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蘊 滿光瑞 許成瑤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多樣有趣,形式繁多,集“唱、念、做、打”于一體,在世界戲劇藝術舞臺上做到了獨樹一幟。中華傳統戲劇種類豐富,戲類有多達394種,在2004年現存戲劇品種只剩260種,傳統劇種損失了134種。在曲譜上,中國記譜法多種多樣,有很多學者把中國記譜法進行歸類劃分,有的分為書面譜和非書面譜;有的分為鑼鼓譜、琴譜、管色譜、弦索譜;有的分為奏法譜、音位譜等。對于這些曲譜的實際運用卻缺少相關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普及和教授,由于傳播渠道的宣傳力度低,所以導致大眾減少了對于傳統記譜法的運用。由于當今社會缺少可以運用到傳統戲劇的記譜方法,而增加了學習與普及的難度,故而急需一種普及性較強的音樂系統來規范記譜方法。創新戲劇的記譜符號體系不僅僅只是為了傳播戲劇藝術,更是作為中國戲劇自己記錄音樂以及傳承音樂的符號,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傳統戲劇人對于戲劇藝術的理念。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對戲曲進行保護是重中之重,如何做到戲曲文化的有效保存,用最簡單的表現形式來應用及推廣,快捷數字化識別可以高效地梳理和存檔曲譜。
工尺譜是在唐代燕樂半字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后經宋代俗字譜、管色應指譜、管色指法譜等的衍變,于明清時期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得到普及。在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中,工尺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工尺譜不是簡單的一種記譜形式,而是一種記譜體系。如《白石道人歌曲》《愿雙飛》曲譜都屬于工尺譜記錄體系。古代除了工尺譜以外還有一些使用較少的記譜法,分別有敦煌曲譜、二四譜、減字譜、節樂鼓譜、古琴文譜、央移譜、苗族結帶譜、盲人扣子譜、律呂字譜、俗字譜、文字譜、聲折譜、方格譜等。因受中國傳統的傳承方式“口傳心授”理念的影響,工尺譜只表現骨干音階的記譜形式,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美學理念,在其中存在無標記音,所表達的是只可意會的意念。由于工尺譜能把古樂唱腔的基本音高及節奏做一個大致的記錄,不像現在的簡譜和五線譜能夠把各種細節完整地記錄于紙面上,所以在傳承的過程中反而會限制表演者及民間藝術家的可塑性,在推廣中失去了音樂形態結構上的標準性,不利于真正藝術的流傳與創新,反而容易出現“一曲多變”的現象。
高校圖書館所建樂譜數據是以簡譜作為統一標準收錄的,根據已有研究得知,我國高校音樂領域的特色數據庫建設已達到一定水平,如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等音樂類高校在“特色數據庫”建設上均做出了突出貢獻。1904年,簡譜開始進入中國,因為簡譜記譜法同中國傳統的工尺譜相似,于是簡譜在國內得到了飛速發展,包括戲曲的普及和推廣也選擇采用簡譜記譜法。簡譜有利于轉調,并且方便記載,要想記錄音符只需在空白紙上快速畫記就可以,而音符也是用數字表示,不用像五線譜那樣還需要先畫出五線譜的譜表,再畫上音符,簡化了許多看譜的步驟。所以簡譜的出現讓我們對于記譜與看譜變得簡單且方便,但也造成了樂譜的過于簡化,出現記譜不清的問題,尤其是雙聲部的樂曲,比較難畫記,簡譜比較適合單旋律的記譜,不太適用難度較高的曲目來使用。
五線譜在記錄音階高低的方法上相比簡譜更加直觀,五線譜有利于讀譜者更好地感知音樂節奏的美妙。首先,它由五條線組成,音級由低到高排列,各種類型的樂曲都能在五線譜上呈現出音符的走向,并且能觀察出整首曲子的旋律起伏以及樂句之間的劃分,在體驗感和視覺效果上都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其次,五線譜在樂曲轉調上表現得更清晰,可以同時體現首調和固定調,對于音準的訓練效率更高,并且在樂曲轉調上標注也很直觀。再次,五線譜對于多聲部音樂的記寫更直觀,單個音符都有標記明確的音高,非常方便音樂標準形式的推廣,適合各個國家音樂文化的推廣。然而五線譜也有弊端,就是入門相對困難,且記錄煩瑣,在古典戲曲類曲譜中記載得不夠全面,特別是戲曲中拗口的小舌音不太好做風格的把控。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的音樂,對于一些微升、微降音符記寫上各有不同。因民樂中部分聲調不足半音,五線譜記寫時清晰度不高,需在了解樂曲的前提下才可以準確地知道音準。比如戲曲中會有大量民族風格器樂,有許多特殊音符需要標記,但在五線譜上則未達到直觀的效果。
《“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指出,加強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傳承利用,創新非遺傳承發展路徑的工作方向,如何做好新時代下的文旅體驗創新以及非遺傳承與發揚方法的創新,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序列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沒有通過運用具有針對性的符號化語言來推廣應用,很難讓人繼承并充分發揮其精髓內涵。對于戲曲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國不同地域民族之間的差異性和共通性,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國內對于戲曲文化的保護一般是曲譜及影像的收錄。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提高,在敘事形式和視覺效果上的表現做到了極大的推廣,但不足的是繼承和推廣還需要有數字化分解形式智能可識別化的系統語言符號,所以可以根據戲曲的表演層次進行符號化分類,把音節和配樂統一進行排版梳理。
