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巳益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關乎參與者的增收、企業的發展,直接影響產業競爭力、區域經濟,具有較強的微觀經濟屬性與宏觀社會屬性。通常,成熟產業鏈涉及的行業類別、參與者類型、最終產品種類較為復雜,內在運行環境與上下游生產活動存在不穩定性,企業間存在高度相互依賴性和相互制約性[1]。因此,企業的自發行為、企業間的縱向關系、鏈內的分工程度均會對整條產業鏈產生較大影響。
2015 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意見》,強調山地化、特色化、高效化發展現代山地特色農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高效助力貴州省脫貧攻堅戰。2016 年,貴州省編制了《貴州省“十三五”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規劃》,將“辣椒產業”列入貴州省“十三五”規劃。截至2020 年底,貴州省辣椒種植面積達36.3 萬hm2、產量達724 萬t、產值約242 億元,產加銷居全國第一。
2019 年5 月至2022 年3 月,走訪貴州省農委、遵義辣椒城、貴州省辣椒種植基地、各地辣椒協會、辣椒加工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融資機構,以座談的方式對貴州省辣椒產業的發展進行深入調研。基于此調研,對產業鏈治理進行理論梳理,針對貴州省辣椒產業鏈現存問題提出治理措施。
1.1.1 專業化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即《國富記》)中提出,分工帶來的專業化可引發技術進步,刺激報酬遞增。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專業化若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地方,在行業公開、技術發明、機器使用、相關行業輔助、技術市場形成等多種因素的加持下,可產生外部經濟獲取報酬遞增。產業鏈是以專業化分工為理論基礎,推演發展的產業經濟概念。
1.1.2 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是交易的基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交易前信息挖掘、收集和處理成本;二是交易中和交易后談判、契約簽訂、契約履行和矛盾化解等成本[2]。資產的專用性、不完全和非對稱信息、外部性與交易費用是決定交易成本的三大要素[3]。例如,在農產品交易中,中游分銷商擔心“貨不對板”而遭受利益損失,花費較大的人力、物力、時間成本設計制度,消除機會主義行為。交易成本理論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需將此理論作為重要的研究視角,進一步探究產業鏈的治理路徑。
在現有研究中,產業鏈的概念未完全統一,這是由于學者通常基于產業層面或企業層面的單一視角給出定義[4]。從產業層面來看,產業鏈是指相互間可產生溢出效應的多個產業,因交易關系串聯成的完整鏈條,其中每一個具有專業化分工的環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5]。從企業層面來看,產業鏈是指無數相關企業因產生分工合作關系而形成的“網狀”新型空間組織形式,相互間建立戰略關系。
“治理”一詞通常是對個人或相關利益群體組織的定向控制和相互協調,可通過政策發布、關系互動與機制設定,實現利益群體間的高效協作關系[6]。治理與產業鏈結合后,主要包含以下3 個方面內容。
一是將產業鏈認作某一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考慮該地區宏觀經濟戰略發展方向、該區域內資源的可用性、某一特定產業的競爭優勢,通過設置產業目標,制定扶持政策,實現產業鏈的有效延伸。二是借助行政手段和產業鏈參與者的合力作用,改善區域社會和經濟環境,推動產業鏈可持續發展。三是通過建設基礎配套設施,設定相關獎懲機制,優化產業鏈內利益相關者的共生環境,進一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7]。
目前,我國學者對產業鏈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但產業鏈治理方面成果較少。在CNKI 數據庫內搜索,題目帶有“產業鏈治理”一詞的文獻僅有148 篇。參考產業鏈組織形態、產業鏈縱向關系、產業鏈延伸、產業鏈協同等方面的研究發現,在產業鏈治理路徑的研究中,大多傾向于治理主體、治理模式和治理機制等論題。
1.4.1 治理主體
