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利伯蒂·貝利的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及其現(xiàn)實價值

2022-02-14 05:35:49許鋒華
鄱陽湖學刊 2022年6期
關鍵詞:人類生態(tài)教育

⊙許鋒華 鄭 敏

利伯蒂·海德·貝利(Liberty Hyde Bailey)是19—20 世紀中葉美國杰出的植物學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現(xiàn)代園藝、農(nóng)業(yè)教育、自然研究和鄉(xiāng)村生活發(fā)展的重要人物,被譽為“美國園藝之父”,且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他的7 部著作《自然研究理念》(The Nature-study Idea)、《自然展望》(The Outlook to Nature)、《圣地》(The Holy Earth)、《風與天氣》(Wind and Weather)、《普遍服務》(Universal Service)、《什么是民主》(What is Democracy)和《七星》(The Seven Stars),集中體現(xiàn)了其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貝利主張通過教育實現(xiàn)人生命的藝術化,構建基于人地道德關系的文明社會,并提供了在生態(tài)危機時代重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見解,從而反思了西方現(xiàn)代思維模式,對城市化、工業(yè)化提出挑戰(zhàn)。因此,西方有學者稱他為“生態(tài)教育哲學的先驅與先知”,認為他的思想“標志著生態(tài)時代的開始,并最終促使20 世紀后期生態(tài)意識發(fā)生變化的開始”。①P.A.Morgan, Liberty Hyde Bailey: Pioneer and Prophet of an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llinois:A Bell & Howell Information Company,1998,p.42.哈里·博伊特(Harry Boyte)認為,“貝利的思想在我們這個時代再次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具有實際指導意義和巨大的公共意義”。②T.S.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p.97.《約翰·繆爾和他的遺產(chǎn):美國保護運動》的作者斯蒂芬·福克斯(Stephen Fox)在對《圣地》的評論中總結道:“從《瓦爾登湖》到《沙鄉(xiāng)年鑒》,這本書在最初出版時銷量不佳,處在預言書的榮譽名單中……最近歷史學家又回到了這里,發(fā)現(xiàn)那里有一種對現(xiàn)代生態(tài)思維的期待。”①S.Fox,“Liberty Hyde Bailey: The Earth as Whole,the Earth as Holy,” Orton Nature Quarterly, Autumn 1983,pp.12-18.在生態(tài)危機日趨嚴重的當下,貝利當時的預言性思想可為當代生態(tài)文明教育提供新的借鑒。

目前國外關于貝利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園藝學、農(nóng)林經(jīng)濟、歷史學、植物學、教育學、哲學、社會學等領域,對其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的研究則主要涉及自然研究運動、人類感知的培養(yǎng),以及貝利作為“開明的人類中心主義者”或“第三條道路環(huán)保主義者”的相關思想等方面,其中,保羅·西奧巴爾德(Paul Theobald)是較早提及貝利生態(tài)教育思想價值的學者。國內對貝利的研究比較少,有學者基于對其生平和成就的介紹,探討他的自然倫理觀和自然教育理念,從而分析其自然觀和科學觀,并提出對中國當下自然教育的價值。②楊莎:《利伯蒂·貝利的自然倫理觀與自然教育理念》,《自然辯證法通訊》2022 年第3 期。本文將整體研究貝利極具變革性的生態(tài)世界觀,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教育觀,并分析其對當時乃至后世的重要影響和啟示。

一、利伯蒂·貝利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

貝利生活于19 世紀中葉至20 世紀中葉,當時正值進化論思想形成,城市化、工業(yè)化進程加快的關鍵時期,他的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正是這一時代社會背景的產(chǎn)物。

(一)進化論引發(fā)對人類、自然、宗教三者關系的反思

1859 年,查爾斯·達爾文(Darwin Charles)提出生物進化論的物種起源思想,并由此衍生兩類思想流派,即人類中心主義和生物中心主義。前者認為,只有人是理性的動物,或者說人是按照上帝形象所創(chuàng)造的,因而生物進化過程是以人為中心的。這一思想的形成受到了人與自然關系的二元論的影響。后者則認為,地球為一切生命的發(fā)展提供條件,不僅包括人類,還包括非人類生命。也就是說,除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外,達爾文思想還質疑上帝造物主的身份,這使得科學與宗教、人與上帝的關系成為論爭的焦點之一。

