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鵬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 江蘇南京 210000)
當前臨床醫學飛速發展,對醫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康復治療實習教學具有較強專業性,帶教范圍較廣,且參與實習的學生時間有限,如何高效安排時間,促進整體實習效果提升,成為康復治療學教育者值得深思的問題。[1]現階段,臨床路徑在康復治療工作中得到普及,可有效增強康復醫療質量,贏得患者的滿意。對此,可將臨床路徑應用到康復治療學教育中,明確教學目標、方法與課時規劃,合理安排康復治療師進行實習,不但可保證學生專業知識的獲取與治療技能的鍛煉,更加全心全意地服務患者,還有助于管理者掌握帶教質量,及時發現并彌補不足,取得理想的帶教效果。本研究重點對臨床教學路徑在康復治療帶教中的應用情況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選取2020 年在本院參與康復治療實習的66 名本科生,將其分成兩組,每組33 人。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7∶16,年齡在18—22 歲之間,平均20.36±2.24 歲;研究組男女比例為15∶18,年齡在19—22 歲之間,平均21.37±2.35 歲。納入標準為:全日制康復治療學本科在校生,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為:專升本、中途退學或因其他原因放棄參與本研究者。兩組本科生均來源于相同大學,由層級相同的教師帶教,在學歷層次、教育經歷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法。在實習生進入科室的當天,由康復治療師長和教學組長進行科室介紹,帶領大家一同參觀科室環境,了解規章制度與工作流程,制訂教學計劃,并告知相關注意事項等,使學生能夠盡快熟悉環境,提早適應新角色;在康復治療師長的帶領下找到對應的帶教老師,按照教學計劃進行帶教;在實習第一周,由教學組長對學生進行示范講解,學生自行采集院內的一例典型病例,上交一份查房個案,由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帶教老師進行點評;實習結束前開展一次總結會議,匯總學生的實習情況與帶教成果,為后續臨床教學提供指導和參考。
研究組:臨床路徑教學法。在正式帶教之前,面向帶教教師進行崗前培訓,使其掌握路徑教學的基本理念,明確實施目標、原則與方法,只有通過考核的人員才具備帶教資格。在正式帶教中,首先,制定教學路徑。在臨床教學理論指導下,結合康復科的實際醫療要求,由康復治療師長、帶教老師、科主任一同制訂實習路徑方案;然后,將整個實習期分成5 個階段,明確各階段的帶教任務。第一階段(1—2 天),由帶教組長帶領大家熟悉科室環境、了解相關規定,并對學生基本情況進行評估調查,為每名學生發放教學路徑表,使其能夠清楚了解實習進度與內容;第二階段(3—7 天),針對學生專業能力進行初步評價,使其對工作流程和崗位責任有基本的認知,并介紹醫療相關的操作、藥物知識,傳授臨床經驗、醫療設備用法等;第三階段(8—14 天),以常見病康復治療為例進行個案講解,開展康復治療知識主題講座,帶領學生一同查房,對其該階段的工作能力進行評估;第四階段(14—21 天),現場開展演示教學,由教師模擬不同病情的患者,學生扮演康復治療師,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康復訓練與治療,促進理論知識內化與應用;增設實驗教學,包括患者體位擺放、體位變換、日??祻湾憻挼?,在帶教老師的引導下,完成2—3 例常見病的康復治療病例書寫,治療操作訓練各10 例,將模擬試驗與見習相結合,并進行工作能力評估;第五階段(22—28 天),開展理論和實操考試,鑒定出科成績,對實習生進行綜合測評。
針對兩組實習生的出科成績、教學效果、教學滿意度進行評價,具體如下。
1.出科成績。針對兩組學生的口語、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三部分進行測評,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說明成績越理想。
2.教學效果。在課程前后向兩組學生發放電子調查問卷,調查學生的學習成果,涵蓋學習興趣、技能掌握、素質培養等多個維度,針對兩種帶教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包括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創新能力、豐富知識積累、提高團隊精神四個方面。
3.教學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學生參與帶教的滿意度進行測評。根據學校自行編制的《教學效果評價》進行問卷設計,包括教學氛圍、課時安排、教學效果三部分,利用Likert5 級計分法,分數越高說明滿意度越高,總分為100分,分數超過80 分為“非常滿意”,60—80 分之間為“滿意”,低于60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滿意”)%。
將采集的數據輸入SPSS20.0 軟件中,計量資料用均數和標準值表示,利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表示,利用卡方檢驗。當P<0.05 時,意味著兩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口試、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的得分均較高,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出科成績對比
兩組相比,研究組教學模式更有助于興趣激發、知識積累、團隊精神與創新能力提升,差異顯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教學效果對比