在設計學中,符號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使用價值與研究意義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可實施性。在中國傳統美學的一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歷史巨變的傳承。設計可以塑造生活,傳統工尺譜的產生和發展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態度以及對于藝術審美情趣的解讀。而在當今數字化視覺語言的發展中,應將中華民族的傳統設計美學理念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簡易化的藝術新形式。二是民族性與世界性共存。現代設計不能故步自封,而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作品,并突破國界,使作品可以得到全球認同,讓中國戲曲文化走向國際的舞臺,并為它的廣泛傳播鋪路。在“重構音符”的設計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戲劇的曲調特點融入設計中,通過抽象簡單的點、線、面形式上的變化對應到現實的戲劇曲調,這是立于中華戲劇藝術特征的自覺表現,而非刻意為之。圖形符號設計是沒有國界之分的,人類對于美也一直在尋求更高的創意形式。用民族性的曲調特征進行數字化形態的統一是當下不斷探索和前進的方向,通過符號學的設計理念賦予中華戲曲以新的表現形式。
本文研究的初衷在于將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為今所用,使觀者可以充分感受到戲曲藝術的魅力,并從中體會到樂趣。如今現有的簡譜已不能滿足戲譜的使用功能,這也促使人們去尋求更高的現代化創意形式,感受戲劇節奏的生命力,感受曲譜形式本身的“靈動”,通過戲譜的設計得以重新感知中華戲曲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重構戲譜是將戲曲按功能性特點進行視覺化符號的轉化,使其成為一套新的視覺語言系統。現今,并非所有的藝術因素都是可見的,戲曲藝術是聲音的藝術,將不可見的藝術轉化為可見可觸的形式,是充滿挑戰和復雜性的體驗設計。例如:點代表靜默、線代表運動、面富有變化,這幾種元素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音樂語言,改變了原有文字的語言形式,通過圖形語言使曲譜的內在聲音能夠以最精練、最清晰的方式進行傳達。在設計初步,通過碎片化的材料收集,可以由淺入深地發散設計思維,在實踐的過程中完成中外曲譜的元素構成,分解每個音樂元素的性質和表現形式,完成層次分類及視覺設計的實踐,在區別定位上展現出它的完整性、關聯性、識別性、多樣性及統一性(如圖1)。

圖1 設計初步思維導圖
“重構戲譜”在整體設計上,首先要確定曲譜的整體構架、設計思路以及構成與韻律的運用,其次要設計局部的主體音符和特殊音符,完善音符部分設計后,再回到整體,觀察局部設計符號與整體戲譜排列、形式、韻律是否和諧。倘若在整體視覺上不流暢、不清晰,就要再利用整體性原則調整曲譜的版面形式,以突出主體音符的韻律為主,合理安排主體音符與特殊音符的排列和比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從提高讀譜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出發,以曲譜內容為中心,使整體設計形式服從曲譜內容。
戲譜的設計重點包括以下幾方面:(1)圖形化標準,優化新譜的結構,設計出簡單、易學、好用的圖形化戲譜,將設計好的圖形音符進行標準化的規范,方便系統智能學習和梳理分類。(2)數字化推廣及應用,相對于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將文化資源予以發掘、解構,同時,將當代社會現實、文化和新媒體相結合、思想經驗的個性化等問題納入新媒體表現形式中,使表現形式的媒介概念拓展為一種表現方式,以趨于多元化的藝術表現試驗來回應、承接當下的現實問題,目的在于有效地開辟新媒體表現形式,使其作為民族本土藝術走向當代的必然路徑。(3)保護和儲存,建立戲曲音符資源庫,通過現代化傳播手段將戲譜進行立體化呈現及多元化應用,并實現圖形的數字化輸出和智能化儲存。
從設計視角創作一種新的文化創造形式,利用抽象的觀念(即從現實音樂形態的限制中提取出來的理解藝術)展示同時具有文化內涵與藝術元素的再創戲譜。戲譜本身簡單靈動的形式就意味著可以產生無限的變化,這種純粹的形式變化帶來的不是具體物象,體現的是不可見的音樂之美,唯有設計作品體現出使用價值,并得到社會大眾的接受和喜愛時,該作品才能擁有永恒的藝術價值。
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體現為:(1)感官體驗,在形式上帶給欣賞者的體驗是“悅耳悅目”,從戲曲本身自發的優美旋律外加視覺效果的藝術形式的演繹,讓人更容易共情。(2)在內容上的體驗是“怡情悅性”。作品除了可以滿足一般的實用或情感表達訴求,還可以進一步傳達藝術蘊意。在使用作品的過程中領會藝術美的過程,就是將讀譜者的潛意識回歸到最純凈的感受過程。而要達到這種純粹審美體驗和心靈凈化的境界時,藝術作品的美也就顯現出來了。工尺譜、簡譜、五線譜各有優劣,但不能完全承載中華戲曲的博大精深,從戲劇藝術傳承的角度看,如果戲譜標識不清晰、對曲調解讀有誤,就會對戲劇演出者造成困擾。以工尺譜為例,演出家以自己的理解來傳授,各行其道,必然會對廬劇戲曲的傳承造成一定的損失。立于現代背景,如何真正保護和發揚戲劇藝術,使具有廬劇特征的記譜方式發揮它應有的價值,是需思考和探索的,也是本次設計作品的意義。在新譜設計上并沒有完全摒棄原有簡譜的功能性,新譜的本質是“輸入符號,輸出聲音”,不管是作為一種新的記譜法出現,還是以符號語言的形式出現,讀者都能夠按圖索驥并了解戲曲演出方式,體現出曲譜功能性。通過科學的研究分析、判斷和提取,弄清各自的美學性質,才能辨別清楚哪一部分是穩定保留的傳統因素,哪一部分是會被時代發展摒棄的因素,這樣才能正確尋找到藝術的客觀規律,為之后的創作實踐活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