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慕旗
(吉林日報社,吉林 長春 130000)
2021年春節前夕,《吉林日報》在彩練新聞客戶端推出“年味記”系列作品,分別聚焦“春節買花”“節日朋友圈”“就地過年”“熏醬吉菜”“春聯市場”“居家下廚”等10個議題,用優美的文字、精致的圖片、生動的視頻,從春節的民俗、風物、市場消費等不同角度切入,全景式地展現了吉林人辦年、忙年的風俗和意趣,立體呈現出吉林省的年味、吉林人的故事,契合了春節期間熱烈而溫馨的輿論宣傳氛圍,也成為展示吉林經濟社會發展面貌的一扇窗口。
該系列作品獲得第三十一屆吉林新聞獎融合報道類三等獎,稿件得到新華網、人民網、瀟湘晨報官方網站等國內眾多網絡媒體的轉載,得到了眾多讀者的點贊轉發。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黨報新聞肩負著宣傳正能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職責使命。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采編實踐中,要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報道主體、服務對象,深入群眾的生產生活,走進群眾的內心世界,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反映群眾的創新創造,展現群眾的精神風貌。”[1]
新形勢下,記者必須始終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新聞實踐路線,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作為黨報新聞媒體,這也是履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遵循。只有真正關心群眾的利益和情感,才能創作出貼近人心、社會反響好的新聞作品。遵循這樣的方針原則,立足春節等重要傳統節日,如何推出百姓喜聞樂見的宣傳報道,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面貌和百姓的新生活,是黨報記者不斷求索的問題。
近年來,“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成為各大主流新聞單位在春節期間重點策劃的選題。記者們積極踐行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深入基層和一線,采寫了大量以普通百姓為新聞主角的優秀作品。《吉林日報》也推出了一系列沾著泥土和露珠的鮮活報道。記者們將視線和鏡頭對準鄉村的田間地頭、城市的大街小巷,聚焦各戰線、各領域中平凡的勞動者,“說實話、說新話、說百姓的話”,呈現出的新聞作品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
2021年,在“新桃換舊符”的時間節點上,經過周密策劃,《吉林日報》在彩練新聞客戶端推出“年味記”系列。記者們立足財經戰線,深入市場一線,采擷百姓生活中的日常點滴和種種過年習俗,借助媒體融合形勢,以短小輕快的形式和活潑真摯的筆法,弘揚特色民俗,講好百姓故事。
首篇《小年,忙年的節奏開始踏上鼓點》[2],選在小年當日推出。在中國傳統年俗中,從這一天開始,此后直到年三十,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忙年主題。因此,小年也是進入春節倒計時最富象征意義的一天。記者深入節日消費市場,分別聚焦花店店員、外賣小哥、小攤攤主等,聆聽并記錄生動而富有泥土氣息的百姓故事。
對于細節的挖掘和呈現,是講好新聞故事的關鍵。記者聚焦并記錄個體經歷,例如,花店店員收到了老板娘準備的新年福利,外賣小哥在送餐途中用微信和家人交流各自忙年的進度。在疫情影響下,他們也是響應政府號召“就地過年”的代表。
又比如,在《總把新桃換舊符》[3]一篇中,記者圍繞攤主老趙的生意,引出“春聯”這一代表性的年俗飾物,寫出了節日消費市場的火熱,以及百姓忙年的喜悅;《最是餃子解鄉愁》[4]一篇,記者聚焦外鄉人小楊第一次獨自置辦年貨、包餃子的故事,將傳統年俗鑲嵌在個體經歷中娓娓道來,極具生活氣息。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要堅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觀念思路、形式內容和手段方法,寫出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新聞報道。[1]在“年味記”系列報道中,記者們拍攝了大量精美圖片,同時剪輯制作了很多富有現場感的短視頻,讓系列報道在呈現方式上更為豐富立體。
