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喜
2022 年11 月12—13 日,第五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郵電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40 余所高校200 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與會者圍繞“堅定生態文明理論自信,助力生態文明實踐發展”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F將會議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深入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生態思想基礎,是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自信的重要前提。
河海大學王常冉博士探討了馬克思農業生態思想的歷史敘事問題。他認為,馬克思農業生態思想緣起于駁斥李嘉圖地租理論的“土地收益增長率遞減”預設,從19 世紀40—60 年代初的技術樂觀主義立場,呈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農業生產力的解放;經由1865 年吸收李比?!掇r業化學》第7 版中的土壤科學新觀點,認識到農業生產力發展存在自然限制;發展到1867 年之后批判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農業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
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陳勝錦生探討了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態思想的出場語境與豐富內涵。他認為,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自然哲學體系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自然哲學體系的“雙重批判與超越”,資本邏輯下的“異化勞動”與“人的無機身體”的相遇相交,弊病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如何達成“人與自然的真正復活”,這三個方面分別構成了《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生態思想出場的思想語境、實踐語境和時代語境。《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態思想內涵體現在人與自然相異化的二重表現樣態、人與自然相異化產生的深層次機理、人與自然相異化的揚棄路徑三個方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研究生金秋認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強調的辯證互動性與歷史性,為人們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諧共生作為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的本質特征,內生性地存在于人類建設現代化道路的追求之中。
信陽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魯桐君研究了馬克思“生態人”生存范式生成機理。他認為,馬克思的“生態人”思想是在人化自然的基礎上,通過考察異化勞動及資本主義運行規律,運用歷史辯證法闡述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凝結而成的。這種思想是在確認自然具有先在性的前提下,肯定人的主體創造價值,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統一的具體的對象性活動過程中逐步實現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這與西方現代化呈現的“人與自然緊張對抗”形成了鮮明對比。著力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生態文明特色,挖掘中國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文化因素,是當前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不能忽視的領域。
北京大學郇慶治教授解析了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定位問題。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突出表征或本質追求,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推進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核心理念原則與實踐規范要求,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理論、思維與能力上的現代化提升。
福州大學陶火生教授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包含著可持續的原則高度、強國目標的戰略高度、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高度三個基本維度,認為應該站在這三個高度謀劃發展。
上海師范大學耿步健教授探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基因。他認為,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文化基因,其主要內容集中體現在科學豐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觀和“取用有節”的可持續發展觀等生態智慧方面,具有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強調自然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倡導知足知止的資源利用方式等特點。
南開大學任鈴副教授認為,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實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升華和實踐進展,開拓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道路。
湖北工業大學魏忠明教授解析了莊子的天人觀及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當代啟示。他認為,在新時代,伴隨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提出與成熟、實施與深化,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度反思也必將不斷地向前推進,而莊子的天人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提供一定的參考,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時代性發展,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體系作出了巨大的原創性貢獻。其中有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世界觀方法論原創性的研究,已經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北京大學郇慶治教授認為,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除了具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等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外,還具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本身的世界觀方法論。
東南大學陳愛華教授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生態倫理方法論問題進行了交流。她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方法論,其中包括:生態倫理思想的繼承和創新的歷史性方法;全面認識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方法;生態環境治理的全球性視野與系統性方法;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思維方法;保護生態環境的底線思維方法;等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王雨辰教授探討了中國形態的生態文明理論構建的方法論問題。他認為,構建中國形態的生態文明理論的前提是立足于中國國情,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和自然的思想為指導,吸收中西生態思潮的積極成果,在解決生態文明理論的內在矛盾的基礎上實現研究范式和研究主題轉換。作為地區維度與全球維度、實然維度與應然維度有機統一的中國形態的生態文明理論,必須超越后現代研究范式和可持續發展研究范式,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范式,堅持環境正義的價值取向,把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生態利益矛盾關系的“社會建設”作為理論主題,把提升人民群眾的民生作為理論的價值歸宿,從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植根于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有著顯著的中國生態文明話語風格。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話語體系,是當前學界需要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
北京林業大學林震教授認為,十分有必要構建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他在探討知識、知識體系與文化和文明的關系基礎上,從中國特色與共同價值關系的角度探討“自主”的內涵,就生態文明的學科體系與教材體系的構建問題進行了學術分享。
東華理工大學華啟和教授就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形象塑造的話語表達問題進行了交流。他認為,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圍繞黨是什么、怎么干、干成了什么以及還要如何干形成了豐富的話語表達,塑造了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形象。滿足人民的生態需求、增強人民的生態福祉,是“中國共產黨是什么”的話語表達;堅持黨的領導、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怎么干”的話語表達;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是“中國共產黨干成了什么”的話語表達;建設美麗中國、構建清潔美麗世界,是“中國共產黨還要如何干”的話語表達。