在眾多爭論之中,達爾文的好友、“達爾文思想最早的倡導者之一”“有神論者和進化論者的結合體”阿薩·格雷(Asa Gray),是達爾文思想的傳播者以及進化論與宗教思想的調解者。貝利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時曾師從威廉·詹姆斯·比爾(William James Beal),后者曾跟隨格雷學習過一段時間,是達爾文進化思想的支持者,他推薦貝利擔任格雷的助手。格雷關于如何解決進化論和宗教學說之間沖突的思想對貝利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貝利也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支持者,但同時又自小受到宗教思想熏陶,因而提出將神學與科學相結合的主張。他指正了當時人們對進化論的錯誤解讀,認為將選擇理論運用于人類社會“是一個錯誤的類比和錯誤的生物學,它使人誤入歧途,是對進化論錯誤理解的結果”。③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35.事實上,達爾文并未直接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說法,而且“適者”也并非強者。“自然界對體能的最終考驗是適應,而不是力量。適應和調整意味著和平,而不是戰(zhàn)爭”。④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83.換言之,進化論所強調的是和平與適應而非競爭,這種和平存在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于進化論對宗教的影響,貝利認為,進化論并非主張上帝不存在,而是暗示上帝內在于自然,它存在于自然之中而非自然之外。進化論解放了宗教,就像它解放了其他一切思想領域一樣。因而,進化與宗教并非對立的,而是上帝創(chuàng)造用來修補這個不斷發(fā)展的世界的,人類對真理的追尋也是對上帝的探索。

(二)城市化、工業(yè)化進程激發(fā)對“經(jīng)濟聯(lián)系”社會的質疑

19—20 世紀正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蓬勃發(fā)展的時期,科技的進步推動了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但在社會發(fā)展令人歡欣鼓舞的同時,世界也面臨嚴重的資源和環(huán)境危機,沖擊著人們固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少數(shù)思想覺醒較早的人認識到,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和物質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而環(huán)境問題關系到全人類未來的健康、生存和發(fā)展,更危及地球的命運。

貝利自小生活在農(nóng)場,與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到了自然的內在價值與美,因而對工業(yè)化進程給自然帶來的破壞深有體會。正如菲利普·多爾夫(Philip Dorf)評論所說,貝利的“哲學不僅來自深刻的反思,而且來自對自然力量的本能反應”。①P.Dorf, Liberty Hyde Bailey: An Informal Biography, Ithaca,NY: Cornell U.Press,1956,p.75.貝利反對追求經(jīng)濟利益而漠視自然環(huán)境,認為“我們永久的社會文明無法建立在任何一種強盜經(jīng)濟的基礎上”,②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25.“任何僅僅建立在經(jīng)濟學基礎上的發(fā)展路線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③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49.工業(yè)化、城市化不僅對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造成直接危害,也對人類社會的情感、道德帶來破壞性影響,它使得“工人淪為商品,而且降低為最賤的商品”。④馬克思:《1844 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46 頁。因為資本在少數(shù)人手中積累,階級分層現(xiàn)象日益明顯。同時,機械化的工業(yè)生產(chǎn)使人成為機械生產(chǎn)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失去人之為人的本性,也失去追求自由和權力的機會,最終導致人的異化。如果說“道德的基礎在于保持人的自我存在”,⑤B.de Spinoza,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Understanding,The Ethics,Correspondenc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55,p.201.那么人的異化也將導致道德的異化。科學技術給人的欲望提供了膨脹的空間,而欲望的膨脹進一步擴大競爭,致使人與人之間構成以競爭為基礎的緊張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隨著物質資源的占有和消耗而進一步惡化,傳統(tǒng)道德體系在利益面前土崩瓦解,社會普遍呈現(xiàn)出道德敗落之勢。而貝利認為,自然中很多事物是高于一切經(jīng)濟用途的,理應保持其原有的自然狀態(tài),不應為了商業(yè)化發(fā)展對其進行破壞。⑥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116.他在《七星》中對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產(chǎn)物進行了批評,認為那些人類的制造品是丑陋的,⑦L.H.Bailey, The Seven Star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3,pp.123-127.進而構想了一個基于人地之間道德關系的文明社會,后文將會就此詳述。

