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恒
2022 年11 月11—12 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專題小組第三次會議暨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小組2022 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大學陳守仁國際研究中心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此次會議由北京大學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共同主辦,來自全國20 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代表參加了研討會。會議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小組成立7 年來的工作情況,并且圍繞“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政治經濟學研究”“社會生態轉型視域下的綠色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實踐研究”三個議題展開了學術交流。
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小組(CRGSE)是2015 年6 月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共同創辦、自主開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相關議題研究的全國性學術共同體,自成立以來每年舉辦學術年會,2022 年是第八屆年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專題小組是CRGSE 框架下的議題研究團組,已在2019年和2021 年舉辦了兩次工作坊,此次會議是該小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專題討論。
此次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大學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慶治教授主持。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致歡迎辭,她代表主辦方對全國各地參會代表表示由衷感謝,并對研討會的順利舉辦表達了美好祝愿。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孫巍主任轉達了揚·圖洛弗斯基博士對研討會的問候和祝愿,并對研究小組自成立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表示贊譽。
在開幕式之后,郇慶治教授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導論”為題作主旨報告。他通過對生態社會主義的生態經濟批評與構建的三個維度和四個不同階段的持續性討論,認為生態社會主義或生態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生態經濟”概念或論題,已經得到內容豐富而系統深入的理論闡述;或者說在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相對照的意義上,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或物質生產生活方式的原則要求與大致輪廓正在變得漸趨明晰。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或發展的核心性問題,是其能否以及在何種意義上將會成為超越生態環境公共治理政策及其成效的社會主義理念制度與整體文化文明層面上的重大躍遷,即引領或走向一種生態的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其中,用一種“新政治經濟學”視角來概括和分析新時代中國涌現的各種類型和形式的“綠色經濟”或“生態經濟”,是走向社會主義性質或趨向的生態文明經濟的必由之路。從現實層面看,“經濟的生態化”(生態現代化)和“生態的經濟化”(綠色發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語境下展開的,逐步創建支撐與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高階段或形態的經濟創新嘗試,或者說是這一綠色經濟創新的兩個主要進路或模式。由此可以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已經提供了創建或走向這樣一種“社會-生態經濟”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的現實舞臺和未來可能性。
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議題框架下,中國人民大學張云飛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徐海紅教授、上海財經大學丁曉欽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郭劍仁博士、中央財經大學李強博士和北京大學海明月博士分別作了主題發言。
張云飛教授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分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的制度與社會基礎的重要內涵。他認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固然首先表現為自然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的高度發達,但更表現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制度化規約與導向。具體來說,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的制度和社會基礎包含了四重維度:一是由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決定的、區分不同經濟形態重要標志的人民性價值取向,二是劃清綠色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界限的、作為生產關系首要元素的公有制所有制結構,三是影響經濟形態的性質和走向的、作為生產關系的重要構成性方面的主體平等合作關系,四是直接影響生產者福祉和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為生產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共富性分配方式。這四重維度代表著生態文明經濟的社會性質和方向。
徐海紅教授闡釋了生態勞動與生態產品的關系邏輯。她認為,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人類勞動的生態化,而生態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良性物質交換。生態產品概念的三重維度和生態勞動的三重發展樣態,使得基于生態勞動的生態產品具有生產性、親自然性和人民性特征。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出現裂縫,自然財富生產和人類財富生產走向分裂,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下降。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人類勞動需要發生生態轉向,即需要由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共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進而提升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從實踐層面來看,全面推進中國綠色發展進程需要構建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即需要以人與自然為共同主體,以生態勞動為實踐基礎,以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的有效協同為基本路徑。
丁曉欽教授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發展史的梳理說明其具有時代性,認為新時代呼喚一種新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經濟思想不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理論成果,同時也對當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開啟了新時代政治經濟學的新征程。新時代政治經濟學從研究范圍看包含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系,從研究對象看主要包含勞動、資本和生態三個核心范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是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思想為基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的,遵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以實現勞動、資本和生態三重修復有機統一為目標,最終實現全球三重修復的社會主義經濟形態。
