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魏
(新疆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一重要論述,為推進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教育部印發實施的《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 年)》文件指出,到2020 年基本建成功能較全、覆蓋廣泛的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語言教育是推進各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成語言相通、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而語言學習標準的制定則是語言教育的基石,是第二語言教育與學習的前提。因此,針對不同國家語言學習標準的對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目前,國內外重要的語言學習標準如下:我國于2021 年7 月發布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Chinese Proficiency Grading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21),澳大利亞頒布的《國家語言學習標準》(The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 Project,1988),美國研制的《21 世紀外語學習標準》(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1996),歐洲理事會制定的《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2001)。針對上述語言學習標準的研究已不在少數。但引起筆者注意的是,由于歐框、美標的代表性較強,針對非典型區域語言學習標準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新疆作為絲綢之路核心區,輻射區域囊括中亞五國、俄羅斯、蒙古、印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反之,上述國家也與新疆開展了全方位的合作,特別是在語言交流與教育方面合作密切。本文以《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為基準,以《哈薩克語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為對比項,對兩種語言學習標準的差異化特征進行分析研究,為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完善提供借鑒。
《漢語國際教育漢語水平等級標準》于2017 年5 月進入籌劃階段,2018 年4 月進入研發階段,到2020 年12 月正式完成,歷時三年七個月。其間,2020 年6 月3 日,標準正式通過鑒定。為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正式更名為《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并于2021 年3 月24 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2021年7 月1 日開始正式實施。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從30 多年的漢語水平等級標準中汲取營養,致力于語言標準的頂層設計,建立了以“語音、漢字、詞匯、語法”為基礎的四維基準,制定了以“言語交際能力、話題任務、語言量化指標”為內容的系統模塊,形成了“三等九級”的新型評價模式。同時,《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傳承經典,調研創新,研制了最新的音節表、漢字表、詞匯表及語法等級大綱,為日后全新的國際中文等級考試提供依據。未來,標準也將在國際中文教育的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課程測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從哈薩克斯坦國內范圍來看,《2011—2020 新國家語言功能與發展計劃》(2011)規定,2017 年國語B1 級別的畢業生比例達到70%,2020 年達到100%;官方媒體中哈薩克語的使用比例,2014 年達到53%,2017 年達到62%,2020年達到72%;哈薩克語規范術語的比例,2014 年達到20%,2017 年達到60%,2020 年達到100%。此外,計劃規定,到2020 年,國語在公民中的使用比例達到95%,在公務中的使用比例達到100%,在媒體中的使用比例達到70%。
第二,從哈薩克語的對外傳播來看,《哈薩克語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共分五個等級,分別是ST RK 1926—2015:簡單水平、ST RK 1928—2015:基礎水平、ST RK 1929—2015:中級水平、ST RK 1925—2015:高于平均水平、ST RK 1927—2015:高水平。此外,哈薩克斯坦國家考試中心于2006 年建立KAZTEST 測試系統,該系統于2008 年9 月正式實施,用以評估本國公民和在哈薩克斯坦境內外國公民的哈薩克語水平等級。
任何語言標準的制定,都與下列專業名詞息息相關。這包括“整體框架、語言基準、語言技能、量化指標、文化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內容。這些指標對某種語言的頂層設計、課堂教學、測試評估、教材編寫、語料庫建設有重要影響。為進一步做好語言學習標準的國別化對比研究,本文對上述兩種語言學習標準的差異做出說明。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框架可以分為五大板塊,分別是“前言、范圍、術語和定義、等級描述、語言要素表”。從邏輯結構看,標準為“總—分—補”模式。第一,以前言、范圍、術語定義為總領,介紹了標準的基本維度,如解釋效用、等級分類、相關概念等內容。特別是等級分類環節,形成了科學、完整的三等九級模式。第二,在等級描述環節,標準為綜合型描述,以級別為綱,以言語交際能力、話題任務內容、語言要素量化信息為抓手,將不同級別應掌握的要素數量清晰地呈現在中文學習者面前,為二語學習及教學提供了科學遵循。第三,以音節表、漢字表、詞匯表、語法大綱為語言要素的補充項,列舉了不同級別量化指標的具體內容,這是中文等級標準的最大亮點。可以說,中文二語學習者可以脫離課本,將《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作為學習材料,這是哈薩克語學習標準所不具備的。