二、利伯蒂·貝利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

貝利的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是基于其生態(tài)觀而建立的。“世界觀產(chǎn)生于認識論,而認識論又是由控制它們的動機產(chǎn)生的。”⑧H.Smith,“Beyond the modern Western Mind Set,”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82,no.3,1981,pp.1-18.貝利從發(fā)展動機、認識論及世界觀等方面完全打破了“現(xiàn)代思維模式”,⑨H.Smith,“Beyond the modern Western Mind Set,”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82,no.3,1981,pp.1-18.從而奠定了其“生態(tài)教育哲學先驅與先知”的地位。

(一)注重合作的發(fā)展動機

現(xiàn)代思維模式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人類是自然的控制者,為滿足自身需要可任意處置自然資源。資產(chǎn)階級作為資源的所有者不僅對自然具有控制權,而且對因缺少資源而不得不依附于他們的無產(chǎn)階級也具有控制權。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就形成以控制為基礎的關系。貝利洞察到以控制為動機的問題所在,認為不論是對人或是對物的控制都是一種罪惡。他強調合作,并指出:“在地球表面進行合作是可行的。這種合作可能是有意識的、明確的,對地球也是有益的;也就是說,它可能是真實的。”①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2.需注意的是,貝利主張的是人與人之間、以保護地球為中心的合作,并且只有對地球有益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感覺到自己是自然界中有用的一部分并與自然合作,就是給自己一種親切感,從而向巨大的自然資源敞開心扉且對此保持高度的熱情”。②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3.這是對人與自然之間合作的強調。上帝賦予人類運用自然資源的權力,但是“一個人如果不能承擔起反應、分享、保持、珍惜和合作的義務,就不可能獲得所有這些特權”。③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6.合作也被看作是承擔保護地球這一責任的唯一途徑,只有以對地球有益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合作為前提的資源利用才是合理的。具體到土地保護中,貝利強調不同農(nóng)場之間的合作;在公共服務機構建立中,他強調國家與各州之間的合作;在新農(nóng)村建設中,他強調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而非過于依賴政府的作用。在以合作為動機的發(fā)展模式下,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級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也將消解,無產(chǎn)階級“將是一個獨立合作的公民,充分分享著他的勞動成果,享受著他自身重要地位所帶來的社會回報”。④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35.

(二)強調參與的認識論

在19 世紀實證主義的影響下,科學自然主義的自然教育觀念應運而生。它主張追求自然科學知識的客觀性,以及從自然科學視角下闡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但客觀性的知識難以觸動學生對自然的情感體驗,這種自然教育僅是知識層面的教育,難以促進學生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這種自然教育觀要求社會現(xiàn)象具有外在的客觀性,即對于認識主體而言,社會現(xiàn)象是外在的客觀存在,⑤林旺、曹志平:《社會現(xiàn)象客觀性的實證主義論證及實踐》,《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1 年第3 期。體現(xiàn)了一種二元對立的思想。這種認識論指導下的自然教育只是將自然科學知識作為促進人類進一步控制自然的手段,以實現(xiàn)利用自然的目的,難免再次陷入人與自然對立的格局。為了打破這種局限性,貝利強調經(jīng)驗在自然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自然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從良好的簡單觀察開始,而不是通過解剖、分類、理論化或記憶”。⑥L.H.Bailey, The Nature-study Ide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Young into Relation and Sympathy with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12.因此,他主張自然教育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和參與體驗,從而在自主建構中獲得對自然的認知與同情。需要明確的是,貝利并非認為科學知識無用,而是強調認知的正確性,因為對科學知識的掌握正是認知正確性的保障。但是他又指出,“經(jīng)驗應該先于理論”,⑦L.H.Bailey, The Nature-study Ide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Young into Relation and Sympathy with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197.“就學科和方法而言,教學應該從孩子的正常經(jīng)驗開始,它應該與他的身體、經(jīng)濟和社會關系具有最大的相關性”。⑧L.H.Bailey, The Outlook to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5,pp.214-215.貝利所強調的“參與”也并非局限于杜威所強調的“教育即生活”或“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組與改造”。事實上,它一方面體現(xiàn)為學生參與到自然研究的活動中,與自然進行接觸;另一方面體現(xiàn)為高等學校在校生參與社會服務,在促進民主社會的構建中發(fā)展個性。