郭劍仁博士通過梳理保羅·伯格特(Paul Burkett)對自然、生產和共產主義的論述,認為伯格特在正面闡發和解析馬克思的自然思想時堅持的方法論原則,構成他闡發的社會生態學的四個必要條件。他還指出,伯格特的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主旨在于重構馬克思的自然、社會和環境危機等方面思想的內在關聯,與其他西方特別是英語世界的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相比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
李強博士通過對社會主義生態資本化內容與意義及其資本運行機制的分析,認為社會屬性決定著資本的屬性,進而決定了資本與生態的關系,因此只要生態資本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回歸其生產要素本質,社會主義生態資本化就能成為有效的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同時,社會主義生態資本化的目標在于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一個多維度的綜合性目標。因此,社會主義生態資本化發展既符合中國發展訴求,又是可規避資本邏輯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之一。
海明月博士通過對近年來中國學界對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的分析,認為已有研究多在狹義上的綠色經濟或生態經濟層面上展開,缺乏一種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或生態政治經濟學的“紅綠”視角,即對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的社會整體架構、經濟政治制度條件和社會文化支持性機制等元素進行分析。她認為,中國的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基本確立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的整體環境之下展開的,因此它應該也必然不同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開展的各種形式的、哪怕是激進樣態的生態產品或綠色經濟創新實踐。
在“社會生態轉型視域下的綠色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議題框架下,北京大學王聰聰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雪姣博士和華東師范大學何娟博士分別作主題發言。
王聰聰博士指出,隨著歐洲激進左翼政黨選舉支持率和影響力的整體提升,對該政黨家族經濟立場的系統性分析和考察,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她認為,蘇聯解體和歐債危機對激進左翼政黨的經濟立場有著相當的影響,即歐洲激進左翼政黨的政治綱領中保留了長期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模糊概念,都有著明確的反資本主義政治訴求,其政治方案更多聚焦于中短期的反新自由主義計劃。在經濟立場上,當代歐洲激進左翼政黨都一致性地反對新自由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框架,并且希望國家能夠更多地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財富的再分配,強化經濟民主,實現各個領域的公共所有權。其政策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完全就業與捍衛工人權利,二是戰略性部門的國有化,三是公平的稅收制度,四是經濟的生態化。
李雪姣博士對轉型視域下英國綠黨經濟政策的演進及其發展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在方法論層面,社會生態轉型不僅代表一種全面否定資本主義發展邏輯的綠色左翼政治前沿,更代表了一種突破現代性規則、融合客觀現實情境、轉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替代方案與變革戰略。隨著對英國綠黨經濟政策歷史演進的分析,轉型視域下從“雙腿戰略”中抽離的綠黨,從更加關心弱勢群體的民生福祉,發展為一種基于“綠色基調”生態原則、“紅綠譜系”政治立場和觀照“社會公正”政策主張的綠色左翼政黨。此外,她還研究了轉型視域下英國綠黨正面臨著的政治立場、戰略路線、實踐路徑和現實處境等方面的現實挑戰,并認為英國綠黨企圖在復雜的選舉環境中“穿過制度長征”走向議會,從而實現全面的社會生態轉型是前途渺茫的。
何娟博士對作為一種社會生態轉型話語的“可持續去增長”概念的意涵、提出及發展的過程進行了概述,并分析其面臨的挑戰和帶來的現實啟示。她認為,作為一種社會生態轉型話語的“可持續去增長”,是國外左翼學者為了應對可持續發展模式面臨的現實困境而提出的。它并不是追求負增長而是拒絕對經濟增長的迷戀,主張以擴展民主的方式實施現行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轉型,從而實現社會公平、生態可持續性和幸福生活;它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增長邏輯,指出其必然帶來生態危機;它追求自治和民主,主張超越資本主義社會;它提出了基于基層自治理念的一系列政策變革方案。總體而言,“可持續去增長”概念對于豐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話語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著一系列無法回避的挑戰,仍需要進行更深入和基礎性的研究。
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實踐研究”的議題框架下,福建師范大學蔡華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劉金龍教授和湖州師范學院侯子峰博士分別作主題發言。
蔡華杰教授在概述全球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概況的基礎上,探究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制度設計實現“全民公益性”的理路,包括自然資源公有制如何彰顯了“全民公益性”,以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背景下國家公園公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他認為,堅持國家公園公有屬性的理論邏輯在于,其創建是為了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全民公益性”。為此,不僅要通過保護生產力的方式為人民有效供給國家公園及其相關生態產品,更要從生產關系維度,以自然資源公有制為基礎的制度設計,為全體社會成員共享國家公園及其相關生態產品提供根本制度保障。從具體實現形式來說,一方面要在提高土地公有程度上,以具有絕對數量意義和實際控制意義的不同方式處置國家公園內的集體土地;另一方面要發揮黨和政府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采取適當的“命令控制型”手段,讓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社會資本在自然資源公有制下更好地服務于“全民公益性”的基本目標。
劉金龍教授基于寧夏馬鞍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下生態文明經濟新樣態特征和進路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平臺經濟是生態文明新經濟形態的基本形式,即通過平臺將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個人有機聯系起來,以修復、恢復和維護生態系統為勞動對象,增加自然資本,全面促進生態系統能力的提升,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新格局。同時,平臺經濟追求公共價值,兼有公益和產業屬性,勞動創造價值和勞動目標是其修復恢復和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等方面的特征。促進生態文明經濟新樣態的進路,是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公眾價值。建立公平公正產權安排和彈性包容治理制度,促進公眾參與和維護社區價值,注重系統集成和整體性推進,對于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侯子峰博士基于浙江綠色價值實現的基本樣態,闡述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綠色價值實現問題。他認為,浙江綠色價值實現經歷了一個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而這一歷程與全省范圍內的生態環境整治、鄉村振興與產業轉型升級緊密相關,其理論與現實價值在于把生態環境整治與綠色發展結合起來,把創造良好生態產品與追求較好經濟效益結合起來,把綠色價值實現與共同富裕結合起來。運用現代經營理念開展經濟活動,并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規范作用和基層自治組織的參與管理作用,具有社會主義發展綠色高效生產力、追求實現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特征,既是一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典型范式,又是綠色發展、綠色價值實現的典型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