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漫
(武漢紡織大學 服裝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王從禮先生的《楚俑略說》將楚木俑的服裝分為冠、衣裳、履3種,并介紹了該類服裝的形制特征,但他對于木俑從職能上所體現的服裝造型特征的研究較少[1]。沈從文先生[2]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對幾件服裝形制較為清晰的木俑進行了研究,總結出楚人服飾的特點,但沒有將這些楚木俑的服飾類型進行完整的分類。曹者祉等[3]在《中國古代俑》中從不同角度對6組木俑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楚人真實的衣著服飾特征,雖然研究內容涉獵較多,但選取的木俑樣本較少且不夠全面。
目前,已出土的木俑又可分為無衣立俑和彩繪雕衣立俑,因此,人們在研究楚木俑的服裝風格時,會將無衣立俑排除。這些著衣木俑的衣領樣式各有特點,分為圓領、交領以及無領3類,這3類領飾的造型與不同服裝搭配形成了不同的服裝風格。
本研究根據東周楚墓中所出土的木俑進行了研究分類,結果如表1所示。可將這些木俑的時間范圍劃定如下:(1)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這時出土的木俑數量較少且形制單一;(2)戰國中期,楚木俑迅速發展,數量增加,造型豐富,木俑的類型及衣著樣式逐步增多;(3)戰國晚期,是楚木俑發展較為成熟的時期,裝飾華麗,但到了戰國晚期的后半段,木俑的制作相比之前逐漸簡化,對頭部只雕了大概輪廓,衣著上的彩繪紋樣也逐漸減少。

表1 楚木俑衣領
楚墓中的著衣木俑大多保存完整,結合考古資料,可將木俑的服裝類型分為袍、裙、褲3種,袍為外衣,一般為交領、無領或圓領。出土實物以及文獻資料顯示,袍應該是楚人的常服。袍又以直裾長袍和曲裾長袍為主,其次是偏衣。
衣袍的裾下緣垂直,并與領緣的夾角形成鈍角,下擺緣平齊[4]。圓領與直裾長袍搭配多見于戰國早期,如信陽長臺關標本M1:1-305,木俑為樂俑,頭部有黑色假發,圓領,袒胸,內衣露出,衣曳至地,袖管寬大,腰束帶,面著朱色,自頸部以下全繪黑色并繪有紅色細線構成的紅色花紋[5]。
交領與直裾長袍搭配在楚木俑中最為常見,如河南信陽長臺關標本M2:147、M2:154、M2:148、M2:158、M2:164、M2:167-169,木俑衣著交領、右衽、直裾長衣、寬袖窄袖口,腰束寬帶。同樣著交領直裾長袍的還有湖北荊州天星觀二號標本M2:17、M2:34、M2:64、M2:26-30,湖北老河口安崗出土的標本M1:4、M1:64,湖北荊門黃歇一號出土的漆木俑等。無領與直裾長袍搭配主要集中于戰國中期和戰國晚期,如荊門左冢出土的漆木俑M3:31、M3:37。
綜上所述,在所著直裾長袍的木俑中,以交領與直裾長袍進行搭配的服裝形制較為常見,且多集中于戰國中晚期,圓領與無領較少。這些直裾長袍多以黑、紅為主,系腰帶,腰帶較寬,束腰較緊。
衣袍裾部與領緣相交形成一個銳角,構成三角形衽,并且繞到身后,掖入腰帶下。裾的下緣不似直裾那樣規整平齊,而是后面裾邊較低,靠近腳面,前面裾較高,離腳面較遠,同時還可以看出逐漸向后斂起的三角形衽[6]。
交領與曲裾長袍搭配的楚木俑多集中于戰國中期及戰國晚期,如江陵馬山M1:2、M1:3、M1:4、M1:5,服裝形制相同,無袖,無手,著曲裾長袍。其中,M1:2內衣用墨繪出,為左衽,外衣用朱紅色鳳鳥紋繡絹制成,上衣右衽[7]。同樣著交領曲裾長袍的木俑還有長沙五里牌M406:14和M406:15彩繪木俑、長沙小吳門外的木俑、長沙仰天湖M25出土的4件彩繪女侍俑、江陵九店乙組墓絹衣木俑410:34、繡衣俑410:30以及安徽潛山彭嶺M32:2、M32:3、M32:11、M32:13等[8]。無領與曲裾長袍搭配的木俑以沅水下游M578:48為代表,木俑無領,衣著曲裾長袍,寬袖。
時間過得真快!快到中午了,我該回家了!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這個搖籃。我想,下一次,我們一起,相約藍精靈!