(三)主張整體主義的世界觀

貝利反對機械還原論和二元論的觀點,構建了整體主義的世界觀。機械還原論認為,所有的系統(tǒng)都是由相同的基本成分組成的,是離散的、不相關的、原子式的。①V.Shiva, Staying Alive: Women,Ecology and Development, London: Zed Books,1989,p.22.它假設所有的基本過程都是機械的,微觀化、定量化、標準化、統(tǒng)一化、機械化和線性化是其本質特征。②孫道進:《還原論的整體論轉向:范式的“綠色”革命》,《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2 期。二元論思想導致物質與心靈的異化,從而將人類與自然區(qū)分開。而貝利則在《圣地》中提出:“我們感知到自然界的本質連續(xù)性,它產(chǎn)生于內部而不是外部,生命像一個強大的序列一樣向上和向前發(fā)展,人類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我們與所有生物都有遺傳關系。”③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30.也就是說,人類與其他生物共同組成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超越了人類,高于人類,因而是神圣的”。④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5.他特別強調“自然的一體性和生物的統(tǒng)一性”,⑤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p.30-31.認為自然是一個整體,人類只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是眾多生物中的一員,萬物都生長于更大的地球之上,自然中的所有事物之間都是相互關聯(lián)而非離散的。地球作為一個更大的整體,由一個更偉大的存在創(chuàng)造,因而是“神圣”的。這個“神圣”被定義為比被單獨考慮的人類自我更偉大,也比人類社會整體更偉大。貝利雖然并未直接提出自然整體主義,但其生態(tài)教育思想確實體現(xiàn)了整體主義的世界觀,是對機械還原論的一種顛覆。基于整體主義世界觀提出“地球是神圣的”這一觀點,⑥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14.也是貝利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利奧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倫理觀、卡普拉(Fritjof Capra)的有機系統(tǒng)生態(tài)主義均是對這一思想的延續(xù)。

三、利伯蒂·貝利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的核心觀點

貝利在其生態(tài)哲學觀的基礎上,構想了實現(xiàn)人生命的藝術化表現(xiàn),進而構建基于人地道德關系的文明社會的教育目的,并主張在遵循門徒訓練的教育原則前提下,通過自然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教育方式實現(xiàn)這一目的。

(一)構建基于人地道德關系的文明社會,實現(xiàn)生命的藝術化表現(xiàn)的教育目的

貝利認為,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大力量,教育的目的在于構建基于人地道德關系的文明社會。貝利對當時工業(yè)化發(fā)展大肆揮霍自然資源制造商品進行了批判,認為西方文明其實就是一種“主要以商業(yè)方式表達的文明”。⑦王茜:《生態(tài)文化的審美之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59 頁。他指出,“我們習慣性地用價格來評估生命……但是,科學發(fā)現(xiàn)、物質產(chǎn)品以及我們無知地稱之為‘進步’的東西被添加到商品庫存或者融入身體中,在它們被納入靈魂前,都不是文明的一部分”。⑧L.H.Bailey, The Harvest of the Year to the Tiller of the Soil,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7,p.75.換言之,貝利認為這種依靠開發(fā)自然的強盜經(jīng)濟和對商業(yè)文明的追求并非真正的文明。貝利構想的文明社會不是一種依靠開發(fā)自然的強盜經(jīng)濟而發(fā)展的,而是一種基于道德統(tǒng)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他在《什么是民主》中指出:“我們與地球的關系不僅決定了我們的生計,而且決定了我們的制度。土地是社會的種子床。”⑨L.H.Bailey, What is Democracy? New York: The Comstock Publishing Company,1918,p.95.人地關系也是社會制度的決定性因素。在貝利看來,當時社會的問題在于人們的生活是機械的,人類與土地之間產(chǎn)生了心理距離,人類對自己一切所有物的來源都是無知的,因而也不知道土地的貢獻,這是一種“不敬的”(irreverent)表現(xiàn)。①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94.因此,他提倡人類建立與土地的道德關系,在承擔起守護職責的前提下行使其權利。“拯救地球是永久存在的義務,如果我們能夠將這種必要性轉化為良好的計劃或行動,它最終將使各國人民團結起來。”②L.H.Bailey, Universal Service, New York: Sturgis & Walton Company,1919,pp.35-36.也即是說,貝利主張全球人民合作保護地球,建立與土地的道德關系,共同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

