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凱
(商洛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陜西高校新型智庫商洛發展研究院/商洛市公眾科學素質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陜西 商洛 726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 年訪問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時,提出發展和延續中國對外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大提議,在以中國作為經濟火車頭的帶領下,東亞、東盟、西亞、南亞、中亞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共65 個國家參與“一帶一路”經濟倡議建設。“一帶一路”經濟倡議以來,中國與沿線65 個國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經濟貿易關系,涉及基礎設施、海運港口線路的開通、農業的發展等領域,沿線各國的物產豐富,品類多樣,國際運輸的便利化也推動了各國貨物之間的貿易交流。中國與中亞五國同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中亞五國作為亞歐大陸中心的重要節點,在當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亞作為連接“一帶一路”東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和西端發達歐洲經濟圈的關鍵區域,在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兩條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中均處于重要樞紐[1]。進入21 世紀以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農業生產大國,中國農業取得長足發展。中國與中亞五國積極發展合作關系,2001—2019 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規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隨著農產品貿易不斷發展,同時在農業方面的生產特色、技術專長、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都各不相同,區域農業合作潛力巨大且在日后雙方貿易程度化將進一步深化。鑒于此,本研究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以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為研究對象,從農產品貿易額和農產品貿易結構展開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和對策,分析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對更深層次地挖掘雙邊農產品貿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1.1 中國對中亞五國進口農產品貿易分析 由表1 可知,中國農產品的進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其中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最多的國家,2019 年中國對其農產品進口比重最高,達81.63%,2014 年、2018 年、2019 年中國對其進口額分別突破100 百萬、200 百萬、300 百萬美元,是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的第一大市場國;其次,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分別平均每年占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總額的15.15%和20.71%;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分別平均每年占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總額的2.26%和0.52%。2010—2019 年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每年進口額最低為0.51 百萬美元,最高為7.82 百萬美元,貿易額年度變化跨度較大,對塔吉克斯坦農產品每年進口額最低為0.08 百萬美元,最高為1.73 百萬美元,平均每年進口額僅為0.68 百萬美元,低于1 百萬美元,據此可知,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貿易不均衡。

表1 2010—2019 年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總額及占比
1.1.2 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農產品貿易分析 由表2 可知,中國農產品在中亞五國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2019 年這3 個國家占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市場份額的95.88%,其中占中國出口市場份額最高的國家是哈薩克斯坦,2013 年中國對其出口額突破200 百萬美元,2017 年出口比重最高,達69.61%,出口額突破300 百萬美元;其次為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2019 年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出口額達263.47 百萬美元,較2018 年增長了2 倍,增長較為明顯,占比達40.96%,成為中國在中亞五國除哈薩克斯坦外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2013 年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農產品出口額高達69.53 百萬美元,出口占比為15.34%,但自2014 年開始,中國對其出口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2019 年出口占比跌破10%,說明其在中國的出口市場地位有下降趨勢;2010—2019年,中國在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農產品出口市場占比始終未超過5%,中國對這兩國農產品出口額最高僅有21.94 百萬美元。據此表明,中國對中亞五國的農產品出口有明顯的不均衡現象。

表2 2010—2019 年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及占比
按世界貿易組織(WTO)農產品協議中所定義的主要農產品,按HS分類將農產品具體分為四大類,第Ⅰ類為活動物、動物產品(HS01-HS05);第Ⅱ類為植物產品(HS06-HS14);第Ⅲ類為動、植物油、脂、蠟、精制食用油脂(HS15);第Ⅳ類為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及制品(HS16-HS24)。
1.2.1 中國對中亞五國進口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由表3 可知,中國對中亞五國進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Ⅱ類農產品,結構占比始終保持在60%以上,進口總額自2010 年的66.51 百萬美元增至2019 年的298.38 百萬美元,增長了3.5 倍,呈先增后減再增的趨 勢,2010—2012 年 結 構 占 比 自92.40% 增 至97.10%,但隨著2013 年以來其結構占比始終處于持續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中國對Ⅰ類、Ⅲ類的進口總額自2013 年開始顯示出明顯的快速增長趨勢,Ⅲ類農產品占比從2013 年的0.05%增至2019 年的21.03%,表明自2013 年提出“一帶一路”經濟倡議到2014 年實施以來,明顯促進了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經濟發展。盡管如此,Ⅰ類、Ⅲ類、Ⅳ類在中國對中亞五國進口農產品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到2019 年中國對這3 類農產品的進口總占比也僅為35.15%。

