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裕芬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惠州 516025)
高職院校思政課堂融入“四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以往的思政課堂教學中,通常是采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模式,并未融入“四史”教育。[1]在新時期的課程改革下,倡導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育思想。[2]然而高職院校思政課堂“四史”教育處于摸索階段,缺乏成熟的教育經驗,高職院校的教育方法以及內容于思政課堂存在不匹配性?;诖?,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四史”教育,探究“四史”教育于思政課堂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價值。
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四史”教育,符合國家的教育需求,可以培養高職學生的思想、信仰、道德、實踐能力以及歷史觀,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具體意義如下:
高職院校思政課堂融入“四史”教育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力量。民族的發展需要思想的引導。高職院校學生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更加需要牢固思想,掌握正確的思想內涵。[3]“四史”教育,涵蓋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以及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體現出人類的智慧,同時貫徹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在高職教育中,融入“四史”教學,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掌握歷史的發展規律,增強自身的思想內涵。在學習和工作中,將更加具有創造性和預見性。[4]另外,在“四史”學習的基礎上,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掌握是非的洞察力,對信息進行辨別。因此,在“四史”教育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將更為科學和現代化,有利于帶動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信仰的力量是人們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青年一代需要具有理想和擔當,以此來促進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高職院校學生的信仰目標和去向,不僅關系著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著國家的進步和富強。[5]通過“四史”教育,將其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堂,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信仰?!八氖贰苯逃宫F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彰顯愛國情懷和節操。高職院校學生通過思政課學習“四史”,有利于學生掌握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力量,深刻認知紅色政權帶來美好生活的不易,鞏固學生的信仰根基。這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引導,從而在促進高職學生正向成長的基礎上,帶動國家的進步。
思想道德的建設是國家立足之根本,強化思想道德建設,符合國家的發展步伐。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堅持將德育教育融入教學的核心理念。[6]高職院校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樣要貫徹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要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認知,通過修身治國的思想道德,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四史”教育作為我國共產主義發展的見證,秉承著馬克思主義以及中華民族的美德,展現出思想教育的核心精髓。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四史”,有利于領悟英雄和楷模的思想內涵,在共產黨人的模范帶領下,不斷汲取道德的力量和修養。學生在具有道德品質的情況下,將會更加自律,對生活和發展具有更高的追求。這對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帶動作用。
當代高職院校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組成,不僅需要具備較高的道德和思想境界,而且需要具有較高的實踐能力。而實踐能力則需要思想的引領。高職學生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歷者和實踐者,未來的發展需要由其作為中堅力量。[7]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四史”教學,展現出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不懈努力,體現出中華民族復興之不易。高職學生在掌握“四史”課程后,將會深刻認知共產黨人帶來的艱辛,將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把握國際形勢,頑強奮斗,帶著共產黨人的希望和力量,開拓進取,描繪新時期的篇章。
新時期的國際環境較為復雜,西方列強應用虛無主義來消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不斷侵蝕青年人的思想,使其形成錯誤的認知歷史觀,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以及青年人群的思想。[8]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更加需要掌握科學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們要端正歷史,開創未來。高職院校學生多為00 后,受到信息碎片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歷史觀的形成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通過思政課學習“四史”,將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對信息化帶來的負面沖擊進行有效的識別,在掌握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將會科學地批判虛無主義,正確看待改革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力量。
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四史”教育具有實踐價值。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并未擺脫原有的思政教育模式,融合“四史”教育尚且處于摸索階段,教育體系并不成熟,存在現實困境,主要問題如下。