南開大學葉冬娜副教授認為,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將國家治理導向合乎生態倫理的方向。中國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體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遵循生態理性,按照生態倫理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準則來治理國家,通過良好的國家治理即生態善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目標。
北京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李培鑫探討了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權的三重邏輯。他認為,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權是生態政治學科論域下的核心論題。作為一個動態性的綜合力量系統,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權的提升是一個由內而外、內外兼修的進程,需要考慮知識生產、話語建構與價值升華的三重邏輯。知識生產、話語建構與價值升華構成了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權的規范性框架,其中知識生產是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權的合法性來源,話語建構是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權的競爭力來源,價值提升是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權的感召力來源。
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且具有顯著的世界意義。深入挖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正在成為學界新的學術增長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徐海紅教授認為,中國為世界發展貢獻了綠色發展方案。以綠色發展促進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生產力要素結構的生態轉型,實現人類生產方式的綠色變革,是中國綠色發展方案本質要求的內在根據。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獲取物質資料方式為內核,以技術范式、生產結構和社會形態為圓圈形成同心環形結構。中國綠色發展方案通過形塑綠色技術范式、生態生產結構和生態文明社會來實現生產方式的綠色變革,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蘭州理工大學劉海霞教授認為,當前全球生態治理仍然面臨著環境治理理念亟需加強、諸多主體利益沖突和全球生態治理法制合法性與權威性不足等困境。面對這些困境,中國提出了培塑全人類共同價值、建立新型國際關系、建立普遍認同的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和構建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的治理新方案,為世界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了中國智慧。
北京科技大學周鑫副教授探討了習近平關于全球生態治理重要論述的理論邏輯與原創性貢獻,認為習近平關于全球生態治理重要論述的原創性貢獻集中體現在其基本原則和科學方案中。習近平強調中國將始終堅持民主、公平和正義的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及共商、共建和共享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開展全球生態治理的積極方案。這些原則和方案所蘊含的原創性貢獻,將進一步引領全球生態治理,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獨特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宜卓探討了“后巴黎時代”全球氣候治理的主要特征、重點面向與中國方案問題。他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賦予了綠色發展內涵;未來應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基本遵循,深化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為全球綠色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王眾威認為,立足國內綠色發展實踐,中國積極面向國際社會傳播綠色發展理念,提供美麗中國發展方案,兌現中國綠色發展承諾,彰顯大國責任擔當,攜手國際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
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楊旭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系統思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統籌城鄉區域陸海關系的空間環境正義,洞悉全球生態危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闡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生性向度,并為破解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難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東南大學博士研究生程麗琴介紹了海外對中國生態文明戰略的認知情況。她認為,自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以來,海外學者們積極評價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認為生態文明是融貫了古今生態智慧的全新文明范式,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支撐的綠色發展模式,將為解決全球生態問題提供重要的實踐方案;但也有一些西方論者在價值層面將生態文明戰略“意識形態化”。北京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寧春娟也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海外研究進展進行了述評。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最本質的特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與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取得,從根本上離不開黨的領導。
南京理工大學鄭麗穎副教授從理念、制度和戰略三個層面梳理了新時代10 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變革與重大成就,認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之所以能夠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福建師范大學蔡華杰教授詮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堅持黨的領導的命題。他認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黨的領導,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內容,形成了包括本質意涵、政治邏輯和實現方式所構成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體系樣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這一內容的理論表達。從黨的質的規定性出發,其本質意涵是:中國共產黨以體現人民群眾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路線、方針、政策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的追隨,率領、引導、組織并通過示范等方式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致力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最終實現建成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的政治邏輯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確保環境保護歷史主動地位和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的堅定立場,并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北京郵電大學李全喜教授探討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中黨的領導問題。他認為,在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強化黨的領導功能,不僅能夠確保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序發展,而且還能夠使生態文明建設充分彰顯黨的使命宗旨。他從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與組織領導等方面,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中黨的領導問題進行了分析。
河北科技大學崔贊梅副教授認為,習近平正定工作時期的生態實踐切實踐行了黨的宗旨。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時期已開始了對中國農村的理性思考,他懷著對土地、對人民的深厚情誼,本著“為人民做實事”的赤子之心,遵循中央政策,依據正定實際,開拓了正定縣域生態實踐,如“半城郊型”經濟、“大農業”、生態旅游經濟、樹文明環保新風等。