表3 2010—2019 年中國對中亞五國進口農產品結構及占比
由圖1 可知,中國在中亞五國的主要農產品進口市場是哈薩克斯坦,Ⅰ類、Ⅱ類、Ⅲ類、Ⅳ類進口總額 分 別 達66.97 百 萬、1 049.53 百 萬、237.04 百 萬、67.85 百萬美元,其中,中國進口Ⅱ類農產品除哈薩克斯坦市場以外,還集中在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市場,進口總額分別達193.42 百萬、324.73 百萬美元;在對Ⅰ類的進口貿易中,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自2010—2019 年進口市場始終處于空白;對Ⅲ類的進口市場除哈薩克斯坦外,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進口率均較低,且其在土庫曼斯坦至今沒有進口市場。據此表明,中國在對中亞五國各國進口農產品貿易中,對進口市場也具有明顯的集中性,具體表現在中國僅集中向哈薩克斯坦進口農產品,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中國的進口市場份額均較小,中國對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農產品進口也僅集中在Ⅱ類農產品,表明中國在對中亞五國進口農產品貿易中,進口結構不均衡。

圖1 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2010—2019 年進口總額結構分析
1.2.2 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由表4 可知,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Ⅰ類、Ⅱ類及Ⅳ類農產品上。其中,Ⅱ類農產品在出口結構中占比最大,出口總額自2010 年的171.62百萬美元增至2019 年的498.73 百萬美元,增長了1.9 倍,占比從54.69%增至77.54%,Ⅱ類農產品出口年均占比高達62.83%;其次是Ⅳ類農產品,出口占比始終保持在20%左右,出口總額呈先增后減再增的趨勢,2019 年突破100 百萬美元,增長較為明顯;再次是Ⅰ類農產品,相較于Ⅱ類及Ⅳ類農產品的增長狀態而言,其出口總額及占比整體呈下降趨勢,2010—2014 年出口總額僅存在短暫的增長趨勢,2014 年增至最高,達133.53 百萬美元,隨后自2015年開始出口總額及占比持續下降,2018 年跌至最低,出口及占比分別僅為10.39 百萬美元和2.18%,2019 年稍有回轉,但趨勢不明顯。除此之外,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Ⅲ類農產品始終處于劣勢,其出口總額及及占比最高分別僅為3.88 百萬美元和1.07%,且自2011 年開始,出口總額及占比總體呈下降趨勢,至2019 年出口占比跌至0.09%,Ⅲ類農產品出口市場不容樂觀。

表4 2010—2019 年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農產品結構及占比
由圖2 可知,中國向中亞五國出口Ⅱ類農產品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出口總額分別達1 659.13 百萬、647.41 百萬、446.55 百萬美元;Ⅳ類及Ⅰ類農產品主要集中出口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出口總額分別達648.38 百萬、581.12 百萬美元;Ⅲ類農產品出口在整個出口結構中,對中亞五國各國的出口總額均未超過10 百萬美元,其中出口土庫曼斯坦總額僅為0.04百萬美元,出口效率很低。據此表明,中國主要對中亞五國Ⅱ類農產品且出口集中性較強,出口市場主要是哈薩克斯坦;Ⅲ類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但在整個農產品出口中不占優勢,出口占比很低,總之,中國向中亞五國出口農產品,無論是農產品種類還是出口市場均表現為出口結構不均衡。

圖2 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2010—2019 年出口總額結構分析
由表5 可知,一方面,2019 年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達643.22 百萬、460.08 百萬美元,較2010 年分別增長了1.1 倍、5.4倍。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總額2012 年突破400 百萬美元,2019 年突破600 百萬美元,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總額2012 年突破100 百萬美元,2019 年突破400 百萬美元,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體呈較快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始終小于出口,導致2010—2019年中國對其農產品貿易一直保持較大的貿易順差,2013 年貿易順差高達329.83 百萬美元,雖然自2016年開始貿易差額有小幅度下降,但平均每年仍有245.55 百萬美元的貿易順差,據此表明中國農產品經濟發展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市場依存度較高。