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需要將教育內容與思政課的教材結合起來,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提升教材的匹配度。然而現階段,高職院校在“四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建設中,雖然依托教育部的需求,開設了“四史”教育課程,但是在教材的設計方面,依然缺乏連貫性和適應性。[9]主要問題如下:首先,對“四史”教材的深度挖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教材的選擇中,雖然思政課教材融入了黨史、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學生思想教育等內容,但是在題材的選擇、故事的新穎性以及與生活的銜接均存在不足,無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黨史帶來的沖擊和感悟,并且學生無法將“四史”教育內容與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的切入點存在不足。在“四史”教學中,通常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等內容作為切入點,并不能有效地達到切入效果。高職院校在切入點選擇不足的同時,對于新時期的課外讀物選擇同樣存在缺失,如教育部推薦的《道路何以自信》等書籍,教師均引導學生課外觀看,但是并未給學生提供借閱的渠道,致使整體教材和課外讀物的設計缺乏適應性。
“四史”教育環境下,高職教師在專業素質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與新時期的思政教學要求并不匹配,根據我國《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9〕47 號》的要求,高校要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在編制內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盡快配備到位。但是實際教學中,雖然思政教師的數量配齊,但是在質量方面依然有待進一步提升。其主要問題如下:首先,高職院校對思政教師素質的培訓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教育部頒布了研討課、線上課程以及交流大會等培訓形式。然而在部分高校的思政“四史”教育培訓中,依然停留在理論階段,每周集中教師展開培訓,針對“四史”的理論教育,制定了理論教育課程,缺乏實踐交流,無法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最后,無法發揮高職院校教師的榜樣作用。教師由于專業素質匱乏,對“四史”教育內容缺乏理解,因而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無法將“四史”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進而無法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
高職院校對“四史”教育的載體較為單一,目前在思政課的教學中,教師主要是以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為主,針對案例教學,主要是采用多媒體以及視頻等形式讓學生觀看,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與新時期的教育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在教育中,教師并未將最新的微課以及視頻互動等教育形式與“四史”教育結合起來,不能充分發揮新時期媒體的力量,致使教育載體單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高職院?!八氖贰苯逃J街?,需要應用多種教育模式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僅僅可能在特定的節日參與紀念館等活動,并不能滿足新時期的思政教育以及“四史”教育需求。對于符合學生興趣以及積極性的活動,極少納入課程體系,致使整體“四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首先,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較少采用競爭比賽等活動形式,大學生屬于青少年群體,具有競爭和展現自我的思想,而高職教師針對“四史”教育,依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較少舉辦詩歌比賽、誦讀大賽等活動形式,致使教育模式單一,效果并不明顯。最后,高職院校教師極少針對學生的興趣點選擇教育模式。部分學生喜歡應用微電影的方式來記錄生活,而高職院校教師雖然發現學生的興趣點,但是并不能將其轉化成為“四史”教育工具,致使“四史”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時,與“四史”教育的融合創新度存在不足,并不能充分發揮“四史”教育的效果。基于此,結合習近平總書記以及教育部的思想,將“四史”教育和高職院校思政課相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職學生思想內涵,培養其核心能力,具體策略如下。
“四史”教育作為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需要在教材內容的設計方面,符合“四史”和新時期的發展環境。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于“四史”教材融合不足的問題,可以從如下角度出發,完善教材設計。
首先,深度挖掘“四史”的素材,使其與新時期的發展相符合。在“四史”的教育中,強調以黨史為重心,挖掘共產黨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故事,尋找黨史發展和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的故事、偉大民族領導人的故事以及偉大建黨精神的故事。如深度挖掘毛澤東和鄧小平同志的領袖故事、趙一曼的英雄故事、黃大年和王進喜的黨員故事、長征精神和抗美援朝的故事。同時,在深度挖掘黨史內容的基礎上,要注意和現代故事的結合,尋找新時期的載人航天、全民抗擊疫情以及脫貧攻堅的故事。在深度挖掘黨史時,要注意確保事件的真實性,深度還原和解讀歷史,避免選擇博人眼球的人物秘史等故事。深度挖掘黨史后,要提煉出背后帶來的哲理以及精神內涵,正確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思想內涵。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跡中,引導高職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觀察細節的能力,洞察身邊的事物,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要不惜個人利益。
其次,要深入尋找“四史”和高職思政課教材的切入點。在“四史”教育中,目前并沒有完善的“四史”課程體系,但是以往的思政課融入了部分“四史”內容,如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思想道德修養等內容。在新時期“四史”與思政課融合時,要做好切入點,將知識點聯系起來。如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和《形勢與政策》等課程聯系起來,將馬克思、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人的核心思想作為理論溯源,思想道德教育作為核心方向,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出現碎片化的學習,而且可以全面貫徹落實思想教育。同時,在課程教育中,融入黨史長征精神以及新時期的抗疫精神,做到古今結合,有理有據,最終可以達到創新“四史”教學,提升高職學生精神內涵的目標。另外,結合教育部下發的文件,可以在圖書館引進《道路何以自信》《制度何以自信》《文化何以自信》等讀物,結合思政課開展,作為“四史”的輔助讀物,深度開展“四史”教育。
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四史”教學,對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全面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具體策略如下:
