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容


摘要:目前關于陶淵明及其作品學術研究成果十分顯著,但關于陶淵明詩序的學術研究篇目為數不多,主要有李小成《陶淵明序文初探》、商自全《論陶淵明詩序》、張紅運《唐代詩序研究》和吳振華《古典文學論集》。因此,對于陶詩序的研究仍有可探索的空間。本文擬從詩序的發展、陶詩序數量與作品的解讀、陶詩序創作情況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從而探討陶詩序對于后世詩序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詩序;陶詩序;陶淵明集
一、詩序的發展與分類
《毛詩序》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將“詩”與“序”聯系起來的作品,一般認為是詩序的產生源頭。“詩歌的單篇可考的是東漢張衡的《四愁詩》的并序和《怨詩》的并序。”[1]詩序,在通常意義下指的是由作者本人撰寫,甚至是由作者以及詩歌作品有關的人撰寫的。
從作者的角度而言,詩序有他序、自序。他序,指書、文或詩的作者與“序”的作者不統一,由其他人所作。比如《毛詩序》是目前留存最早并有資料可考的“他序”。之后,逯欽立先生也對東漢張衡的《四愁詩序》中所下的按語是“此序乃后人偽托,而非衡所作。”[2]他認為張衡的《四愁詩序》也是他序。自序,是指書、文或詩的作者和與之相對應的“序”的作者是統一的,一般而言,嚴格來說詩序都是自序性質的。比如三國時期曹植《贈白馬王彪》中的詩序,最早是由詩人本人完成的,也是典型的具有自序性質的詩序。張紅運先生認為,曹植的《贈白馬王彪》的詩序應該是現存文獻中最早的由詩人自擬的詩序,因為在這篇序中采用了第一人稱敘述。晉南北朝時期,所有的詩序都是“自序”。[3]9陶淵明的詩序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可作為典范。
詩序從形式上主要受《毛詩序》的“詩大序”“詩小序”的直接影響,因此,有大、小之分,即詩歌類的“大序”與“小序”。詩歌類的“大序”分兩種。一是為一部詩集所作的“序”。比如晉代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作為《蘭亭詩集》的前序,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作為《蘭亭詩集》的后序,它們具有“詩大序”的特征;二是為一組詩所作的序,也就是組詩的總序。[3]11現存最早的組詩總序是魏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詩七章》和《離友詩三首》的序,之后有陶詩《停云詩四章》《時運詩四章》《榮木詩四章》《答龐參軍詩六章》《形影神詩三首》《飲酒詩二十首》等。此時晉代組詩總序的創作已經進入自覺的時期,因為其數量和質量已經達到前人的高峰。詩歌類的“小序”是相對于“大序”而言的,指的是位于具體的某篇詩歌的詩題下面、詩文本之前的序,具有說明詩歌撰寫的緣由、主旨等性質的文字。“小序”最突出的特征是“詩”“序”一一對應,一詩對應一序。“小序”是詩序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從篇幅上看,一般而言,“大序”較長,“小序”較短。
詩序根據有無標志性文字分為明序、暗序。所謂明序指具有標志性文字的詩序,即在詩文的題目中有“序”“小序”“并序”“有序”“并疏”“并書”“并記(紀)”“并啟”“并引”等字樣的詩序,通稱為“明序”。詩題中有明確的提示字詞有助于辨別是否是明序,一目了然,比如陶淵明的《停云并序》等。所謂暗序指沒有任何文字性標志的詩序,比如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詩》。
總之,作為判斷“詩序”的標準有三條:一是位置在詩題、詩作之間;二是具有解釋說明創作緣由、創作方向、分析詩歌主旨等作用;三是以敘事為主,兼備議論和抒情的散體化特征,滿足其中之一都是詩序。
二、陶淵明的詩序
陶淵明是晉宋之交將詩與序完美融合的大詩人。他是唐前詩序創作數量最多的詩人。按照逯欽立先生《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錄的詩歌情況來看,晉詩有20卷,共存序30篇,其中東晉末期陶詩的詩序就有13篇,數量最多。[4]以逯欽立先生校注的《陶淵明集》為參考依據,對陶淵明詩序的統計如表1所示。
根據逯欽立先生校對的《陶淵明集》而言,陶淵明四言詩共9首,其中5首有詩序,可以說陶淵明的四言詩有超過一半有詩序;陶淵明五言詩共113首,共有8處詩序。特別是其中有一組詩《飲酒二十首》只有一處詩序。也就是說113首五言詩,雖然表格共有8首詩序,但是嚴格來說《飲酒二十首》那里的詩序是屬于飲酒二十首的總序,也就是這一處的詩序是屬于《飲酒二十首》共有的。嚴格意義上來說,也就是五言詩的詩序是27處,陶淵明五言詩的詩序占比是27∶113。陶淵明五言詩創作遠遠多于四言詩,但是四言詩的詩序占比高于五言詩的詩序。陶淵明的四言詩創作多少受到《詩經》四言句式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毛詩序》的影響。