盡管貝利強調建立人與土地的聯(lián)系,但他并非要求所有人成為農(nóng)民。他是鼓勵農(nóng)村和城市共同發(fā)展的,認為“城市和農(nóng)村力量都必須用于塑造我們的文明”。③L.H.Bailey, The Country-lif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15,p.23.這就要求教育培養(yǎng)一種新的人格,這種新的人格即與地球具有更為親密的關系,但它應在所有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而不僅僅為農(nóng)民所有。這一人格的培養(yǎng)在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上體現(xiàn)為實現(xiàn)人生命的藝術化表現(xiàn),同時它也是貝利所主張的人生目的。所謂“藝術化表現(xiàn)生命”,即追求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意義在于生命之美”,④L.H.Bailey, The Seven Star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3,p.163.這就要求擺脫外在信息的控制和影響,使個人能夠創(chuàng)造或探尋自己內心的想法,從而實現(xiàn)人的個性化。貝利反對人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金錢和名利,反對社會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主張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自主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這樣的生命擺脫了對金錢和名譽的追求,一個人的收入將“取決于他為同胞提供的服務和公共利益”,⑤L.H.Bailey, The Seven Star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3,p.115.因而是藝術化、個性化、美麗的,而不再是沮喪、絕望、懷疑的。

貝利進而提出構建基于人地道德關系的文明社會的兩個要求。

一方面是參與宇宙的進化過程,提升生命的意義感。貝利在對宇宙學的相關闡釋中指出:“我們充其量也只有一些零星的資料用以支撐宇宙起源的一般理論,從而建立生命和命運的一般理論。”⑥L.H.Bailey,“An Evolutionist’s View of Nature and Religion,” The Independent, vol.51,no.2618,1899,p.336.可見,貝利眼中的宇宙學不僅僅涉及科學知識,還涉及生命的一般理論,也就是科學與哲學的整合。在這種整合視角下,貝利打破了二元對立思想,將人類的意義重新注入自然界。他認為,宇宙的進化概念要求我們“順應時代的潮流,拋棄對真理的一切保留和反對,懷著同情和鼓舞,盡我們的微薄之力推動創(chuàng)造”。推動宇宙的進化為人類的生命提供了意義和目的,是對人類意義困惑的一種回應。這種進化理念使得人類承擔起一項永恒的、偉大的事業(yè),從而滋生出一種意義感,這種意義感使得人的生命成為一種具有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形式。同時,貝利認為人類心靈也是進化的一部分。他說:“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什么比這種類型的心靈本身就是一種進化更明顯的了。”⑦L.H.Bailey, The Seven Star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3,p.163.質言之,人類不是進化過程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人類的思想、情感、意識都屬于自然的一部分,其思想、情感、意識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發(fā)展也是進化過程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是感知事物內在之美,體會生命的統(tǒng)一感。貝利指出,一個人可以“在勞動中,在物體中,在行動中,在感覺中,在情感中,在情境中,在保持地球清潔中找到美”。⑧L.H.Bailey,The Seven Stars,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3,p.163.自然之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意義和內在價值,這是其自然屬性。“大自然是追求美的”,進化過程“是為了產(chǎn)生一個美麗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延續(xù)一個物種。美麗是它自己的目的和獎勵”。①L.H.Bailey, The Seven Star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3,p.141.每個人在進化過程中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和獨特的美,正如自然中的萬事萬物一樣,它的存在有其自身而非從屬于人類的價值與意義。在所有美的事物中,“最高的美是良好人格之美”,而人地之間的道德關系是貝利最為提倡的人格之美。這也正如杜威提出的:“在不以自我為中心來衡量現(xiàn)實和價值的地方,我們是這個廣闊世界的公民,一旦強烈意識到它(廣闊世界)存在于我們之中,與我們同在,我們都會獲得一種令人滿意的統(tǒng)一感。”②J.Dewey,“Art as Experience,” in Howard Cannatella, The Richness of Art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 Sense Publishers,2008,pp.33-48.藝術化表現(xiàn)生命要求通過感知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與美,從而體會這種統(tǒng)一感。

