首俳句:“木瓜花綻放,漱石當守拙?!笨梢娤哪渴哂袧夂竦哪竟锨榻Y。木瓜是夏目漱石文學創作中的另外一個重要意象。在《草枕》的第11章和第12章,“木瓜”一共出現了15次,“木瓜”一詞無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青年畫家在登山途中遇見一片“高出草叢一二尺,樹葉繁茂”的木瓜,他便開始遐想聯翩。他覺得“木瓜是非常有趣的花”“是花中既愚且悟者”,甚至自己“也想變成木瓜”。
木瓜是非常有趣的花,枝條堅硬,從不彎曲。那么是不是直挺挺的呢?不,絕不是直挺挺的,而是一根根又直又短的樹枝互相連接,構成一定的角度,歪斜著構成一棵完整的樹。花朵似白若紅,安閑地開放,襯托著柔軟而疏朗的葉子。品評起來,木瓜是花中既愚且悟者。世間有所謂守拙之人,這種人轉生來世一定變成木瓜。我也想變成木瓜。(夏目漱石,2017:124)
“直”與“曲”、“巧”與“拙”是老莊思想中重要的哲學內涵之一,上述引文關于木瓜形態的描述明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道德經》第45章就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的表述,老子認為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的,靈巧的東西仿佛是笨拙的(老子,2011:127)?!白尽笔恰暗馈钡囊环N顯現形態,代表了一種“以天合天”的大巧境界?!白尽笔遣粸橥馕锼?摒棄了外在的浮華,心無所拘,內心澄靜自在,執著于對深層生命意識的體驗(劉伯珍,2008:1)?!白尽弊⒅貎仍谑澜绲呢S盈,代表一種淡泊、優雅、閑適的生存境界。
此外,魏晉隱逸詩人陶淵明在他的田園詩創作中多次提及“拙”字。上述引文中“守拙”一詞就源自五柳先生的《歸田園居》:“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2015:128)此處的“拙”字是“巧拙”的“拙”,字面上看是笨拙之意,實際上則表達了作者不爭名利,不學巧偽,反對機巧,安于愚拙的淡泊心境。同樣,夏目漱石之所以在小說《草枕》中反復提及“木瓜”這一意象,其本意是為了借助木瓜之拙來表示對自己不善營生的內省與自嘲,同時也隱含著夏目漱石對淳真樸實心境的一種堅持。從這種意義上說,《草枕》中的木瓜意象契合了老莊思想中抱樸守拙的哲學內涵,體現了老莊思想對夏目漱石文學創作的影響。
“絕圣棄智”學說最早由老子提出,所謂“絕圣棄智”就是要拋棄奇技淫巧,返歸天真純樸。“絕圣棄智”語出《道德經》第19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2011:48)老子認為過度追求圣智、仁義、巧利容易使民眾陷入機巧偽詐、追名逐利的窠臼。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彼時的中國處于奴隸制瓦解時期,周王朝賴以生存的禮樂制度分崩離析,四方諸侯為爭奪霸權交相征伐,“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下蒼生不堪其苦。面對當時的生存困境,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策。但是老子卻認為圣智、仁義、巧利等皆為巧飾,不足以用來治理社會的亂象和病態。他指出只有讓人民拋棄圣智禮法的鉆營,減少私欲雜念,保持純樸的天性,整個社會才能返璞歸真,從而實現無為而治。
夏目漱石深受老子“絕圣棄智”學說的影響,他曾借助火車這一具象表達了對日本近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在《草枕》的結尾部分,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
再沒有比火車更能代表二十世紀文明的了。把幾百個人圈在一個箱子里,轟轟隆隆拉著走。它毫不講情面,悶在箱子里的人們都必須以同樣速度前進,停在同一個車站,同樣沐浴在蒸汽的恩澤里。人們說是乘火車,我說是裝進火車;人們說乘火車走,我說是用火車搬運。再沒有比火車更加輕視個性的了。文明就是采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發展個性,然后再采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踐踏個性。給予每人幾平方的地面,讓你自由地在這個地方起臥,這就是現今的文明。同時將這幾平方的地面圍上鐵柵欄,威嚇你不準越出一步,這也是現今的文明。(夏目漱石,2017:137)
由此可見,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近代文明開化實際上是對西方文明的機械模仿,它忽視了對個人精神世界的人文觀照。關于日本近代的文明開化,夏目漱石(1957:32)在《現代日本的開化》一文中也有精彩的論述:“西洋的文明開化是‘內發的’,而日本的文明開化是‘外發的’?!彼^的“內發”就是“自發”,是主動的文明開化,其動機源自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所謂的“外發”就是外部刺激下的文明開化,屬于被動的文明開化,其動機源自外部的刺激。這種“外發的”“被動的”片面追求機巧的近代文明開化讓明治時代的個人和社會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夏目漱石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幾乎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缎摹分械南壬?、《門》中的宗助、《行人》中的一郎都在追求自我本位和堅守倫理道德的沖突中難以自我調適,他們最終都在迷茫、掙扎、痛苦中走向了毀滅。因此,對于明治社會甚囂塵上的巧智之風,夏目漱石一直保持批判的態度。他在《大正六年文章日記》中寫道:“天就是自然,則天就是要順應自然。去私,就是擯棄小主觀,小技巧之意?!?王怡蘇,2017:268)據此不難看出夏目漱石對奇技淫巧、圣智禮法的抵牾,這也與老莊思想中“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主張是不謀而合的。
綜上所述,明治維新以后,西洋文學如洪流一般奔涌而至,席卷了整個日本。以島崎藤村為首的自然主義文學、以森鷗外為首的浪漫主義文學、以谷崎潤一郎為首的唯美主義文學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再加上國粹主義文學的興起,傳統的漢文學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在“和魂洋才”與“和魂漢才”的激烈角力中,老莊思想以其深刻的思辨性頑強地在日本文壇占據了一隅之地,并參與了日本明治文學的建構。
作為日本明治文學史上的重鎮,夏目漱石長期浸淫于漢文學的天地,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他自覺將老莊的哲學思想內化為其文學創作的一部分?!恫菡怼分械摹胺侨饲橹谩薄胺侨饲橹场薄胺侨饲橹颉狈謩e契合了老莊思想中無道則隱、桃源情結、棄智守拙的哲學內涵,表達了他對急功近利的日本近代文明的反思,體現了夏目漱石文學對老莊思想的接受。同時,老莊思想在異域的傳播也為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及外語教學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