研究組的總滿意度為96.97%,高于對照組的75.76%,差異顯著,P<0.05,如表3 所示。

表3 兩組帶教滿意度
康復科室具有病癥種類多、涉及內容廣、專業性強等特點,在以往帶教模式中,普遍以基礎大綱為依據,選擇某些病例進行講解,采用“傳—幫—帶”的模式,實習生跟隨教師觀察、學習、操作,很難點燃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進而影響最終教學效果。臨床路徑作為先進管理模式的一種,具有低耗、高效、標準化等特點,將其應用到康復治療本科生教學中,可使教學目標、方法更加清晰明確,教學內容更加具體,有助于管理者發覺教學內存在的問題,及時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使臨床教學質量得到極大提升。同時,還可將理論教學與臨床案例有機結合起來,樹立人本化理念,站在康復科室患者的角度,不但注重病癥特征,還關注患者自身情況,通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對病因進行剖析,有效彌補傳統模式的缺陷,取得理想的帶教效果。
近年來,醫學教育界學者們對實習課程教學給予高度重視,但主要關注理論教學,未能結合學科特點,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特色化的新型教學模式。根據吳繼軍研究結果可知,通過臨床路徑模式的應用,可使教學內容和方法得到革新,促進師生地位的轉變,并增設了實驗課,學生更易把握該科室的技能特點,提供更多親自動手練習的機會,便于理論知識內化吸收與靈活應用。[2]在理論教學層面,通過模擬教學、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使抽象知識變得形象具體,降低學習難度與記憶壓力;在見習階段,與帶教老師一同參與查房,親自接觸患者,為不同病情的患者提供康復服務,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親身參與中促進知識記憶與積累,并深刻感受到專業的重要意義,能夠自覺履行崗位職責,提高整體帶教效果。在魯倩的研究中,將原有理論課程與見習內容相結合,增加實驗教學課時,引入臨床教學路徑模式,并與使用傳統模式的班組進行對比,根據結果顯示,臨床路徑模式可促進學生興趣提升,在出勤率方面更接近100%,課堂表現積極踴躍,理論與見習成績均相對較高,與本文研究結果大致相同。[3]趙月飛針對乳腺微創手術的帶教過程進行研究,發現臨床路徑模式與常規模式相比更具應用價值。[4]究其原因,在帶教期間,教師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對乳腺解剖、感染、腫瘤病理以及多種手術形式進行了解,深刻感受到微創手術的優勢,并從簡單病例著手,掌握手術要點與技巧,并對手術過程進行模擬試驗,使每名學生都擁有臨床觀摩、動手操作的機會,從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論成績,可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作用。
在本文研究中,以院內同一階段參與實習的康復治療學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分別采用傳統教學、臨床路徑兩種模式,對出科成績、帶教效果與滿意度進行對比評價。根據研究結果可知,在考核成績方面,研究組的分數口試(95.26±2.31)、理論知識(93.54±1.74)、實踐技能(92.59±3.28)均高于對照組的(89.35±2.26)、(78.32±2.45)與(83.26±3.54),二者差異顯著,P<0.05;這意味著臨床路徑模式下,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臨床實踐、接觸患者的機會,使抽象知識在親身實踐中得以應用,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與接受度,有助于突出康復治療特色,學生在理論學習與見習的雙重參與下,能夠端正實習態度、注重儀表素養、掌握查房本領,自身的理論知識更加扎實豐富,實踐技能也得到良好的鍛煉與提升。在帶教效果方面,研究組教學模式更有助于興趣激發、知識積累、團隊精神與創新能力提升,差異顯著,P<0.05。這說明臨床路徑模式能夠事先制定培養計劃表,對學生實施系統化的教育,使其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均得到實質提升。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還注重職業涵養、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其日后步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該模式還注重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為實習生與帶教老師、患者、學生間的溝通提供了良好契機,促進人際交流能力培養,便于后續改善醫患關系,贏得更多患者與家屬的滿意。在帶教滿意度方面,研究組的滿意度為96.97%,對照組為75.76%,前者高于后者,具有顯著差異,P<0.05。臨床路徑模式下的帶教老師都是經過提前培訓后上崗,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教學經驗,能夠站在學生立場耐心解答問題,營造溫馨自由的教學氛圍,結合康復科與學生的實習時間,合理安排課時,使教學效果得到充分保證。
綜上所述,在實習生帶教期間,應注重帶教方法的優化,利用臨床路徑模式替代傳統教學法,可通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見習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親自參與到醫療工作中,使所學知識入腦入心,減輕記憶壓力,并促進整體帶教效果提升,獲得更多實習生的認可與滿意,值得后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