(二)遵循門徒訓練的教育原則

貝利認為,“藝術不是被動的”。生命的藝術化表現(xiàn)必須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然后有意識地去追求。為實現(xiàn)藝術化表現(xiàn)生命的終極目標,貝利主張教育應遵循門徒訓練的原則。他指出:“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一種人造的標準化體系中,它與當前的文明理論非常匹配。然而在適當?shù)臅r候,我們將回到舊的教導概念,即門徒訓練的原則。”這里的“當前的文明理論”是貝利反對的現(xiàn)代思維模式下的文化現(xiàn)象,后者強調控制、效率、生產(chǎn)力、標準化等;而“門徒訓練”的原則強調個性、獨特性、差異化和智慧,它關注人之為人的價值,而非把人僅僅視作一種生產(chǎn)力。在門徒訓練系統(tǒng)中,追求卓越的個人不再受限于他人規(guī)定的、統(tǒng)一化的標準進行發(fā)展,而是向他們自己選擇的榜樣學習,其自身也可能成為其他更年輕或發(fā)展較慢者的榜樣。貝利認為,“我們的教育機構組織得如此完整,這可能是我們民主制度的一個巨大優(yōu)勢……但這還不是公共教育過程的全部。很多有用的人不能在機構中表現(xiàn)自己。這不是機構的錯。就其性格而言,這些人是獨立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現(xiàn)在還沒有足夠的自我表達或為公共福利做貢獻的途徑”。③L.H.Bailey, The Holy Ear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p.134-135.由此可見,標準化的學校教育有礙于學生個性自由發(fā)展,有礙于個人生命的藝術化表現(xiàn)和為社會服務,為了實現(xiàn)藝術化表現(xiàn)生命,需要由能夠進行藝術化表現(xiàn)生命并且有意識地參與進化過程的人來擔任教育者。與此同時,民主社會的構建也需要有個性的人的參與。

(三)注重自然研究與社會服務的教育理念

貝利主張通過自然研究和社會服務培養(yǎng)與土地彼此相連的個人,從而建立人地之間的道德關系。“自然研究”這一術語并非由貝利首次提出,但他梳理了自然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并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進而為其構建哲學基礎。自然研究是“客體教學”發(fā)展的產(chǎn)物,最早由威爾伯·塞繆爾·杰克曼(Wilbur Samuel Jackman)提出,是指“通過直接觀察,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和環(huán)境中常見事物和經(jīng)歷的了解和熱愛,進而打開其思想”。④L.H.Bailey, The Nature-study Ide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Young into Relation and Sympathy with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4.因此,自然研究要從與學生生活和環(huán)境相關的事實出發(fā),“努力訓練他們的心靈和同情心,并培養(yǎng)他們對自然的正確看法”,其目的在于通過直接觀察,發(fā)展學生關于環(huán)境的知識和對普通事物的熱愛,從而打開他們的心靈,讓他們非正式地、親自地(informally and personally)與他們日常接觸的物體、事務和現(xiàn)象一起工作。⑤L.H.Bailey, The Nature-study Ide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Young into Relation and Sympathy with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15.貝利認為,“對自然的同情必須作為對特定物體和現(xiàn)象的實際觀察和研究的自然效果”。①L.H.Bailey, The Nature-study Ide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Young into Relation and Sympathy with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54.因此,在自然研究中,貝利注重感官的重要性,認為“所有的感官都應該經(jīng)過訓練和調整”,②L.H.Bailey, The Nature-study Ide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Young into Relation and Sympathy with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47.使人與世界有最多的接觸點,進而徹底而愉快地了解自然,以喚醒其同情心。

貝利將自然研究的過程概括為:呈現(xiàn)事實-了解事實的原因-提出問題使學生在腦海中進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向孩子敞開心扉,培養(yǎng)他的責任感和自立感,訓練他尊重地球資源,教他公民的義務,使他關注人類的事業(yè),強化他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并用世界的精神力量觸動他的想象力”。③L.H.Bailey, The Nature-study Ide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Young into Relation and Sympathy with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11.由此可見,自然研究不僅是在教育一位合格公民,而且是在教育自然守護者;不僅是為了環(huán)境保護,還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成為最幸福的人。在教育內容方面,貝利認為科學知識是學生建立與自然共情的基礎,是有必要了解的,但他同時也指出,“我們有權利對自然進行詩意的詮釋,只要觀察是正確的,推論是合理的”。④L.H.Bailey, The Nature-study Ide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Young into Relation and Sympathy with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157.因為自然研究不再是單純地教授科學知識,所以貝利推崇在教學中對自然進行詩意的闡釋。通過自然研究建立與自然之間的同情,使個體能夠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實現(xiàn)與自然的協(xié)同進化;同時,自然研究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事物內在價值的過程。因此,貝利要求教師在進行自然研究教育時,要擺脫固有思維中以人類的標準判定自然事物價值的習慣。在開展自然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它不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額外的負擔,而是要與學校的常規(guī)學習相結合;它不應被具體化為科學教學或陷入純粹的多愁善感,而應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它所發(fā)展的不在于戶外活動中身體的舒適感,而在于精神上的洞察力和同情心;它所期建立的對自然的同情也不能被規(guī)定為一種道德義務,而是對特定物體和現(xiàn)象的實際觀察和研究的自然效果。

