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茹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教學研究室 湖北孝感 432000)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容易地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以及語文學科的魅力,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積極貫徹落實素質教育,依據學科的特點,開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教學。語文是人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在新教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初中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以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遵守“素質教育”的原則,在備課的過程中,認真鉆研新課標教材,發掘教材中的素質教育元素,并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依據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更好地助力學生未來的發展。語文學科中蘊含鮮明的人文性,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人文特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更好地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另外,人文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關鍵部分和重要基礎。我國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通過課堂教學,除了要使學生靈活地掌握學科知識以外,更重視學生精神層面的變化,學生是否能夠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是否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對于事物是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以及能否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等,都是教師需要關注的。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明確自己要做什么樣的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找到融入人文元素的最佳切入點,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另外,學生的人文素養如何,會影響到社會的人文素養。而國民的人文素養,又關系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從個人的方面來說,對學生自己未來的發展有具有鮮明的積極意義;從國家和社會的方面來說,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重要的影響,對社會是否能夠和諧、穩定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決定作用。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必要性[1]。
21世紀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時代。科技的發展要求學生應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心智還不夠成熟。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給初中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一方面,初中學生能夠通過網絡豐富其獲取信息的渠道,來拓展知識面。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網絡的發達也給初中學生帶來了不良影響,學生利用網絡接觸的信息大量增多,且信息的真實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導致學生在接觸網絡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不良誘惑,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為了使學生能夠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被網絡上錯誤的價值觀裹挾,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主動進行語文學習,感受語文的魅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社會科技發展。故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實際上也是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的需要[2]。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其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過渡期”或者說“關鍵期”中,在這段時間里學生的心理和精神正在經歷較大變動。學生會更加敏感,其情緒會不定期地出現波動,整體不穩定的因素得以增加。在這個時期,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當前的實際情況,給予學生個性化的幫助和具有針對性的引導,以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度過這段時期。同時,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重視自我意識的表達,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突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其主動探究中感受語文的魅力,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鮮明的積極意義。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能夠讓學生擁有獨立能力正確的自我意識,使學生更能夠對事物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且能夠調整自己的情緒。基于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初中學生的個性特征和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教師要對此予以重視[3]。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實際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前提是要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以給予學生個性化的引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初中階段的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社會閱歷,在理解教材和書籍知識時,不能夠更深入地進行探索和學習,以至于學生難以對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一來,學生也就難以汲取到精神方面的營養,對文本傳遞出來的思想和人文精神不能轉化為自己的人文素養。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更認真地鉆研新課標教材,要積極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更要深入地了解教學內容背后蘊含的潛在意義和價值。初中語文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見解、觀點,通過語文學習,引導學生去主動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以崇高的理想信念為指引,努力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自己深厚的人格素養以及高深的人文素養,來進行教學設計,依據學生的情況給予其個性化的引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另外,教師還要豐富自己的情感素養,關注全體學生,且了解每一位學生當前的實際學習情況,讓學生信任教師、尊敬教師、喜愛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的工作中,挖掘自己的情感需求,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讓學生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與其用文本傳遞的精神產生共鳴,以此來加深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正向情感的熏陶中發現文本閱讀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奠定基礎。當然,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初中語文教師也要提升自己的知識素養,在教學設計的環節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將優質的學習資源帶給學生,并且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堂表現定期進行教學反思,以促進教學相長,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的同時,教師也能不斷提高其教學水平,以構建更加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4]。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在來開展課堂教學時,應該以新課標語文教材為主陣地,在教學設計時,重視發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將其與教學進行有機的融合,以增加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應該有目的地去尋找那些能夠體現出我國文化底蘊,或者是展現出作者高深人文素養的文本,通過對這樣的文章進行閱讀和學習,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能夠得以提升,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觀察美,繼而在美的體驗中得以豐富其精神境界,培養其認識能力。教師的教學方法要依據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以構建更有效的初中語文課堂。例如,在學習識字、寫字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受漢字中凝結的文化,讓學生能夠通過漢字學習,感受和體悟到中華文化的底蘊,讓學生能夠明確寫好字的重要性,擁有寫好字的意識。為了增加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組織有趣的教學活動,如寫字競賽,以使學生逐漸擁有良好的書寫習慣。其次,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中進行人文意識、人文精神方面的滲透。以閱讀教學為例,教材選入的文章都是某一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同時還要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來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了解作者想要通過文本傳遞的思想,同時能夠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養分,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閱讀是一項教學活動,同時也是學生所必須掌握的智力技能。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開展閱讀教學,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閱讀,以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創意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打開書籍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探究、批判、反思,對文本內容有更深的理解,也對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剖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太過死板。教材是開展語文教學的基礎,但是教師也應該意識到教材上的內容是有限的。要想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得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除了教材收錄的文章以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以此促進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和延伸。當然,教師也可以將課外富含人文素養的文本內容引入課內,以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學習發展。當然,在寫作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也能夠抓住教育機會,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閱讀是一種知識輸入的途徑,但是寫作是學生進行知輸出的過程。如果只有輸入沒有輸出,那么學生對其所學到的知識的理解是有限的。只有給予學生足夠及時的輸出的機會,學生才能夠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更靈活地應用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寫作就是典型的輸出活動。閱讀與寫作相聯系,初中語文教師可以落實“以讀促寫”的原則,在學生閱讀過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利用其從作者身上學到的寫作技巧來創作自己的習作,使學生再聯系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了調動學生寫作的欲望,讓學生擁有寫作的內在動機,教師可以設計豐富的寫作主題,在命題作文中滲透人文精神,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5]。
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差異性。初中生在之前都已經接觸過語文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擁有了一定的語文知識的積累,也具備不同的理解能力。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明確學生的差異性,轉變自己以往的教育觀念,應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進行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探究,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學生遇到困惑時,給予學生個性化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開展探究和學習。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在其中設置懸念,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繼而使學生在求知欲的驅使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教師還可以組織多樣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來拉近學生與語文知識之間的距離,在活動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逐漸提升[6]。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對其人文素養的培養。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同時還要有目的、有意識地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將其呈現給學生;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以更好地喚醒學生人文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以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