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楠

摘要:晚明社會的重大變化,對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長篇小說在題材上有了新的突破,作家的筆觸逐漸從英雄人物轉向市井小民,出現了以描寫日常生活、人情世態為主的世情小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學創作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世情小說的興起發展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本文從晚明特定社會背景出發,探討世情小說興起和發展原因,主要涉及政治、經濟、思想三個方面。
關鍵詞:晚明社會;世情小說;興起發展原因
所謂世情小說,就是以描寫世俗人情為主要內容的小說作品。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之為“人情小說”,謂“其取材猶宋市人小說之‘銀字兒,大率為離合悲歡及發跡變態之事,間雜因果報應,而不甚言靈怪,又緣描摹事態,見其炎涼,故或亦謂之‘世情書也。”[1]其實,在宋元話本之前,唐人傳奇之中,就有世情小說的影子,如《霍小玉傳》《李娃傳》《鶯鶯傳》等。然這些傳奇作品雖涉及離合悲歡之事,但主要適應文人雅士的心理,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世情小說。晚明時期,社會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政治腐敗、奢靡之風盛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商人隊伍不斷壯大,傳統的階級觀念開始松動,思想方面亦發生重大變化,心學影響不斷擴大。這些新變,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的文學形式,真正意義上的世情小說應運而生。
一、政治腐敗,奢靡之風盛行
人們回顧歷史往往偏愛盛世,漢唐雄風,令人心馳神往。誠然,這是我們祖先的光輝業績,然而有盛必有衰,有衰必有變。興盛是一種發展,衰敗亦是一種發展。晚明時期,封建統治逐漸走向衰敗,社會上奢侈之風盛行,士人心態發生轉變,促進了世情小說的進一步發展。
自政局言,嘉靖末年處于朝政混亂時期,張居正雖主持朝政,但是他并沒有干預其時文學思潮的轉變。萬歷十年以后,朝廷內部斗爭加劇,當政者無暇顧及文學思潮的轉變。這時期,弘揚自我的思潮在士人影響中甚廣。萬歷后期,朝政廢弛,朝廷控制力削弱,政令不行。其時各種思想活躍起來,士人心態發生重大轉變。他們張揚自我,以自己的享樂和適性為生活理想,繼承了萬歷初出現的縱欲風氣而更不加掩飾。從社會風氣而言,明代前期提倡節儉,朱元璋曾經下令禁止奢靡之風。而進入晚明時期,社會上奢靡之風盛行,遍及各個階層,上行下效,攀比之風大熾。政權腐敗,官商勾結,社會崇尚奢靡,士人心態轉變,這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素材,直接刺激并加速了世情小說的發展。這些社會現象,在世情小說的奠基之作《金瓶梅》中均有反映。《金瓶梅》以西門慶為中心,從其家庭輻射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展現了特定的時代風貌。西門慶本是一個暴發戶,由于金錢的力量,他與眾多朝廷官員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系,亦是由于金錢的力量,使得其可以躋身朝廷官員行列。通過西門慶的種種官場經歷可以看出,當時的政治已經朝著家族化和商品化的方向發展了。蔡太師以及他的門生、干兒子們把持著朝政,官場之中到處是權、錢交易。支撐過封建文明的選官制度和禮治文明已經全面走向崩潰。上層社會如此,底層社會亦然。幫閑應伯爵在西門慶在世的時候極力奉承,完全不顧自己的人格尊嚴,從西門慶處撈取了不少實質性的好處,然而當西門慶離世后其馬上調轉方向,投到他人門下,真是可悲可笑。圍繞在西門慶身邊的眾多媒婆,她們也完全是受利益的驅動,甚至為了逐利,喪失了人性。她們本身是婦女,卻專門干著欺騙婦女、坑害婦女的勾當。西門慶的眾多妻妾以及與他相關的女性,他們之間也完全是一種利益關系,毫無真正的愛情可言。西門慶是一個商人,其娶妻一為財,二為色。妻妾討好、奉承他也是出于對金錢、欲望的追求。整個社會處處充斥著這種不良風氣。
以上這些例子,正反映了在晚明腐敗的統治之下,人們肯定這種追求物質財富和盡情享樂的行為。明代中后期不少文人毫不諱言自己放浪不羈、縱情聲色的生活,并把其當作炫耀的資本。袁宏道有“五快活”的人生哲學;晚明的張岱更自謂“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2]294民間亦是如此,“人情以放蕩為快,世風以侈靡相高”。[3]139因此,追根溯源,以《金瓶梅》為代表的世情小說得以出現和發展,是緣于晚明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
二、經濟發展,等級觀念松動
明朝中葉以后,封建社會步入末期。一方面,維系統治的封建專制制度已經搖搖欲墜;另一方面,傳統的自然經濟發生了新的轉變,重農抑商的情形有所緩和。在這樣的背景下,工商業不斷發展,帶來了城鎮的繁榮。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區,貨物流轉速度快,商品經濟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了進一步擴展。以商人、工人為主體的市民階層逐步興起,成長為新的社會政治力量。
對于這種新的社會經濟現象,學界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研究者認為,這種現象形成了一種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如《金瓶梅》中的西門慶這一人物形象,就是晚明時期資本主義逐漸萌芽條件下具有前資產階級性質的人物。他娶妻的原則之一便是“財”,娶孟玉樓和李瓶兒都給其帶來了可觀的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金錢、資本的力量。然而在《〈金瓶梅〉與晚明文化》一書中,作者指出西門慶身上帶有晚明經濟文化的封建性,與其說他重商,不如說他重官。他特別看重封建官僚體制所帶來的特權,因此他不惜花費重金,得以與官府的人產生聯系。在蔡太師生辰之時,他送去的禮物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蔡太師都眼前一亮,于是隨即給他封了一個副提刑。此后他在經濟方面獲得了更多的特權,這些特權顯然都是封建官僚體制帶給他的。因此作者認為西門慶這一人物形象,他的一切經濟活動并非為了擺脫封建專制制度,而是心甘情愿的束縛在這個體制之內。所以在西門慶身上并未萌生出新的經濟因素。