關于社會服務,貝利認為“任何人都不應在沒有明確的服務培訓的情況下長大”。⑤L.H.Bailey, The Harvest of the Year to the Tiller of the Soil,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7,p.137.貝利自身也在持續(xù)進行著社會服務實踐,他曾擔任研究人員、教師、行政人員等。貝利所說的社會服務不僅限于社會貢獻,保護地球同樣也是其中的一項。他將“清理地球并保持其清新”作為服務清單中的第一條。同時,它也不僅限于對學生的要求,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學術研究人員也需要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擴大其教育影響,實現(xiàn)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愿景。貝利提出,“我們不會把學院或大學的影響力限制在那些有能力進入并享有其影響力的人身上”,也要“通過巡回講座、出版刊物、函授課程等形式,傳播積極向上的友愛精神”。⑥L.H.Bailey, The Outlook to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5,pp.174-175.這類社會服務的實踐者自然以高校學術人員為主,他們通過社會服務參與到社會發(fā)展和宇宙進化進程之中。

四、利伯蒂·貝利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的影響與啟示

貝利的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對當時的教育發(fā)展及后來的生態(tài)哲學家均有重要影響。于當時的教育發(fā)展而言,它推動了“新教育”改革運動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自然研究的先河。貝利對自然研究價值的分析,也使自然研究成為美國大部分地區(qū)公立學校研究自然的通用方法。貝利還提出,“道德本性”可以通過對自然特殊性的熟悉和興趣而被喚醒,這直接反駁了康德的真正道德觀。后者認為,當一個行為是出于對普遍規(guī)律的責任感而不是根據(jù)特定的時間事實來進行時,它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貝利的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還影響了此后許多生態(tài)哲學家的思想,其中就包括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思想、霍爾姆斯·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等,體現(xiàn)了其作為生態(tài)教育哲學思想先驅的重要地位。

利奧波德在思想上受到的最直接的影響之一便來自于貝利。①納什:《荒野與美國思想》,侯文蕙譯,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12 年,第178 頁。利奧波德主張將倫理擴展到人類以外的生物,認為人與自然之間也存在倫理關系。他認為人類迫切需要一種生態(tài)學良知,這種良知將定義文明的人與人之間以及人地之間的行為規(guī)范,也即主張文明地使用土地。②A.Leopold,“The Ecological Conscience,” The Bulletin of the Garden Club of America, no.815,June,1998.這些思想與貝利所主張的“地球是神圣的”、建立人地之間道德關系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貝利提出的生物中心論是羅爾斯頓生態(tài)整體主義環(huán)境倫理思想的生態(tài)學基礎。③佟立:《當代西方生態(tài)哲學思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49 頁。羅爾斯頓主張從荒野中發(fā)現(xiàn)善與美,發(fā)現(xiàn)自然的內在之美,將自然的審美價值與某種使用價值區(qū)分開,感受其內在的和自足性的完美,并主張將道德領域的價值普遍性原則推廣到非道德主體的自然界。而貝利認為人對地球的蹂躪不僅在經(jīng)濟上是不安全的,在道德上也是錯誤的。二者之間顯然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此外,雖然當代生態(tài)思想家們更傾向于以一種整體的方法來解決我們在人地關系中所面對的問題,但還沒有完全推導出建立人與自然相聯(lián)系的合理模式以及相關的方法。也許貝利的思想可以提供某種替代性的方案,以及相關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啟示。

