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方
(福建省漳浦縣丹山中學 福建漳浦 363210)
初中語文教師要意識到提問是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基礎。因此,為了有效凸顯提問的效果,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與主動探究,提問首先需要具有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語文課程主題、主要內容與教學目標,結合具體知識點、相關篇目與細節,圍繞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之處進行提問。以《鄧稼先》一文為例,其教學目標包括:理解作者的基本思路,整體把握課文;賞析重點語句和認識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課文語言的表達特點,學習相關情感表達方式。根據教學目標與課文基本內容,教師可以提出以下針對性問題:“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分為幾個部分?其基本思路有哪些?課文的六部分能否調換順序?每一部分表達了鄧稼先的什么品質?作者通過哪些方式描寫人物?情感表達方式是什么?”教師從不同方面進行提問,能夠更好地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認識鄧稼先,感受鄧稼先的報國理想及勇敢與公正無私的品質等[1]。
提問設計是教學提問中的重要步驟,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必須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提升創新質量。教學提問的內容應當具備邏輯性、系統性,讓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給出的提示進行縝密的思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獲得思維養成的學習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習慣,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因此,在設計中,教師應當保證該問題具有決定的系統性和邏輯性,讓課堂教學可以按部就班地開展,并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提升[2]。
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角度來看,當課堂提問可以實現有效提問時,課堂教學工作會進入高質量狀態,這說明有效提問能夠為課堂教學工作帶來諸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首先,有效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進行思考,可以讓學生獲得思維引導,并產生足夠的學習熱情。其次,有效提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構建優質的課堂教學環境,可以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反饋,并讓他們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助力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最后,有效提問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給教師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工作指明方向[3]。
有效的課堂提問要求教師在開展提問的時候,應堅持“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的原則,以基礎知識作為切入點,逐漸進入到知識理解、知識分析和知識應用層面上,最終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提升自身的知識掌握、理解能力。但是就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現狀來說,教師設置的問題過于隨意,缺乏針對性,甚至有的問題學生僅需要查看書本、無須通過思考就能夠獲得答案。這種問題難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難以實現課堂提問的價值。另外,教師在設計初中語文提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以記憶性的問題為主,忽視了發散性思維問題的設置,難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無法達到有效提問的目的。
提問作為一種課堂互動方式,其需要教師通過具有針對性的語言與學生進行思維交互,促使學生思考,并在思考過程中完成對已學知識的回顧,完成新學知識的理解和加工。雖然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文基礎水平,但當他們面對課堂上的新知識時,仍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這個時間就是課堂提問之后的等待期。由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存在差異,所以他們需要的提問等待期也有所差異。其中思維能力較好的學生大概只需要30秒即可完成理解,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需要1~2分鐘。但很多時候,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預留的等待期只有10~20秒,這會讓絕大多數學生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問題的價值因此大打折扣。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看,無論教師出于什么原因沒有預留足夠的等待期,其帶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這讓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工作深陷誤區而無法自拔[4]。
為了保證教學提問設計能夠順利完成,教師應該切實做好系統性分析,確保提問更具層次性,如此方可使學生學習的意愿更為強烈。然而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來看,有些問題的設計是較為簡單的,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給出正確答案,而這就使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較為低下。當然,問題難度如果過大,那么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這對教學效率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些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時,未能做到靈活、深入,而且教學內容也沒有實現延伸,教師、學生在課堂中沒有進行良好的互動,這就使學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還需要教師能夠運用各種鼓勵手段,讓學生去合作探究,開發并調動學生思考的內驅力。讓學生去思考,去深度的思考,而不是用教師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能主觀臆斷,要在自己閱讀的基礎上同學生探討,同時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哪怕多花一點課堂時間,也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要發揮學生思維內驅力,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當學生嘗到思考的甜頭與樂趣后,他在遇到問題時就知道用怎樣的思考路徑去解決。語文老師在課堂提問中,要善用、會用、巧用小組合作探究法,通過課堂提問來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斷發揮出自己的思維內驅力。思維內驅力的爆發,又會反過來促進學生合作探究的深入開展;學生們在合作探究中表現得越積極,老師的課堂教學熱情就越高,課堂提問的水平與頻次也會相應提高,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品質就會得到提升,語文老師課堂提問的藝術性也會變得更強[5]。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與探究,更好地解答問題與掌握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強烈、最活躍和最現實的心理因素,當學生對學習或者某項知識產生興趣時,就能夠將興趣轉為學習動力,樂此不疲地思考與探究,直到找到答案。由于初中生的好奇心較強,對未知的事物或者與生活相關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課文主要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提出趣味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最后可以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點評與總結。