在“忙年”這一大議題之下,該系列作品從不同角度出發觀照普通百姓生活,以小切口管窺時代斷面。眾多細節的呈現,也奠定了該系列作品溫情脈脈的主基調,契合了春節期間的輿論宣傳氛圍。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5]。
在中國年俗傳統中,深埋著綿延不絕的文化根脈。橫向來看,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年俗在不同地域間呈現出萬千風貌,折射出特色鮮明的文化光彩;縱向探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年俗在傳承中不斷生發出新意,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碰撞出更多奇妙的“化學反應”。而這也正是傳統文化持續獲得生命力的動力源泉。
吉林民俗學者施立學在《東北年俗》一書中寫道:“黑土地上的歲時風俗是色彩紛呈的。”書中指出,東北的年節風俗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它不僅印證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林林總總的節令風俗更展示出東北黑土地文化中別具一格的文化現象[6]。《吉林日報》作為省級黨報,肩負著傳播特色年俗文化的重任,通過對年俗新變化的捕捉和表達,也將其作為展示吉林經濟社會發展面貌的一個重要窗口。
孫雷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文中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創新表達形式上下功夫,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開來、傳承下去。要“讓表達形式和傳播渠道跟上時代發展”[7]。“年味記”系列中多篇作品聚焦消費市場,記者們以短小精悍的現場報道當好新聞“輕騎兵”,在普通人的忙年故事中,把握消費脈動,更折射出年俗傳統在新時代傳承中煥發出的生命活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買花,已經成了多數城市人家的“必修課”。東北冬天萬物蕭索,而鮮花的點綴更契合新年喜慶歡騰的氛圍。在《三年姐妹的“花樣”年華》[9]一篇中,記者記錄了三姐妹春節買花的故事。幽默的筆觸,靈動的表達,真情的灌注,讓簡簡單單的買花經歷妙趣橫生。誠如作者所言:“跟隨一輛輛滿載鮮花的車輛駛出花市一條街,‘如許春色’就這樣源源不斷漫進千家萬戶。[8]”
在《老字號,小檔口,最心儀的熏醬味》[9]一篇中,記者聚焦吉林老字號熏醬美食。“多年來,東北人春節的餐桌上,多少總會帶上一點‘熏醬味’。”簡單而有力地概括了吉林人的飲食習慣和吉林的民俗風貌。記者選取了富有代表性的熏醬老字號企業,由此生發開來,探尋熏醬美食的沿革與創新,并通過今昔對比,寫出蒸蒸日上的百姓生活。
中國人迎接農歷新年,總是充滿了鄭重的儀式感,“家”和“人”都要煥然一新。除了居家灑掃,采買食材、飾物等,買新衣、理發等活動,也是人們在春節前夕非常必要的忙年步驟。記者在《爭做街(gai)上最靚的“仔兒”》[10]一篇中寫道:“進入臘月,愛美的人們腳步就像上了發條一般,奔走于各種商場店鋪,對于一年一度的春節‘比美’大環節,他們無比重視。這關乎著萬象更新時節精氣神兒的塑造,也是一年打拼成果讓親朋好友‘檢閱’的最好時機。”記者以幽默輕松的語言,記錄了街頭巷尾人們“變美”的腳步。同時,向歷史深處求索,將史料中記載的年俗和當下人們的消費習慣對照書寫,產生了古今碰撞的奇妙閱讀體驗,也在不知不覺中,鐫刻下時代進步中年俗的演進軌跡,以及經濟社會的悄然進步,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新媒體高速發展,影響力日益擴大,其在新聞呈現方式等方面都表現出了更強的包容性和創新性,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為一些負面的輿論傳播生態創造了溫床。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丁偉指出,不同的介質決定不同的傳播內容。在移動互聯網語境下,傳播介質變了,新聞資訊的內容也被重新定義。目前,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新聞資訊外,生活服務、健康知識、歷史鉤沉、娛樂視頻等泛資訊大規模進入新媒體內容生態中。這些內容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但也帶來過度娛樂化和偽科學等問題[11]。
