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更為隱蔽、傳播力更強的病毒,除了繼續做好全民疫苗接種收官階段的引導工作,還需要基層治理進一步精準,將智能化的技術與智慧化的政策結合起來。中辦國辦前不久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強調,要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由此可見,分類分級有的放矢,從容靈活寬嚴相濟,才是“硬道理”。動輒“全域黃碼”“禁止出行”,不是妥當的治理辦法,徒然損傷了公權力的信譽。要真正做到精準防疫情、統籌謀發展,領導擔當的“力”、防控措施的“細”、基層因應的“智”,是缺一不可的三個條件。
首先要認識到,疫情仍有反復可能,風險一時難于杜絕,這檢驗的是地方領導的擔當之“力”。動不動就“一刀切”、層層加碼,看似著眼于嚴防死守,實則是地方領導怯于擔責,上位干部層層甩鍋避責的懶政與怠政。擔當如何見于實處?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可能比勇氣和決心更重要。治理不可能不與風險打交道,基層出了問題,要精準分析問題的根源,也要充分考慮一線是否做到了有效處置、積極應對。簡單的“一票否決”,拿問責基層出氣,并不可取。
領導敢擔當,還要防控夠精準,這是精準施策的前提。通過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一系列追蹤手段,我們的排查效率已經大為提高,流調水平也在不斷進步,這些都使得以最快速度阻斷疫情傳播成為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精準的內涵,不止于一個“快”字,“細”同樣重要。先進技術帶來的保障力度要讓群眾可知可感,關鍵就在“細”的落實。著眼細處做好受疫情影響群眾的心理安撫,政策細節充分體現面向群眾所思所盼的換位思考,是基層精準防控最需要耐心與恒心的工作。不要怕向群眾公示,不要怕群眾來監督,保持與群眾良好溝通方式,“細”的水平才能動態提升。
精準防控、精細治理,最終都要靠基層執行。面對其來難料、其勢難測的風險,基層治理如何做到一個“智”字?手段要多樣、反應要靈敏、切換要及時,這就對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工作流程的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治理能力現代化,末梢正是最見真章的地方。經此一“疫”,如何確立基層治理團隊能力更新的有效機制,各地不應忽視怠慢。
新年伊始“兩節”之間的時段,正是疫情防控吃緊關頭。各級施政者應當及時檢視一下治理方式與治理政策的“裝備庫”,勇于改進、敏于更新。一方面接通科學的天線,一方面留意民情的地線,切不能把民眾正常生活劃成火線。
(摘自《半月談》2022年第1期 郁建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