晚明時期,工商業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壯大,這顯然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究竟是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還是封建經濟內部的分裂,仍需學界進一步探討。然而不管歸屬于哪一種,晚明經濟的顯著變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這種經濟的變化,使得傳統的等級觀念日益松動。從上層統治者到下層民眾,紛紛追求金錢和利益。可以說,逐利是晚明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一些士人的心態也發生了轉變。雖然一部分士人仍堅守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但是更多的文人受經濟轉變的影響,開始與商人發生關系。如《金瓶梅》中的蔡狀元、宋御史還有一些秀才,他們與西門慶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經濟的發展使得士商關系走向密切,一改之前的抑商風氣。文人對市井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文學創作從英雄傳奇轉向日常生活,進而促進了俗文學的發展。這種俗文學符合普通大眾的審美,也適應了新興讀者的閱讀需要,所以世情小說迎來了蓬勃發展。
由此可見,世情小說在晚明得以發展,不是偶然現象。其適應了特定的經濟現狀,擁有一定的讀者基礎。《金瓶梅》開世情小說先河,此后世情小說迅速發展,加之出版業的進步及印刷技術的應用,使世情小說的創作和傳播逐漸走向繁榮。
三、思想變化,心學影響擴大
自宋元起,程朱理學逐漸成為統治者用于鞏固統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至明代尤甚。明初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統治者大力倡導程朱理學。明代前期的文學創作亦多歌功頌德和應制之作,缺乏藝術表現力。如詩壇的“臺閣體”,文壇的“八股文”。然而,從明代中葉開始,王陽明的心學取而代之,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陽明心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作家的寫作、小說題材的選擇和作品思想內容的構建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造就了世情小說的繁榮。
首先,就作家創作而言,明朝時期眾多文人希望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自身命運。然而,吏治腐敗,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這種愿望越來越難以實現。正如前文所述,封建官僚體制已經朝著家族化和商品化的方向發展,像西門慶這樣富有的商人可以通過金錢的力量就能躋身官員行列,而一些真正擁有真才實學的士人往往生活窘迫,走投無路。社會現實與他們一直以來接受的儒家傳統教育觀念之間形成了巨大落差。一時間這些士人陷入了彷徨和迷惘,找不到出路。正在此時,陽明后學的一系列言論使他們看到了一絲曙光。回歸自我、表現人性本真的思想潮流在士人中影響甚大。這種新的思想潮流為他們創造了抒發內心苦悶和不滿、抨擊社會不公現實的機會,為他們指明了新的出路。他們以筆為劍,用文字抒發心中情感,從而為世情小說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契機。
其次,就小說題材選擇而言,寫于明朝前期的小說有《水滸傳》《三國志演義》等。這時期小說題材主要側重歷史人物和社會英雄的描繪,主要展現英雄事跡及其光輝的一面。進入明代中晚期,隨著陽明心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小說題材也隨之豐富起來,進而產生了以描摹世情、世態、世相為主要內容的世情小說。這時期的小說以描寫普通市民為主,全面展示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及人際交往。如《水滸傳》中出場僅幾次的王婆,在世情小說《金瓶梅》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水滸傳》中的武松殺死了嫂嫂潘金蓮和惡人西門慶,成功為兄報仇,在世情小說《金瓶梅》中對這一情節進行了改造,從而使得武松這一英雄人物更富于市井氣息。
最后,就作品思想內容而言,陽明心學強調以人文本,突出人的個性和價值,敢于宣泄心中的不滿之情,對世情小說的作品內容產生了重要影響。世情小說《金瓶梅》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雖然作者對這些形象大多帶有嘲諷之意,但是這些形象與傳統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有著明顯的不同。從這些形象身上可以看到女性自我解放、自我獨立意識的朦朧蘇醒。如潘金蓮這一形象,她是晚明特定時期的典型人物,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嫁給武大郎之后,她通過琴聲來發泄自己的感情,這種感情是真實的,說明潘金蓮意識到了自己個體的價值。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婦女的人格從來不被重視,所以說潘金蓮有進步的一面。
由上可見,陽明心學為世情小說的發展繁榮提供了思想上的條件。作家進行文學創作,要反映、表現、進而評價社會生活,而這種評價離不開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明朝時期隨著陽明心學的興起,作家們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逐漸產生新變,進而引起文學思潮的變革,并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出來。
四、結語
以上詳細闡釋了晚明社會世情小說出現并發展的原因。其從出現到逐漸走向繁榮,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的腐敗催生了新的社會風氣;經濟的不斷發展,緩和了原有的階級矛盾;心學的日益傳播,轉變了士人固有的心態,促進了新的創作實踐。世情小說在晚明得以發展,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它適應了特定時代的發展要求,契合了廣大讀者的審美需要,這也是其從出現起便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 151.
〔2〕張岱.瑯嬛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94.
〔3〕張瀚.松窗夢語(卷7)[M].北京:中華書局,198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