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文
(廣州工商學院 廣東廣州 510850)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更加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有效地激發了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活力,面對國家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有力地推動了教育事業的優先發展、科學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穩步前進,民辦本科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方法也要更加與時俱進,創新創業項目教育的施行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培育民族創新精神,有利于為我國在嚴峻的世界競爭環境中輸送更為優質的后備軍,最終助推中國經濟騰飛、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一直以來國家都極為重視“教與學”“知與行”的緊密結合,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有效提升。進入新時代,國家頒布一系列關于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和規范,無疑為民辦本科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指明正確方向,使其前景更加廣闊。
創新創業能力是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進行綜合描述的一個概念,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前者主要是對大學生突破固有思維和技術限制能力的描述;后者則是對創業活動中大學生應對各種挑戰與困難所應該具備的品質的描述[1]。創業本身需要以創新為基礎,創業難度很大,這就要求創業者必須在個人能力、綜合素質上過硬。所謂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指的就是政府、民辦本科學校、企業等主體對大學生開展的以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提升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創業項目教育活動,具體的培養目標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總結:
首先,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人才培養,可以幫助高等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發展科技文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提高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也是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人才培養是使學生獲得必要的商業知識、創新能力和發展素質的教育。
其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中需要有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創新創業能力。所以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人才培養可以對大學生起到一定的激勵幫助。一方面在疫情的背景下,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人才培養能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并且讓大學生挑戰自我、實現更高的自身價值:另一方面,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人才培養能讓大學生在過程中得到很多鍛煉,全方面發展團隊協作能力、溝通管理能力[2]。
伴隨著目前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日益重視,國家在稅收、金融、技術創新、創新創業等多個方面都提供了很多支持。例如,在稅收領域,近年來我國政府提出了很多關于稅收優惠的政策,政府主要通過無償補助以及資金注入等方式來為廣大的初創型企業以及中小型企業提供補貼,鼓勵這類企業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與此同時,國家近年來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支持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相關政策的出臺為民辦本科學校創新創業環境的優化以及創業活動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供給側結構的改革,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由知識型、規模化逐步轉為創新型、個性化,傳統大學生單純具有知識、技術、技能已不能緊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新時代呼喚服務社會能力強、創新創業精神突出的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金融企業,據有關數據統計,金融企業對創新創業能力十分重視,具體如下圖所示:

圖1
在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00 后”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解放。依托網絡平臺,數據的獲取更加便利,也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熱情。據有關數據統計,某民辦本科學校中有35%的“00 后”有創業的需求。課題組通過對民辦本科學校600 多名“00 后”學生進行深入了解,有15%的學生是源于名人效應;有10%的學生是時間的自由性;有40%的學生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有25%是迫于就業的壓力;有10%的學生是為了追求刺激[3]。

圖2
自2014 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論在達沃斯論壇提出,我國“雙創”實踐已走過近10 年,“雙創”口號鋪天蓋地,“雙創”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創新創業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成為引領新常態、聚焦新時代的強大動力。黨和國家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寄予了很大的希望,“雙創”在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頻頻出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4]。黨的十八大將“構建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國家創新體系”以文字的形式寫入報告,成為近十年來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乃至全社會繼續教育推進改革的發展目標。近年來,國家密集地連續下發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推動雙創教育走向深入。由此可見,民辦本科學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教育是大勢所趨。
雖然當下社會環境對創新創業項目的開展熱情很高,但是在具體的民辦本科學校中都會存在一些不足。如在開展創新創業項目過程中,形式較為單一、思慮存在束縛等,這使得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時,無法培養學生對創新創業項目的復雜性、重要性和實踐性的充分認識。并且由于思路缺乏,使得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流于形式。特別是沒有做到根據不同的專業來進行合理的創新創業項目滲透,就英語跨境電商專業來說,其是理論與實踐關系密切的學科,但是在實際的創新創業項目開展過程中,都是教師講什么,學生接納什么,學生在這樣單調的創新創業項目開展下,不僅容易思維固化,更不利于培養發散性思維,也就使得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得不到應有的效果[5]。