《哈薩克語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由ALYNSARIN 國家教育學院開發,并由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教育和科學部國家檢測中心審定。哈薩克語教育和評估旨在確定學習者在正式和非正式環境情況下,表達復雜思想的口語和書面語能力。標準包括“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不同知識層次的一般規則,言語交際能力”等內容,提供了附加文件、參考書目清單、KAZTEST 證書類型等資料,通過KAZTEST 測試系統評估學習者語言能力水平。該標準的邏輯結構為“總—分—總”模式。第一,基于國家語言發展計劃,制定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分別為ST RK 1926—2015、ST RK 1928—2015、ST RK 1927—2015、ST RK 1925—2015、ST RK 1929—2015。在此基礎上,研制KAZTEST 測試系統,用以評估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公民和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從事各種活動的外國公民的哈薩克語水平。第二,標準的總體特征列出了二語學習者在不同級別須掌握的語言量化指標數目,具體的語言要素僅在不同等級的文件中進行列舉。第三,各等級的語言技能描述環節,劃分為A1、A2、B1、B2、C1五個級別,包含聽力技能、閱讀技能、書寫技能、口語技能四部分內容,但缺少對翻譯技能的培養。第四,在主題內容環節,單獨列出了A1、A2、B1、B2、C1 五個級別應掌握的話題任務,而《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話題任務則更強調整體性,與言語能力要求、語言要素指標一起,共同融合在不同等級的描述之中。第五,標準以KAZTEST 測試系統的結構分析為總結,值得注意的是,除聽力測試、閱讀測試、寫作測試外,KAZTEST 測試系統單獨列出了詞匯及語法結構測試,但缺少口語測試。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以“音節、漢字、詞匯、語法”為語言基準。其中,一級學習者,應掌握269 個音節、300 個漢字、500 個詞匯、48 個語法。二級新增199 個音節、300 個漢字、772 個詞匯、81 個語法。三級新增140 個音節、300 個漢字、973 個詞匯、81 個語法。四級新增116 個音節、300 個漢字、1000 個詞匯、76 個語法。五級新增98 個音節、300 個漢字 1071 個詞匯、71 個語法。六級新增86 個音節、300 個漢字、1140 個詞匯、67 個語法。七至九級新增202 個音節、1200 個漢字、5636 個詞匯、148 個語法。一至九級合計1110 個音節、3000 個漢字、11092 個詞匯、572 個語法。此外,音節、漢字、詞匯、語法的具體內容均以附錄表的形式進行統計,這包括音節排序、詞類分級、語法分類等內容。由此可見,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真正做到了數量與內容的有效結合。
《哈薩克語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對學習者應掌握的語言要素知識進行了簡單說明,以B1 水平為例,一是語音,即發音法則、發音規范、影響類型、語調結構等內容;二是詞匯,包括詞匯含義、詞匯量、詞匯占比等內容;三是構詞及形態,即時態、詞性分類、詞匯結構等內容;四是句法,包括句法類型、語法結構、語法形式、語義關系、詞匯順序、復句等內容。但總體來看,標準未列出具體的語言基準內容,只反映了詞匯、短語的數量要求,與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相比,存在欠缺。
學術界普遍的觀點認為,語言學習者應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聽力技能、口語技能、閱讀技能、書寫技能、翻譯技能”,即通常所說的“聽、說、讀、寫、譯”。聽力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信息接收、認知生成、聽力策略能力;口語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語言組織、語言要素應用能力;閱讀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文本理解、預測推斷能力;書寫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文字組織、篇章連接、語體規范能力;翻譯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信息輸出、綜合交際能力。
與《哈薩克語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不同的是,除聽力能力、口語能力、閱讀能力、書寫能力外,《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在中等第一級就加入了翻譯能力的考查。以四級為例,聽力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對話理解、文化信息提煉能力;口語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成段口語表達、復雜性情境交際能力;閱讀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文本理解、推斷聯想、跳躍閱讀能力;書寫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漢字書寫、不同類型的文本撰寫、語言規范能力;翻譯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口語翻譯及書面語翻譯能力。