從上述可知,以交領與曲裾長袍進行搭配的楚木俑相比圓領、交領,依舊是最常見的,所著服飾顏色以黑、紅為主,少數帶有黃色,袖長且寬,袖口多為敞口,下擺有的齊平著地,有的造型為弧形,領緣均較寬,裾從左側腋下繞于身后,形成層次感。衣袍紋樣亦多為動物紋樣與幾何紋樣。
以衣背縫為中線,從中線向兩邊的服裝顏色不一,即“偏衣”[9]。木俑所著偏衣的顏色為黑、朱兩色。圓領與偏衣搭配的木俑主要集中于戰國晚期,以湖北江陵武昌義地M6、湖北荊州紀城楚墓M1所出土的偏衣木俑為代表,木俑著偏衣且胸前佩戴配飾。
交領與偏衣搭配的木俑依舊同以上木俑保存尚好,服裝形制基本可識,以江陵雨臺山楚墓M186、江陵棗林鋪楚墓M1所出土的木俑為代表。
綜上所述,楚木俑所著偏衣的顏色多以黑、紅兩色進行搭配,且衣長均在腳踝處,腰帶系于腋下或腰線位置靠上。圓領偏衣木俑還配有珠、環等飾品。
結合上述研究內容,得出以下結論:
(1)楚木俑的服飾以直裾長袍和曲裾長袍為主,部分著短衣。兩種袍身大部分都配以腰帶,腰帶位置較高,束腰較緊,在視覺效果上,使木俑的腰部顯得更加纖細;在整體效果上,使木俑的形象更為飄逸。
(2)楚木俑的衣領以交領居多,其次是圓領、無領。在直裾長袍中,領緣普遍較窄,而在曲裾袍中,領緣較寬,呈交領右衽,繞襟而下,可增加服裝的層次感。所以,本研究認為,楚人是通過這種服裝形制來體現高瘦、纖長的審美特點。
(3)楚木俑中的用色多以黑、朱兩色為主,少部分木俑帶有一點黃色作為點綴,一般是以黑色為底色,朱色為畫。黑色深邃莊重,配以熱烈的紅色,兩者相互對比,色彩鮮艷奪目,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由此可見,楚人用色大膽,追求豐富的視覺效果。
(4)楚木俑喜愛華麗的裝飾品。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的M2:147、M2:154、M2:148,湖北江陵武昌義地出土的M6以及湖北荊州紀城出土的M1,這3座楚墓所出土的木俑都配以華麗的珠環配飾,實現了富麗的裝飾效果。
(5)楚木俑的服裝紋樣華麗,且多以動物紋樣和幾何紋樣為主。動物紋樣以鳳鳥紋為主,繪制在大面積的衣身上;幾何紋樣多集中于領緣、袖緣、腰帶等部位,或者與鳳鳥紋樣相結合,少部分繪于衣身部位。如標本江陵馬山M1:2、江陵九店M410:30、荊州天星觀M2:26、老河口安崗M1:64以及襄樊棗陽九連墩M2:355的木俑,均在外衣彩繪鳳鳥紋樣,部分木俑繪以幾何紋樣與鳳鳥紋樣進行搭配。
綜上所述,這些木俑上所彩繪的紋樣造型靈動且富有生命力,展現出楚人浪漫的審美風格。
楚木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楚文化的豐富性以及在木俑服裝上所體現的楚人審美情趣的特殊性。通過對楚木俑衣領類型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3點:其一,楚木俑中的袍可以分為圓領直裾袍、交領直裾袍、無領直裾袍;圓領曲裾袍、交領曲裾袍、無領曲裾袍;圓領偏衣、交領偏衣這幾大類。木俑衣領以交領居多,集中出現在戰國中晚期,其次是無領、圓領。其二,楚木俑多以直裾長袍和曲裾長袍為主,大部分為寬袖,袖口略束,均配以寬腰帶,且束腰較高,突出了腰部的纖細感;直裾長袍的領緣較窄,曲裾長袍的領緣較寬,裾繞于身上,進而形成層次感,體現出楚人追求靈動、飄逸的著衣風格。其三,木俑顏色以黑、紅為主,色彩對比強烈,表明楚人設色大膽,而木俑豐富的彩繪紋樣,表達了楚人浪漫的精神思想,還有部分木俑配以華麗的珠環作為裝飾品。由此可見,楚人的藝術史也是一部裝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