在分析當下的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時,發現大多數的學校采用“校內+校外”的創新創業培養模式。校內就是由校內的輔導員或者校內創新創業的干事擔任,校外模式,是采取邀請專家的形式,雖然企業專家能夠分享創業經驗,激發學生創業的激情,但是受時間的限制,企業專家對于學生指導缺乏持續性,不能形成系統性的教學模式。而創新創業項目的開展效果與師資力量、教師能力有著直接關系,當前很多民辦本科學校從事創新創業教學的教師,缺少創新創業項目相關工作經驗或創業實戰經驗,對實際工作和企業人才需求不甚了解,所以導致創新創業項目的開展效果缺乏實效性。并且民辦本科學校嚴重缺乏同時擁有實戰能力、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雙師型”教師,師資不足、體系混亂嚴重影響創新創業項目的有效展開[6]。
當下的多數民辦本科學校在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過程中,不乏存在為了落實國家政策而創建“面子工程”的現象。而開展創新創業項目不是簡單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滿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啟動資金來建立健全的基礎。目前,阻礙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最大障礙就是資金。如果沒有財政擔保,這些創新創業項目就難以運作。一方面,技術型的創業首先需要初始的資本,后續還要為企業提供流動資金和一定的發展資金,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企業整個生產周期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如果無法保證資金跟上,開展的創新創業項目就會陷入困境。
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是推進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力保障,有助于社會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有利于使民辦本科學校大學生群體更好地適應“互聯網+”大時代背景下激烈的社會競爭,同時也能夠更全面地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之路。
方式是結果的誘因,任何教育教學方式的選擇與使用都會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與質量。所以民辦本科學校在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時,為提高融合教育能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深度融合,可以從創新意識、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三個維度入手,在充分尊重課程性質、學生學情等因素的基礎上,建立分階段、多層次的創新創業項目課程體系。即從創新意識、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的視角,根據學生學年和實際學習情況開展進階式教育,有側重地在大一階段進行創新意識培養,其次在大二、大三階段進行創業知識傳遞,最后在大四階段進行創業能力提高。同時充分尊重專業課程性質,有側重地進行教育內容選擇,而非在同一時段、同一課程中同時囊括三個維度內容的教育與灌輸。根據專業課程性質,優化完善教學設計、靈活運用教育方式、增強學生參與度,提高課堂吸引力[7]。
想要有效地提升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效果,要注重加強學校自身創新創業項目教師隊伍建設。要積極組織培訓活動,邀請創新創業項目的專家來不定期地進行教學研討,逐漸提升學校創新創業項目教師隊伍的綜合實力。其次還要積極探索在開展創新創業項目過程中的具體實施路徑,如明確提升學生創業素質與創業能力是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核心目標。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教育時,可將課程類型分為通識類課程、實踐類課程、項目孵化類課程。通識類課程以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包括創新思維與方法、創業啟蒙、創業課程等;實踐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主要內容包括創新創業競賽、學科競賽、課程實踐、優創項目等;項目孵化類課程主要側重創新創業實踐,主要內容是通過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新苗等載體整合校外協同創新平臺,進行創業項目孵化與轉換。通過實施以上明確有條理的創新創業項目教學體系,可逐漸提升民辦本科學校創新創業項目開展的實際效果[8]。
發揮分工協作重要推手的作用,將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的內容蘊含在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活動之中。例如民辦本科學校可開設“雙創大講堂”,邀請創新創業專任老師、社會企業家、優秀校友對我國創新創業歷史文化進行講述,使學生了解歷史文人的創新創業精神,潛移默化地增強創新創業意識。還可組織經典誦讀活動,通過對蘊含創新創業精神的詩詞古文進行誦讀,加深對創新創業精神的理解,潛移默化地培養創新創業精神。
其次,民辦本科學校要積極建立特色創業類社團,將興趣相投、目標一致的大學生凝聚起來,形成一種交流、互助的合力,激勵創新創業文化持續發展。同時民辦本科學校可以開展樹立雙創典型活動,對于獲得校級以上雙創大賽榮譽的學生,在推優評先上給予一定的傾斜,使他們成為大學生身邊的榜樣,發揮同輩榜樣的影響力。另外在創新創業項目教學時可宣傳當地著名的企業家事跡,使大學生從他們的事跡經歷中有所啟示,受到激勵,進而形成向他們學習的創新創業氛圍。
最后,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是要加大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提供與社會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使他們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在現有的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基礎上,積極拓展外部資源,與當地大型活動接軌,如跳蚤市場等活動,靈活利用勤工助學等平臺拓展社會實踐活動。
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教育,首先需要足夠的啟動資金。要解決融資困難問題,就需要多方來進行扶持幫助。如銀行應該提供更多的渠道和途徑來支持大學生貸款,適當地放寬限制或不被條規框死,靈活判斷是否給予貸款,根據創業項目來定奪貸款額度,多方面為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各級政府應該持續出臺相關政策和制度對于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教育提供金融支持,解決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教育缺乏啟動資金的困擾,如減免部分申請專利、注冊商標費用等,根據創業項目判斷可以給予多少年限的政府貼息貸款等。最后建立健全的市場機制及風險評估體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民辦本科學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教育活動中來,利用財稅優惠政策吸引風險投資者投資民辦本科學校創新創業項目。
在如今的世界格局中,創新創業是各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所以得到了很大重視。創業實力不僅是衡量現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而且能很好地體現各個民辦本科學校對大學生培養的質量。如今,創業精神和創新精神不斷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發展能力和探索能力變得更加重要,因此民辦本科學校在以后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時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改進,須注重培養創新能力,即要堅持以“導”為出發點,圍繞“質”的內涵,以各民辦本科學校之間的互動為路徑,通過將創新與創業精神、創新與實踐精神相結合的理論和實踐培訓,逐步實現課堂與課外的融合,在學生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業與創新實踐精神相融合的模式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