以《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為例,該課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運用科學的思維和簡練的語言,先通過自然現象與民間諺語引入物候學,然后科學分析影響地區物候的因素,條理清晰、語言精準,結合實例娓娓道來。根據課文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工具截取《航拍中國》等紀錄片經典片段,展示春去秋來的自然美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下來,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提出趣味性問題:“布谷鳥開始唱歌了,它可能唱什么?你能模仿一下嗎?結合課文思考,為何很多時候我們會感覺天氣預報不準?我國不同地區的耕種時間與收獲季節不同,種植的作物也不同,請結合本地的氣候與種植的作物,思考上述現象的原因。”教師根據課文主題和內容,聯系生活提問,能夠讓問題更具趣味性,引發學生認真思考與積極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點撥,最后結合圖文進行點評與總結。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基本上都是教師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就回答什么問題,且問題的難易程度、提問方式都是由教師自身決定的。這種提問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教師在優化課堂提問的時候,還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努力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最終促使學生在自我提問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一方面,大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正所謂是“一堂好課源于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的學生源于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而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首先要做好引導價值。具體來說,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圍繞課文內容、教學目標、課文中的重難點、課文的矛盾處等設計問題。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樹立良好的模范,將自己平時設計問題的經驗告訴學生,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一定的問題,引領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并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新的問題,并將其提出來。
語文教學除了具有傳授知識的作用,還具備指引學生思想觀念的作用。在初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絕大部分源于課堂所帶來的思想引導。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在提問中蘊含內在思想,引導學生發言,以便及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其綜合素質。此外,在進行提問內容的選擇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該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巧妙地調動好奇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思考,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點[6]。
例如,在學習《三顧茅廬》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習課文,隨后向學生拋出問題:為什么劉備會三次拜見諸葛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思考問題,分別把自己想象成劉備、諸葛亮。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其發表個人意見。在得到了眾多答案之后,教師可以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真正原因進行解釋,但同時也要表揚那些積極發言的學生,肯定他們的答案,同時引出多樣化、開放性結局的概念,讓學生在未來進行問題回答時能夠減少顧慮。在內容的選擇之中,教師應當提問一些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理解的問題,讓學生減少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同時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以此提升學習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提問設計時,要將基本原則落實到位,確保提問不可過于隨意,如此才能保證提問設計更具實效性,進而使育人效果達到預期。具體來說,首先要保證提問具有科學化,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準確,而且表達清晰,對事物具有的客觀規律要予以充分尊重,并要保證問題能夠與教學內容真正統一起來。其次,要保證提問展現出常規化,簡單來說,就是確保問題呈現出代表性,將問題的價值充分展現出來,設計出的問題必須要難易適中,并要依據學生現有的認知、興趣來完成問題設計,進而使其可以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愉悅感。另外,提問要呈現出啟發性,也就是在對問題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對各個方面進行思考,確保問題可以對學生產生引領作用,如此方可使學生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學習,教學效果自然更為理想。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提問時,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較難或者較易的學習會降低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問題失去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包括教材的特點、每節課的重點和疑難點,認真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問題成為激活學生思維的鑰匙,并且能夠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問題設計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使大部分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就像果樹上的果實,在樹下并非伸手可得,但又不會望而卻步,只需要跳一跳就能摘到。能夠讓學生“跳”的跳板就是教師設計的思考階梯。例如,鞏固型的問題就選擇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來回答,以此來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發散型、創造型的問題主要選擇讓成績較好的學生來回答,或者設計小組討論,學優生帶動學困生積極思考,拓寬思路;較為中等的問題,適合讓中等學習能力的學生來進行回答。這樣可以全面調動班級整體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重視提問的藝術和問題的創設,給學生開辟綠色的美好的語文空間,讓學生在這樣的語文空間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培育健康而有吸收力的心靈,培育豐富而健碩的精神頭腦。充滿藝術魅力的課堂提問會成為語文課的催化劑,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猶如久旱的甘霖,會讓思維枯竭的學生感受到思考帶來的歡愉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