表5 2010—2019 年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及貿易差額 (單位:百萬美元)
中國在中亞五國的農產品進出口市場中主要貿易國家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與其他3 國貿易往來較少。哈薩克斯坦以大宗類和動物類農產品為主,其他種類農產品占比相對較小,因而哈薩克斯坦所需農產品主要依賴于進口,而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創造了種類繁多且齊全的農產品,中哈之間存在較大的貿易互補性,這也使得中國農產品大量出口哈薩克斯坦,中哈農產品貿易市場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吉爾吉斯斯坦是畜牧大國,土地面積僅有19.85 萬km2,且大部分土地海拔較高,其中又多是山地,但其水資源豐富,被譽為“中亞水塔”,為其農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政府雖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但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弱,主要在棉花、蔬菜、水果及煙草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優勢,其次在牛、羊、馬等活動物產品上具有優勢,而中國具有人口紅利,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優勢,因此,中吉亦存在較強的貿易互補性;烏茲別克斯坦屬于終年干燥少雨的大陸性氣候,且其國土主要是草地、沙漠和半沙漠,因此其農業主要依靠灌溉農業發展,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導致其農產品對外需求也較高,但烏茲別克斯坦屬于中亞的內陸國家,貿易口岸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對外農產品貿易發展;塔吉克斯坦是內陸高山國家,其日照充足,擁有居世界前列的人均水利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條件,但其農業用地緊缺,可耕地僅占7%,糧食長期不能自給自足,農作物結構單一,棉花是其農業支柱性產業,因此其農產品主要依賴對外進口,但因其土地以山地為主,基礎道路條件差導致貿易交通不便,從其進出口農產品需要繞行其他國家,支付的過境費導致其進出口農產品價格顯著提高,也因此影響了其農產品進出口貿易[2];土庫曼斯坦因為獨特的氣候環境,干燥缺水導致其農業發展滯緩,農業經濟薄弱,但國家特別重視農業發展,提倡以內向型經濟發展為主,保證本國基本農產品自給自足,不調運不進口,以降低運費,穩定食品價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農產品對外貿易,使其在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中成為中亞五國中惟一平均出口大于平均進口的國家。
中國向中亞五國進出口農產品種類主要集中在Ⅱ類農產品上,其中,中國向中亞五國出口達到平均每年286.61 百萬美元,向中亞五國進口達到平均每年160.67 百萬美元,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出口結構存在單一狀態。主要原因是中亞五國受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農產品貿易以初級農產品為主,加工技術環節薄弱,出口農產品缺乏明顯的附加值,其農業以單一的種植業、畜牧業為主,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甜菜和煙草,其水果、蔬菜和油料作物等第Ⅱ類農產品生產水平較低,供給短缺,依賴于對外進口,僅在部分農產品上具有一定優勢;而中國的農業在整體經濟中擁有較大的比重,其農業生產技術及耕地利用率較高,農業綜合生產技術較中亞五國具有優勢,使其出口的農產品較中亞五國擁有更高的附加值,因此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未來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通過2010—2019 年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及貿易差額數據分析得出,中國在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往來中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的狀態。中亞五國因其自身農業發展條件的限制,農產品結構的單一化,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性,都導致中亞五國在大部分農產品上都有較大的對外需求,與中國農產品貿易存在較大的互補性。農產品大量的出口雖然加強了農業的經濟增長和外匯儲備,抵御經濟全球化貨幣風險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但長期較大的貿易順差,使中國外匯儲備成本提高,資金的流出增大,導致中國農產品經濟的發展對中亞五國依存度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經濟發展空間,難以調整的貿易出口結構阻礙了國內金融業利率市場化進程的發展。
中國與中亞五國都作為農業發展國家,為雙邊的農產品貿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農產品保質期短、易腐爛變質的固有特性,使得在農產品貿易中尤其是跨國貿易對交通運輸條件要求高,這也是影響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限制性因素[3]。中亞五國都屬于內陸國家,鐵路、公路及港口是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運輸方式,但中亞五國的基礎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其中從口岸效率和基礎建設水平來看,中亞五國中只有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整體水平較高,其他3 個國家需要加強貿易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中國擁有世界先進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同時又具備較強的生產能力,具有較強的世界影響力,因此,中國與中亞五國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驅動力,加強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交流,積極推動中亞五國沿線交通、能源、通信等互聯互通建設,更好地服務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合作。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交流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但同時都作為農業國家,農產品又有一定的同質化,通過數據分析可知中國向中亞五國出口和進口農產品種類都集中在Ⅱ類農產品上,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進出口結構集中性較強,而增強農產品的差異化可以避免中國與中亞五國同類農產品的惡性競爭,形成其獨特的市場。中亞五國由于氣候環境、地理環境、農業技術發展等因素影響,其農產品以初級農產品為主[4,5],而中國地廣物博,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農產品資源豐富,品類繁多,中國可以把市場作為生產農產品的風向標,利用農業相關的技術和科學進一步培育特色農產品,改變原始的農產品粗加工模式,向精細化農產品加工發展,增加農產品的特色附加值,從農產品的性能、質量、包裝、服務等方面區分中亞五國同類農產品,加大雙邊同類農產品的差異化,形成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農產品貿易的良性循環。
長期以來中亞五國農業生產技術普遍較低,雖然其重視農業的程度在逐年提高,但對農業發展的投入還是嚴重不足,低投入和低產出限制了農業的發展,生產技術也直接導致了初級農產品為主要出口農產品,附加值較低不具有出口優勢,以及農業科技知識的傳播不夠廣泛,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商品化較低。中國與中亞五國差異在于中國農產品生產優勢主要集中在資本密集型上,而中亞五國農產品生產優勢主要集中在土地密集型上,雙方農業發展顯著不同,因此,中國與中亞五國可以基于這種差異性達到雙邊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作用,使雙邊貿易聯系更加深入。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雙邊農業技術交流,提高中亞五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促進雙邊更深層次的農產品貿易發展;另一方面,中國與中亞五國可以從農業合作的對象、領域、方式、途徑、重點等方面進行合作,研究雙邊合作的具體規劃,確定合作目標以保障雙邊有序推進農業穩步發展[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