陶淵明的四言詩詩序和五言詩詩序從內容上大致上可分為四種。一是酬贈應答。如《贈長沙公并序》《答龐參軍并序》《與殷晉安別并序》《贈羊長史并序》。這種類型的序很短小,一般只是簡單地交代酬贈對象的情況和作詩的意圖,既簡明扼要,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二是閑居詠懷。如《停云并序》《時運并序》《九日閑居并序》《有會而作并序》《形影神并序》等,這種類型的序大多與飲酒有關,蘊涵著對于生命的愛護和追求自然的哲理韻味,語句比較凝練,具有思辨的色彩,在詩序當中具有創造性;三是山水流覽。如《游斜川并序》,用散句敘事抒懷,用偶句描寫山川景物。詩句大多簡潔凝練且富有表現力,將詩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融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四是綜合一類。值得注意的是《桃花源詩并序》中,陶淵明構建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世界,富有濃烈的詩意,價值比較大。表1沒有將《桃花源詩并序》列舉出來,是因為在逯欽立先生的《陶淵明集》當中把此詩歸為“記傳贊述”一類,且將《桃花源詩并序》叫作《桃花源記并詩》。陶淵明的詩序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一是詩序的語言樸素而且簡練。在陶淵明13處詩序中,詩序的語言都是樸素自然,是沒有人工雕琢和不加修飾的,明白簡潔;二是詩序情感直接并且真摯。文字雖然凝練,但字字都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三是詩與詩序緊密結合,陶詩的詩序不是簡單地附在詩的前面,而是和詩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從整體上看,陶淵明運用詩序抒寫自己在田園生活中寧靜淡泊的心態以及各種復雜的感受,這也是陶詩序中最突出的特點。通過陶淵明的詩序有利于把握其內心世界。陶淵明詩序以一種平淡的筆法,在他所處的時代將詩序的創作推向了一個高峰。
三、陶詩序的意義與價值
在魏晉詩序中,陶淵明的詩序是絕對應該受到重視的。陶淵明的詩與序往往相互補充、相互映襯。他不僅擴大了詩序的表現范圍,還豐富了詩序的表現方式,把散體、駢體的寫作技巧引入序中,使得詩與序渾然一體,為后來的詩序寫作提供了一定的范式。陶淵明詩序是魏晉詩序中將生命意識表達得最為深刻的。陶淵明詩序中體現出對生命的思考是魏晉文人安身立命的學習典范,也是后來中國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生命價值的一種歸宿。陶淵明作為真正的隱逸之士,時時刻刻對生命都有著清醒的認識,正是因為他對于生命的清醒,其詩序中處處流露出主動擺脫現實的焦慮、獲取精神生命永恒的情結。《形影神》中的詩序體現出陶淵明的生命意識: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5]35
陶淵明在這一詩序中說明寫作此詩是為了面對現實世界人們珍惜生命的現狀,最后達到解脫“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的迷茫。陶淵明對待生命最為可貴的是用自然的心態來看待生死,這是他久經思考,體悟出具有深刻哲理的生命意識。
陶詩序作用如下。其一,陶淵明詩序中作者敘述的具體創作背景等情況,是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可以用來作為考察陶淵明及其相關人物生平經歷,透過陶淵明個人看到魏晉時期文人的詩序創作的影子,具有文學史的意義和價值;其二,陶淵明詩序往往揭示作詩的主旨大意,有時暗示寫作的意圖,因此可用于明晰陶淵明詩歌主旨;其三,陶淵明詩序是一個范式,是詩歌和其他文體結合的產生的依據;其四,通過陶詩序可以更好地把握詩人的創作心態和精神狀態,也可以更好地研究詩人、理解詩的意義,以至于感受詩人所處的時代氛圍和社會風尚,可以更好地知人論世;其五,陶淵明詩序中存在評詩論藝,詩人往往喜歡追溯文學的本源,因此詩序具有文學批評史的意義。以上五點不僅陶淵明詩序具有,其他詩序也有,但陶淵明詩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的詩歌作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其詩序也同樣對后世的詩序創作有借鑒和啟發意義。
四、結語
依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陶淵明詩序的情況來看,陶詩序主要是自序,其數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創作詩序最多的;形式上絕大多數是“小序”,“大序”也有,但數量不多,主要位于陶淵明組詩中的詩題和詩歌之間;陶詩序主要為“明序”,因為有明顯的并序標志詞,僅《飲酒二十首》組詩為“暗序”。陶詩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處于較為成熟的水平,為后來詩人創作詩序提供了創作標準,且對后世詩序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陶詩序在數量、質量上都是那個時代鮮少有人能與之匹敵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逯欽立.先秦漢魏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 1983.
〔3〕張紅運.唐代詩序研究[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
〔4〕吳振華.古典文學論集[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5〕陶淵明,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