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遠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0)
守正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與建設提出的重要命題,是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育教學必須堅定遵循的重要原則。“守正”是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的根本,“創新”是教師講好思政課的關鍵。守正與創新是“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落實黨的教育任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總原則和總方法。
守正是對思政課教學堅持正確方向、堅持基本原則的總概括,是學校教育“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則。學校思政課無論怎樣改革和創新,在方向和原則性問題上絕不能放松和動搖。“守正”是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的根本。
“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學校教育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學校教育必須始終遵循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必須培養擁護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斗的人才。在這個立場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因此,必須“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立場、原則和方法來武裝學生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成就激勵和感召青年學生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定“兩個維護”,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方向之正”。
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規定“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既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必須,也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須,更是落實教育“培養什么人”的根本遵循。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用黨的執政理論引導學生,用黨的執政業績鼓舞學生,用黨的奮斗史和為實現目標一代又一代接續奮斗的中國精神感召學生。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保持政治清醒。要善于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要善于關注時代、關注社會,保持家國情懷;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歷史視野、國際視野的縱橫比較中,自覺得出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優勢和制度優勢。引導青年學生培養成為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有力支撐強國建設,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目的之正”。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這是教育的最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必須要尊重這個規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這個根本任務和使命的關鍵課程,必須遵循使命、尊重規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育人以德、啟人以智、引人以道。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大德,守“社會主義道德”之公德,嚴“慎獨敏行”之私德,把學生培養成既有家國情懷、也有人類關懷、有大德大愛大情懷的人,自覺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使命之正”。
必須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始終堅持“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的立場之正。思政課教學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思政課教師必須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這是“紅線”。所以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這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內在要求。教育在本質上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所有教育者必須深刻認識和回答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做出明確回答:“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時代”和“社會主義”就對我們的教育做出質的界定:培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時代”的人,培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堅持別的“主義”的人。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首先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才能理直氣壯地“講信仰”、講好思政課,教師才能通過自身的言行讓馬克思主義真理走進青年學生思想深處,才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做奮斗者,當接班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為誰培養人”的“立場之正”。
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是教育最根本任務,最終要落實到教育者身上。因此,思政課教師的“人格之正”尤為重要。首先是教師的政治人格要正。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和價值導向性,目的是要讓青年學生認同并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原則和方法,堅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就要求教師要首先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方向。其次,思政課教師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有深厚的教育情懷、嚴謹的治學態度、正派的職業形象、知行合一的行為示范。最后,思政課教師要有真摯的情感人格。“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列寧語)理論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教育實踐中賦予其生命的溫度。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的情感、態度、意志以及話語方式,都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真理之花綻放的精彩程度。因此,要讓思政課擁有靈魂、飽含溫度,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真摯的情感人格。有了這些堂堂正正的人格,思政課教師才能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
創新是落實“怎樣培養人”的根本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要按照“八個相統一”的要求,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有理論之“真”,又要有實踐之“實”,既有靈魂,又飽含溫度。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取得實效的“魂”。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并且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但同時,世界也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危機并存。因此,如何抓住機遇,如何化危為機,如何在復雜的形勢下,保證育人方向和育人質量,思想政治理論課就顯得更加重要。另外,新時代,國際間各種力量、各種文化,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這無疑給“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育人目標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難度。再加上學生的信息來源更加廣泛、更加及時,同時也更加趨向于“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化信息接受方式,這無疑也倒逼思政課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從上述意義上講,無論是思政課自身取得實效的主動性要求,還是形勢變化的被動性要求,都注定了思政課改革永遠在路上。必須找到、找準“怎樣培養人”的科學路徑和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才能完成“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使命和任務。
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絕不是“迎合式”的“作秀”,更不是嘩眾取寵的“賺流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必須是“守正”基礎上的“創新”,因此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原則。
從目標上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必須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目標。實現“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思政課的一切創新,最終都要服務于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人才培養目標,改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必須堅持育人質量導向、內容為王。
從原則上看,必須在牢固“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基礎上,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和學生成長實際,遵循“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進行改革和創新。這“八個相統一”既有堅持思政課課程性質上的創新原則,也有基于思政課建設上的創新設想,還有基于學生認知規律上的思政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上的創新指導,是基于“守正”和“創新”的辯證統一,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的總方針、總依據。
教有法,但無定法。許多高校和思政課教師在長期的建設與實踐中進行有益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為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比如在教學方法或者課堂組織形式上,形成了案例教學法、專題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情境體驗式教學法等。這些講解透徹、內容充實、形式質樸的“老字號”教學法,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建設者和接班人,探索出了思政育人的規律性認識,積累了寶貴的育人經驗。這些方法依然值得學習、傳承和推廣。例如中央財大的“問題鏈教學”改革,牢牢堅守課堂主陣地,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鏈”,思考和回答學生關注和困惑的問題,突破教材重難點,實現思政育人目標。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思政課堂出現了越來越多地與時代相呼應的教育形式,互聯網逐漸成為教學的資源載體,出現了網絡課堂、在線課程、翻轉課堂、遠程互動課堂、虛擬現實課堂等多種形式;手機也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工具,在線討論、辯論可以及時在線完成;隨手拍、微視頻等資源都可以及時在課堂上呈現,成為最及時、最真實的教學資源。思政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呈現出豐富性、多樣性、及時性等新特點,吸引學生主動靠近、主動參與,自動連線、時時在線。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講人、社會進步的代言人,思政課堂逐步變得有靈魂、有溫度、有滋味,越來越成為學生喜愛的“思想金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對思政課以及思政課堂的改革與建設是一種必然。但無論怎么改,思政課的根本和靈魂不能丟。理論切入、思想提升、政治落實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課堂組織形式的創新必須是“守正”基礎上的“創新”,其目的是要通過新穎多樣的形式和方法,服務和輔助黨的理論的傳遞。讓大學生在明白理論上的“知其然”基礎上,外化為思想和行動上的“知其所以然”,任何只關注“親和力”“趣味性”卻忽視了“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的創新都偏離了思政課改革和建設的方向,應堅決予以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