《哈薩克語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的語言技能包括“聽力技能、閱讀技能、書寫技能、口語技能”四大板塊。以A2級別為例,聽力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信息理解、主旨理解、信息陳述能力;閱讀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對不同類型文本的理解能力,并能查找有效信息;寫作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的短文撰寫、邏輯思考、書面表達能力;口語技能重點培養學習者參與對話、接收信息、交換意見、提出建議、做出指示、提出申請等能力。
所謂量化指標,即對學習者語言學習水平的檢驗標準,需要通過基礎數據分析、語言習得順序調研、規范化分級等程序后才能確定。如果說語言基準是語言學習標準的基礎,那么量化指標就是抓手。優秀的量化指標可以提高語言學習標準的含金量,并作為語言水平測試的依據,是科學評價學習者語言能力的試金石。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量化指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不同級別語言要素的量化指標,這部分已在語言基準部分進行說明。二是對語言技能的量化,具體包括聽力語速要求、文本字數要求、閱讀速度要求、書寫速度要求等方面,以初等一級、中等四級、高等七級為例進行說明。第一,在初等一級中,要求聽力文本不超過80 字,語速高于100 字/分;閱讀文本不超過100 字,閱讀速度高于80 字/分;初等手寫漢字100 個,書寫速度高于10 字/分。第二,在中等四級中,要求聽力文本不超過400 字,語速為180—200 字/分;閱讀文本不超過500 字,閱讀速度高于140 字/分;中等手寫漢字100 個。第三,在高等七級中,要求聽力文本達到800 字左右,閱讀速度高于200 字/分,掌握手寫漢字1800—3000 個,聽力語速及閱讀文本字數未提及。
《哈薩克語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的量化指標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語言技能量化指標、語言要素量化指標、測試量化指標。其中,語言技能量化指標僅包含文本體量、生詞蘊含量等內容,描述較為簡單;語言要素量化指標包括各等級的詞匯量要求及學習時長;測試量化指標包括試題數量、考試時長和字數要求。這里以語言要素和測試量化指標為例進行說明。A1 級別,要求學習者掌握800 個生詞,學習時長達到100—120 學時;A2 級別,要求學習者掌握1600—1800 個生詞,學習時長達到180—200 學時;B1 級別,要求學習者掌握2200—2500 個生詞,學習時長達到220—240學時;B2 級別,要求學習者掌握3000—4000 個生詞,學習時長達到180—200 學時;C1 級別,未列出生詞數量,學習時長為100—120 學時。此外,標準對KAZTEST 系統的考查內容做出說明,如考試時長、試題類型、題目數量等,但重復值較多,不夠具體。
語言知識是基礎,文化知識是內涵,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各類語言學習標準都將文化與跨文化交際作為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對文化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求、排列的邏輯順序,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例如,有的學習標準列出了學習者應掌握的文化內容,有的學習標準則在具體任務中加以體現。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特別重視對學習者文化能力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在初等級別,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習者的文化及跨文化意識;在中等級別,標準要求學習者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技能,例如中文四級提到的“學習者應在聽力文本中獲取涉及的文化及跨文化內容”,中文五級提到的“學習者應在翻譯環節中翻譯涉及中國文化的語言材料”;在高等級別,標準要求學習者具備專業的文化知識、國際視野及扎實的跨文化交際技能,例如中文九級提到的“學習者應在聽力文本中理解社會文化內涵,在閱讀文本中理解中文的思維方式,從而完成各類環境中的交際”。
綜合《哈薩克語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的各個部分來看,從A1、A2 級別開始,就涉及基本的文化內容。以A2 級別為例,要求語言學習者理解聽力文本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在口語交際中可以就社會文化的內容提出意見建議;在B1 至更高級別,要求學習者進一步提升文化交際的技能。以C1 級別為例,要求學習者在聽力中無須事先準備即可參與文化主題的對話。此外,本文第二部分第一小節指出的哈薩克語各個級別的主題內容,也包含了文化主題的交際任務。但縱觀哈薩克語學習標準,對跨文化交際的內容提及較少。
以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為參考,開展國別化語言學習標準的對比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哈薩克語語言交際能力國家標準》在整體框架、語言基準、語言技能、量化指標、文化及跨文化能力上與《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存在不少差異,除上述維度外,制定原則、學習任務、成績評估體系等方面也值得關注。今后,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一是在橫向上擴充語言學習標準的數量,做到一對多的對比分析。二是在縱向上擴展對比維度,豐富差異化特征的研究內容。在此基礎上,促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及國際中文教育學科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