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蘭去非
(吉林大學 吉林長春 130015)
教育強則國家強,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于高層次創新型、研究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逐年提高。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是彰顯國家的發展水平和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標志,[1]承擔著助力我國向人才強國、教育強國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同時更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因此,面對我國規模龐大的研究生群體,如何有效地在立德樹人根本理念下進行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對學生個人可能產生的影響等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近年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全球經濟發展呈下行態勢,首當其沖受到最大影響的是國內大學生就業。不論是為繼續求學深造,還是延緩不容樂觀的就業壓力,抑或是獲得更高學歷以期尋覓更高就業平臺,越來越多的應屆畢業生及往屆生選擇考取研究生。加之,各地高校因自身發展需要,積極申報碩士點、博士點,可報考的選擇范圍不斷擴大,也在無形中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報考研究生。
同時,我們要注意到的是,研究生教育不僅包括碩士研究生,也包括博士研究生。隨著國家對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各高校加強對于培養過程的把關及學位論文的質量把控,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無法按期畢業,延期畢業研究生也構成了研究生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由于入口量大、出國狹窄,導致我國研究生群體日益增多。
國內研究生教育是開放性更強,兼具更多包容性的學歷階段。不同于本科階段,初入大學的學生在此之前接受的是不盡相同的高中教育,且高考成績普遍相當,而考研更多的是“英雄不問出處”。隨著近年來求學深造的上升通道不斷開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希望借助考研、考博彌補第一或第二學歷的缺憾,因此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同一專業錄取的研究生接受過的本科教育大不相同,而不同的四年本科教育對學生的塑造及影響也大不一樣。
研究生群體規模日益擴大,構成日益多元,與之相伴隨的是逐漸細化的教育管理要求、日益嚴格的培養規范和越來越高的社會關注度,這也就要求高校對于研究生的管理應較以往更加細致。但目前國內專職從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員遠未達到1∶200 的師生比,也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輔導員及研究生秘書在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還分管諸如教學培養工作、招生工作、學位管理等多重任務,這也導致研究生管理人員往往分身乏術,缺乏充足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更加細致周到的研究生管理。
研究生群體從年齡結構、學制年限、培養要求等方面均與本科生有著不同的特征,因此不能簡單沿用針對本科生的管理方法對待研究生。
首先,從年齡結構來看,本科生年齡大多在18—20 歲之間,本科階段是大學生接觸并開始融入成人社會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本科生可塑性更強。而研究生的年齡主要分布在22—35 歲之間,并且有相當一部分碩士、博士研究生在入學前已具備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并已組建家庭,他們較本科生具有更加獨立、成熟的世界觀、思考能力和處事方法。因此在對研究生群體進行培養管理時,研究生更多要求“以理服人”,而不是“以管為主”,簡單要求其服從規定,對于研究生的核心價值觀塑造往往難度也更大。
其次,從學制年限來看,本科生學習年限通常為4—5 年,且通常畢業時間基本一致,因此在本科階段對于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塑造、個人能力培養的時間更長,教育教學培養更為系統,學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更強。碩士研究生因其有專業學位碩士與學術學位碩士之分,學習年限在2—3 年間不等,部分兩年制的碩士研究生對于就讀高校的歸屬感不強,未等融入集體已著手畢業事宜。考慮到博士研究生的學習壓力更大、科研進度不同,博士生的學習年限往往在3—6 年不等,甚至時間可能更長,學生求學的目的性也更強,自由度更高,對于規則的認同感與接受程度較碩士研究生更低。因此在研究生階段,如何針對不同學歷層次、不同類型的研究生進行有效管理,是高校管理人員工作過程中不小的挑戰。
三是研究生較之于本科生培養目標和要求不同,本科生階段更多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在要求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聚焦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而研究生階段的培養目標更傾向于創新型、研究型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理論性較強的文科專業研究生,他們的大部分時間精力主要投入到科研中,對于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往往讓位于科研。因此,如何在以科研為主要培養目標的研究生階段,加入一定比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小的難題。
2020 年9 月22 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了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改革舉措,[2]對于研究生入學、培養、畢業等環節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意味著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將從過去的“漫灌式”培養逐步過渡為“滴灌式”培養,對于研究生教育的培養全過程要求也更加規范。隨著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研究生輔導員及研究生秘書在管理過程中更應做到的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然而在國內很多高校研究生教育剛剛起步,大部分高校關于研究生管理教育的各項規章制度仍不完善,或未隨時代發展更新補充,職能部門尚不健全,在管理過程中高校管理人員常常因無制度可依循而沿用舊例,依照慣例處理事務。這種原則不清、界限模糊的情況不僅發生在高校各二級學院,在部分教務、行政、學位等部門也常有體現,往往會導致研究生辦事無門、無從求助。