新媒體的高速發展,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甚至思維方式,碎片化、淺表化閱讀成為新媒體快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負面效應。“新媒體是工具而不是玩具;是途徑而不是目的;是大眾傳播的新燈塔,而不是一個嘩眾取寵和發牢騷的小喇叭。”[12]
善用新媒體傳播規律,創新內容和表達方式,同時打破新媒體帶來的傳播“魔咒”,避免媚俗和膚淺表達,堅守為民初心,創作出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新聞作品,這些都對新時代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在新的輿論生態中,主流媒體的記者需要時刻警醒,堅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出主流聲音,搶占輿論高地,傳遞正能量,不斷創作出高質量、有情懷的新聞作品。
記者講述個人經歷、直抒胸臆,寄托真情實感,是“年味記”系列作品的一個鮮明特色。記者們以優美的筆觸寄托真摯情懷,字里行間充滿創作誠意。例如,《三年姐妹的“花樣”年華》《瀏覽朋友圈:我們都在鐫刻新年輪》《燈火點亮黑夜:讓希望滿格》《宅家過年:在廚房烹調團圓之味》等篇,記者們從個人視角出發,借助優美的散文筆法,寄托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歌頌百姓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懷,生動呈現出有關過年的中國故事。
在《瀏覽朋友圈:我們都在鐫刻新年輪》[13]一篇中,微信朋友圈中有關春節的各種動態讓記者有感而發,于是寫下該篇佳作。
在“抗聯情結”一節中,記者表達了對東北抗日聯軍深深的敬仰之情。吉林曾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之一,這里冬季嚴寒漫長,作戰條件極其艱苦。以楊靖宇將軍為旗幟的東北抗日聯軍就是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下與日軍殊死搏斗14年。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將軍壯烈殉國,當日正是農歷正月十六。“據說,每到正月十五,當地百姓都會送金燈祭奠楊靖宇將軍。在民俗的不斷流變升華中,還有什么比這樣的民俗更動人心魄呢?”記者將英雄故事和傳統年俗融合講述,深情道來,體現了獨特的新聞視角和深切的家國情懷。
再如“吉林冰雪”一節,記者以多年來對吉林冰雪產業發展的深刻洞悉,從“冰雪年俗”這一切入點入手,舉重若輕地道出了吉林經濟轉型升級的宏偉歷程。
改革開放40余年來,吉林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里是生態天堂,青山綠水、冰天雪地化作金山銀山,帶動吉林產業轉型升級腳步躍升;這里是創新高地,新興產業快速崛起,老工業基地活力迸發,“吉林智造”蜚聲中外,白山松水間處處涌動著澎湃的發展熱潮,百姓生活日新月異。如何把這些嶄新的變化和蓬勃的氣象轉化為生動的語言和感人的故事?記者們立足各自熟悉的領域和戰線,對此會有千百個答案。而創新視角,深入現場,以小切口講述新聞故事,是很多記者不約而同選擇的新聞寫作路徑。這是讓新聞報道“沾露珠、冒熱氣”的重要技巧,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
立足財經戰線,參與“年味記”系列創作的記者們想把百姓欣欣向榮的好日子寫出來,要寫出那股熱乎勁、那股精氣神。他們沉下心、走一線;采訪時用心感受,創作時滿懷深情。
在《燈火點亮黑夜:讓希望滿格》[14]一篇中,記者從萬家燈火生發開來,從小區物業管家為業主修燈的故事,到百姓走進大型商場觀賞戶外燈展的喜悅,在城市亮化這個細枝末節中,折射出百姓的幸福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同時營造出熱烈而溫馨的農歷新年氛圍。
近年來,疫情深刻影響著世界,也為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帶來了超出預期的改變。在飯店吃年夜飯、春節旅游等方興未艾的消費熱潮也因為疫情影響而有所回落。在《宅家過年:在廚房烹調團圓之味》[15]一篇中,記者借助精美的圖片和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記錄了溫馨的家庭時光,打撈起記憶深處的悠悠往事。“在這個避免外出與聚集的春節,所有年味的內涵都在向家的空間聚攏回歸。圍繞著一日三餐,一家人安然消磨著漫長悠閑的時光。家的味道在廚房里醞釀得愈加醇香、綿長。”
新聞記者永遠在路上、在現場,滿懷激情地用動人筆觸謳歌時代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