一是要打破現(xiàn)代思維模式,構建整體主義生態(tài)觀。貝利的整體主義生態(tài)觀是對現(xiàn)代思維模式的一種革新,后者目前仍然是一種主流思維。教育是構建思維的一種方式,生態(tài)文明教育要求教育者打破當前重控制自然、客觀經(jīng)驗主義、機械還原論與二元論思想的現(xiàn)代思維模式,構建合作、參與、整體主義的生態(tài)觀,并以此指導教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主義生態(tài)觀。教育者需要教會學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意識到自己與自然并非對立而是處于同一系統(tǒng)之中。在這一系統(tǒng)中,人類需要與他者合作履行保護地球的義務,與自然合作并和諧發(fā)展。

二是要以藝術化表現(xiàn)生命為育人目標,追尋生命真諦。生態(tài)文明教育不應僅僅是為了環(huán)境保護的教育,它更應是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關系的教育。在教育趨于功利化、工具性的當下,重新將教育目標定位為為了人的發(fā)展、為了追求生命的意義,將有助于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育人功能。貝利主張的藝術化表現(xiàn)生命的人生意義和目的正是實現(xiàn)這一轉向的理論基礎。對藝術化表現(xiàn)生命的追尋,將使得人與人之間不再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促進進化發(fā)生的關系;人與自然不再是掠奪與被掠奪的關系,人類將正視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發(fā)現(xiàn)、熱愛自然的美;人與自我之間不再是靈肉分離的狀態(tài),不再因外在肉體成為機械化生產(chǎn)的一件工具而使內在自我被無視,將在創(chuàng)造性自我表達中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追求藝術化表現(xiàn)生命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將擺脫對金錢、名譽等外在利益的追求,轉向發(fā)展人的個性,培養(yǎng)有主見、有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并引導學生感知自然界各類事物的內在價值和獨特的美,將人生的意義與自然界的進化與發(fā)展相聯(lián)系,提升生命的意義感與統(tǒng)一感。它將更加有助于建立人與地球間更親密的關系,促進人地之間道德關系的形成,實現(xiàn)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是要開展自然研究實踐,發(fā)展學生對自然環(huán)境的同情。貝利的自然研究理念解釋了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其主張的“同情”是一種精神、一種心態(tài),有助于增加學生生活的樂趣和豐富性;通過發(fā)展學生對自然環(huán)境的同情,有助于建立一種新的依賴地球自然資源的情感,引導學生節(jié)約自然資源。同時,“良好的自然研究教學可以培養(yǎng)個性,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并保持與世界的個人關系”。①L.H.Bailey, The Nature-study Ide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Young into Relation and Sympathy with Natu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52.人類個體與非人類自然之間的社會聯(lián)系得到加強,“個人關系”的建立也可以深化人的個性與自我意識。因此,自然研究是開展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開展自然研究實踐時,要從與學生生活和環(huán)境相關的事實出發(fā),讓學生非正式地親自與他們日常接觸的物體、事務和現(xiàn)象一起工作。通過直接觀察,發(fā)展關于環(huán)境的知識和對普通事物的熱愛。這是一個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實際觀察和深入研究相結合,發(fā)展精神洞察力與發(fā)展同情心相結合的過程。

四是要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社會服務活動,增強與土地的聯(lián)系。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喪失與土地親密接觸的機會,無法踐行保護地球的責任,無法真切地感受自然之美,因而難以實現(xiàn)生命的藝術化表現(xiàn)。貝利主張高等學校師生參與與土地相關的社會服務活動,從而增強與土地的聯(lián)系。當前,中國高等學校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主要通過選修課設置、思政課程、校園文化、學科設置、專業(yè)設置以及校園建設與管理等方式來落實。為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階段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應創(chuàng)新社會服務活動,例如學生參與社團實踐活動,教師開展與生態(tài)文明主題相關的講座活動等,并與地方生態(tài)環(huán)保部門做好協(xié)調溝通,為師生提供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

猜你喜歡
人類生態(tài)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tài)之旅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欧美色伊人|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综合18p|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性69交片免费看|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国产91精品久久|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美女毛片在线|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毛片久久久|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91| 欧美成人国产|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91视频青青草|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久久先锋资源|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a欧美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观|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福利在线一区|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五月婷婷综合色| 中国精品自拍|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国产欧美高清|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制服丝袜一区|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欧美a级在线|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高清色本在线www|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三级毛片|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