在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中,研究生導師在科學研究、身正典范方面往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部分導師目前仍未轉變以往培養的固有思維模式。一是認為研究生較本科生更年長,自理能力應當更強,因此不需在科研以外的方面多加干涉;二是認為導師對研究生負有的職責更多體現在論文指導及科學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不屬分內職責。除此之外,也可能存在由于導師個人性格原因,或擔任導師時間不長,尚未摸索形成恰當成熟的師生交往方式等情況,導致與研究生溝通交流較少,對于學生基本情況不甚了解、管理方法不得當等問題。
作為助推我國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的重要人才支撐,其自身能力不僅需滿足當前市場需求,同時更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新時代下社會與高校塑造著他們的價值觀,未來他們的價值觀將反哺社會。當前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通過教育管理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仍具有重要意義。盡管多數研究生已具備較為成形的三觀,但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陷入想當然的“凡事以我為主”的思維方式中,更容易出現忽視高校規章制度,凡事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情況。
而管理育人以管為表,本質上是以理通人,高校管理并非以服從為目的,而是以明理為要義。研究生遵守高校管理規章制度的前提,是真正理解其背后深義,從個體角度出發消化理解高校制度的服務內涵。高校研究生輔導員、研究生秘書通過日常管理向研究生傳遞正向價值觀,力求能夠打破主觀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使研究生清楚明白高校管理的合理意義,更為以后步入社會奠定必要的規矩意識。
多數研究生入學后由于學習年限較短、科研壓力較大等原因,很難融入學校的集體氛圍中,導致部分研究生對于自身學生身份認同感偏低,對高校歸屬感不強,除去日常師門組會、實驗室組會與校園及同學接觸甚少,成為大學校園的“邊緣群體”。盡管管理育人的背后是以人為本、服務育人,但高校之于學生的意義并不能簡單地用服務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概括。一旦淪為簡單粗暴的交易關系,那么高校之于學生的教化功能將被直接削弱,也很難發揮立德樹人的根本作用。
研究生教育管理作為銜接學生邁向社會的最后一環,也需意識到在管理中提升研究生的個人自主、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研究生管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專業培養教育、學風道德教育等多個方面,管理主體不僅包括高校的管理人員,同時也應包括研究生本身。不同于本科大學生,作為年齡更長、自主意識更強的研究生,他們的個人能力經過四年本科教育及社會工作鍛煉后,已具備一定的實踐基礎。如若針對研究生群體實行巨細靡遺的過度管理,既可能引起研究生群體的反感,同時很有可能限制研究生發展自我能力的可能性。“老師做得越多,學生會的就越少”,同時考慮到目前大多數研究生的目標就業單位更傾向于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與高校,如果能夠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適當引入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那么對于研究生日后就業,也將大有裨益。
無規矩不成方圓,新時代下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研究生的入學招生、教育培養、學位論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首先從高校決策層,應重新審視現有研究生的管理制度,根據時代要求和現實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與更新。其次,從高校下屬各分院應廣泛調研、暢通反饋渠道,俯下身、沉下心傾聽更多學生的訴求和導師意見,健全學院關于日常管理、獎助學金管理、學生干部評選、科研成果評定及研究生導師管理等制度,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才能更好地服務廣大研究生。
新時代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不僅需管理人員轉變以往“以管為主”的工作理念,同時還需導師轉變唯科研、唯成果的思維理念。一方面,從高校管理人員來看,需認識到研究生管理并非將老師置于與學生相反的對立面,二者應是相互協作、共同維護學校規章制度與名譽的共贏關系。“以管為主”不是目的,“以理通人”“以情動人”才能直達育人核心。高校管理人員不斷滿足學生合理需求、不斷服務學生的過程,也在不斷增強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同時,也在逐步學會遵守規則的情況下正確解決自身訴求,而非通過過激或負面手段達到自身目的。另一方面,從研究生導師來看,在2020 年9 月三部委聯合發布的《意見》中,明確了研究生教育培養“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線,對于導師提出了加強發揮言傳身教作用等要求。[2]這也意味著導師作為研究生立德樹人的第一責任人,不僅需在學習科研中成為學生科研之路的引路人,同時在價值觀塑造及日常教育管理中也需擔任學生的指路人。針對高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導師的工作成效,則可以通過健全工作評價機制、師生互評機制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完善工作成效,將服務育人落到實處。
針對研究生身份認同感不強、集體歸屬感薄弱等問題,可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將優秀青年人才吸納到黨組織中,以黨組織的凝聚力帶動研究生增強對于集體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一是要嚴把入口關,對于青年人才秉持優中選優、寧缺毋濫的原則發展入黨,選拔出品學兼優、群眾基礎良好的研究生黨員。二是選樹先鋒典型,通過倡導黨員自發進行志愿服務,發揮黨員率先垂范的作用,使團員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三是豐富研究生黨支部活動,充分利用主題黨日等活動,將黨組織活動融入進研究生的學習科研生活中,鼓勵研究生以所學知識為群眾辦實事,在參與組織生活的過程中增強價值感。
要提高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能力,需為研究生搭建施展所學抱負的更寬廣的平臺。通過鼓勵研究生廣泛參加學院及學校的社團組織,嚴明選拔程序,培養更多優質學生干部。同時,可在評獎評優方面依據學生不同特長設置不同獎項,鼓勵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積極發展所長。最后,活用研究生助研、助理、助管崗位,鼓勵研究生在學習生活閑暇之余更多參與學院及學校事務管理,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為日后就業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