首先,加強對高職思政教師的選聘。為了進一步加快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結合《普通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規劃(2019—2023 年)》等文件,要選擇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高職院校黨政先進干部同樣可以擔任思政教師。在教師隊伍的選拔中,要注意考核,確保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道德標準,并且要具有豐富的“四史”教學經驗,以此來豐富教師隊伍。
其次,加強對高職思政教師的培訓。在完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隊伍的基礎上,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結合教育部文件,積極開展集體備課、培訓和研討交流等培訓形式,在周末大講堂以及互聯網等途徑的基礎上,建立網絡直播課程,指導教師隊伍開展交流會。將“四史”教育作為核心內容,互相交流“四史”教育題材以及經驗,尋找鮮活的教材以及紅色資源,切實提升教材的吸引力和教學的有效性。
最后,樹立高職思政教師的榜樣作用。高職院校在“四史”教學中,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理論和實踐能力,而且要具有榜樣的作用,從生活中引領高職學生樹立科學的思想觀念。高職院校引進先進黨支部成員作為思政教師,在學習和生活中關注同事、關愛同學、積極進取、努力學習,通過自身榜樣的作用,潛移默化引導高職學生樹立科學的思想觀念,從而達到以身帶教的目標。
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四史”教育時,仍然存在形式較為單一的特征,主要是采用課堂講述以及多媒體教案的教育形式,由于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特征,并不能提升高職學生的積極性。基于此,要結合互聯網微課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要策略如下:
首先,積極應用微課形式。高職院校教師在“四史”教學中,充分運用微課的形式,完善教學形式,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將長征、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全民抗疫以及全面脫貧等內容整理成為主題單元,以時間軸和黨史為核心,串聯起來不同的視頻故事,在不斷豐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素材。另外,在微課設計的基礎上,融入練習測試、學生反饋以及教師點評等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反饋情況,不斷調整微課的內容。在主題+碎片化銜接的基礎上,實現對高職學生“四史”的教育。
其次,建立網絡視頻課程互動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在疫情的環境下,部分地區處于封閉線上課程的狀態。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應用線上視頻互動的形式,與高職學生開展“四史”教育。在視頻形式中,教師與學生討論“四史”的內容。在講述完成黨史故事后,可以針對當下的黨員故事,與同學在線上討論。如鐘南山故事、袁隆平故事以及黃文秀故事,通過多種當代事件的討論,高職學生將具有更多的了解,各抒己見。在不斷的討論和總結中,掌握黨史的文化精髓,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新時期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融入“四史”教學模式,不能僅采用單一的活動教學形式,而是要采用多元化的活動形式來提升教學效果。在改變單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從如下角度出發,豐富教學形式和“四史”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思想意識的目標。
首先,采用參觀革命遺址和紀念地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高?!八氖贰苯逃齼热荽嬖谝欢ǖ目菰锾卣鳎诮虒W環節,并不能充分地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完善“四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帶領學生深刻體會到“四史”的精神中。在清明節以及五四紀念日等特殊的節日,思政教師可以帶領高職學生參觀中洞革命遺址、葉挺將軍紀念園以及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等紅色基地,讓高職學生切身體會到紅色革命的艱辛和不易,從而樹立強大中國的思想理念,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最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采用紅色詩歌朗誦比賽等文化活動形式。在中國共產黨革命時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教師可以舉辦紅色詩歌朗誦比賽,讓高職學生參與到詩歌朗誦中,從詩歌中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辛。如毛澤東同志留下的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氣概,體現出威武不屈的精神,通過詩歌的熏陶,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愛國情懷,同時具備擔當和責任。
最后,可以通過微電影的形式來感受共產黨人的偉大和神圣。中國共產黨作為偉大的革命黨,產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如針對長征事件、改革開放事件以及與尼克松的談判事件等,均可以讓學生自主用手機自拍成為微電影,讓學生自主選取角色扮演,在融入角色扮演的環境下,體會共產黨人的艱辛和偉大。另外,針對身邊出現的防疫故事、脫貧攻堅故事以及積極進取的共產黨人故事,同樣可以讓學生自選主題,拍攝成為故事片,如鐘南山的抗疫救援、徐本禹的支教故事以及黃文秀的脫貧攻堅故事。在故事的拍攝中,讓高職學生感受到共產黨人為國家做出的貢獻、為人民做出的貢獻??梢宰寣W生堅定初心,不忘歷史,最終養成忠貞愛國的革命情懷。
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四史”教育理念,符合教育部“四史”教育的發展方向,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基于此,論文主要探究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四史”教育的策略。首先分析了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四史”的重要性,體現在提升學生思想、信仰、道德、實踐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其次,探索高職院校思政課融入“四史”教育的困境。包括“四史”教育和教材的匹配度不足、教師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四史”教育載體較為單一,以及“四史”教育活動較少等現實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發展。最后,提出高職院校融入“四史”教育的創新策略,包括完善教材設計、提升教師素養、運用網絡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及采用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創新“四史”教學等策略。希望可以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四史”教育創新提供借鑒。然而在本文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各地區在教學中,存在教育環境、學生素養以及社會環境的差異。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深度結合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慮,以此來全面貫徹落實“四史”教育,不斷提升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