任何重大現實問題都隱含了重大理論問題,任何重大理論問題都是對重大現實問題的理性關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實踐問題,正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熱點之一是關于“雙碳”目標視域下生態治理現代化問題的思考。貴州財經大學李瀟瀟等課題組成員研究了碳達峰目標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碳強度預測及減排潛力問題,課題組基于ARIMABP 神經網絡模型并在碳達峰目標下預測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碳強度,同時運用非徑向方向距離函數、共同前沿理論及MNMCPI 對減排潛力進行深入探討。他們認為,實現碳達峰目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重大事業,是中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務必依托區位優勢,充分發掘資源、技術潛力,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鞏固強化科技創新在減排降碳中的支撐作用,促進推廣先進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重慶文理學院張蘇強博士檢視、反思了碳中和遠景下中國生態治理范式,認為碳中和目標驅動下中國生態治理范式應從經濟、能源、交通、消費社會和氣候治理等方面著手。
熱點之二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與實現共同富裕問題的思考。上海師范大學吳寧教授探討了鄉村振興戰略下實現共同富裕的生態發展路徑。她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必須走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不僅關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保障。共同富裕不僅要實現全體人民物質財富和精神生活上的全面富裕,而且要體現自然生態的富美。鄉村振興戰略下實現共同富裕的生態發展之路是鄉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正和博弈的過程,應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導向,加強中國共產黨對優化鄉村生態環境的全面領導,在綠色發展理念下深入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先富帶后富,以數字經濟創新驅動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以高水平生態發展推進共同富裕。
熱點之三是關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意蘊問題的思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張斯珉認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發展成果,人類文明新形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構成其生態意義,并在“五大文明”體系中占據基礎性的地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立場意味著其生態建構的目標是呼應和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生態環境日益增長的需求,是在生態領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熱點之四是關于“兩山”理念踐行原則問題的思考。山東建筑大學劉海霞教授解析了黃河流域踐行“兩山”理念的基本原則,認為黃河流域是中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區域,要保障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踐行“兩山”理念。就黃河流域生態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而言,踐行“兩山”理念需要堅持三項基本原則:一是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二是著力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三是積極探索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這三項原則構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助推形成實踐中的良性循環,有利于黃河流域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螺旋式前進新格局。
20 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國家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反思形成了一些綠色發展思想。如何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西方國家的綠色發展思想,一直以來都是學界感興趣的問題。由于理論基礎、現實背景、價值立場、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中西差異,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絕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國家的綠色發展思想。
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陳小捷探討了詹姆斯·奧康納(James O’Connor)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她認為,奧康納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指出資本主義雙重矛盾及其引發的雙重危機理論,這是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她通過解讀奧康納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代表文本《自然的理由》,將奧康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立了自然、勞動、文化三位一體的自然觀和歷史觀,二是建立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的雙重危機理論,三是提出邁向生態社會主義的創新性構想。
中山大學黃飛瑜博士生探討了威廉·萊斯(William Leiss)對馬爾庫塞生態批判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問題。他認為,萊斯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很大程度上繼承與發展了馬爾庫塞的生態批判理論,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生態危機的歸因受到馬爾庫塞心理分析法的影響,二是把馬爾庫塞虛假需要理論發展為需要理論,三是把馬爾庫塞人與自然的雙重解放理論發展為和解理論。馬爾庫塞的生態批判理論影響了萊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走向,助力其構建需要理論,形塑了萊斯的自然觀。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鄭培柳探討了世界體系論中存在的經濟不平等交換與生態不平等交換的問題。她認為,世界體系論針對世界范圍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困境,主張進行長時段和大范圍的研究,擯棄民族國家而采用世界體系為分析單位,剖析世界體系中“中心-外圍”之間存在的不平等關系。她認為還需明確的是,生態不平等交換不僅存在于經濟層面,而且存在于生態問題“中心-外圍”層面。
麗水學院鄭海友副教授分析了當代西方四種綠色發展思想的缺陷。他認為,生態中心主義消弭了人的主體性,未能擺脫“中心”情節,沒有把握生態危機的實質根源;綠色資本主義難以克服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化解生態危機的內源性矛盾;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錯置了生態危機與經濟危機的關系,未能抓住異化勞動導致異化消費的事實,缺乏令人信服的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主張;穩態經濟學試圖在資本主義框架內實現不具可能性的穩態發展,其主張的發展方式在邏輯上自相矛盾,其倡導的“零增長”思想具有不現實性與非正義性。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偉大實踐的推進,迫切需要提升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生態文明素養?;凇半p碳”目標的倒逼,如何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強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已經是當前高等教育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
山西大學王繼創副教授基于生態文明新形態的人生價值觀視角,澄明了生態人生觀與現代人的價值內涵。他認為,生態文明新時代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的人生觀生態轉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革新對于人在自然中位置的認知,蘊含著尊重自然人生的理念,體現著“求真”的理性追求;超越個體性的自我存在價值評價,覺醒著命運共同體意識人生理念,體現著“擇善”的理性詮釋;追求有節制的生活及內在情感的滿足,訴求著后物質主義人生理念,體現著對“成為人”的理性體悟。生態文明新形態澄明的人生價值觀必然要求培育具有內在生態美德之人,為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們提供正確合理的人生價值指引。
海南醫學院邵娜娜副教授研究了新時代中國生態素質教育的基本路徑。她認為,加強生態素質教育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培養生態文明意識以更新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理念,豐富生態文明知識以增強國民生態素質教育效果,加強生態教育制度以完善國民生態素質教育體系,優化生態教育環境以營造國民生態素質教育氛圍,創新生態教育形式以拓寬國民生態素質教育渠道。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教育變革轉向注重整體有機與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視野,以多樣化物種相安相促的原則定位生態化的生命需要,構筑一個普遍關懷、返璞歸真的生態型和關聯型社會,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華南師范大學白雪赟博士探討了朋輩教育在大學生生態文明觀認同中的內隱機制。她認為,朋輩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具有主體性、滲透性與互動性等特點,是大學生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認同的內在驅動力,對生態行為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生態認知與生態情感具有顯著的鏈式中介作用,能夠對生態行為產生正向引導的突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