治理主體是指在產業鏈中擁有治理權力、具備治理能力的某個或多個組織、企業或個人,通過合理手段和措施推動產業鏈可持續發展。通常,政府的引導和企業間的自發行為是觸發產業鏈形成的原因。政府的治理是保障產業鏈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根本原因為企業前期因市場供需主動或被動成為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在短期內形成產業聚集。企業行為往往從切身利益出發,難以充分考慮當地區域經濟的需要,忽視產業鏈轉型升級的需求。單靠鏈上企業的經濟活動很難有效維持產業鏈的穩定與發展。只有依靠外部因素的綜合協調與干預,才可推動產業鏈長期獲得競爭優勢。因此,企業、政府以及利益相關者作為主要治理主體,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貫穿了產業鏈治理過程。
菜市場下午沒什么生意,出攤的商戶很少。小蟲接了姑媽電話后,又喝了一瓶,然后說,給我弄幾袋火鍋底料。賣調料的二話沒說,撿了十來袋,裝進黑塑料袋里。小蟲往后備箱一放,騎上摩托,風一樣地去了姑媽那兒。姑媽正在打麻將,見小蟲來了,說不是說晚上的嘛,現在跑來干嘛,我也走不開呀。小蟲笑笑,說給您送幾袋火鍋底料。還有玉敏催我來取律師號碼,她現在就要和律師聯系。姑媽哦了一聲。小蟲說你玩你的,把鑰匙給我,我去你家拿號碼,正好把火鍋底料送你家里。姑媽說了聲,碰!碰了對八條,然后從包里拿出一串鑰匙,挑出其中兩把,說電話號碼就在茶幾上。
1.4.2 治理模式
治理模式是實現產業鏈功能的實際載體,也是根據協調鏈內各利益相關體間的協作關系形成的一種組織形態。通常來說,治理模式隨著治理主體的變化而變化,遵循“當地政府主導模式—鏈內企業主導模式—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這一演變路徑。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既能合理部署當地資源配置,通過行政干預減少企業為自身利益而形成的機會主義,又能弱化鏈上企業對當地政府的過度依賴,激發產業鏈自身能動性,被大部分學者視為產業鏈治理的最優模式。
1.4.3 治理機制
治理機制是指為促進鏈內產業、企業、組織、協會間的協同關系,促進該產業鏈組織結構高效運行而采用的措施與制度。治理機制的設定與治理主體、治理模式密切相關。在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中存在多個治理主體,治理機制也相對更為復雜,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市場和政府治理機制。
貴州省辣椒產業鏈成型較晚。2010 年前后,受益于當地政策的指引與辣椒生產技術的發展,貴州省辣椒生產效率日漸提高,越來越多具有內在聯系的企業加入辣椒產業集群中,分工與交易的復雜程度日益提高,在進一步推動生產分工、交易活動與企業組織結構發展的過程中形成貴州省辣椒產業鏈雛形。后期,隨著產業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實施,辣椒產業價值得以提高,產業參與者呈現爆發式增長,上下游得到延展,鏈條間的價值互換程度提高,初步形成辣椒產業鏈。同時,貴州省辣椒產業鏈發展的諸多問題逐步凸顯,具體包含以下幾點。
受氣候條件、地理環境與歷史因素影響,貴州省辣椒從業者多以種植、加工業為主,在產業鏈形成初期,該企業群體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斷探尋產業中最適合自身的優區位經濟活動。后經產業結構調整,原先分布于貴州省各區域的辣椒種植、生產企業逐步實現“優區位扎堆”,合力形成貴州省特色優勢農業產業。
在貴州省內,以辣椒深加工、金融服務、專線物流、辣椒交易市場業務為主的企業群體數量較少,相關企業活躍度較低。產業鏈呈現上游企業扎堆、中下游企業散亂的態勢,鏈內物資、資金和信息的流通速度慢,交易成本過高,創新風險過大,僅實現上下游的分工效益,未產生協同效應。
產業鏈由產業環逐級累加形成,某一鏈環的累加均是對上一環節追加勞動力投入、技術投入和資金投入以獲取附加價值的過程。鏈環下移,技術與資金密集型越為明顯;鏈環上行,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加工型越為明顯。
貴州省是相對欠發達地區,更多從事資源開采、勞動密集型的經濟活動。在貴州省辣椒產業鏈中,鏈環呈現明顯上移,多從事種植、加工等技術含量與資金含量較低的經濟活動;辣椒深加工、辣椒品牌化、供應鏈信息化管理等技術含量與資金含量相對較高的經濟活動多以外包、貼牌等方式轉移到其他發達地區,鏈環累加的附加價值也隨之被轉移。
貴州省辣椒產業鏈發展初期,鏈內環境復雜且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大量農戶、企業以及相關利益群體涌入鏈內,在短期內造成“人員匯集卻關系混亂”的局面。
一方面,部分參與者因信息不對稱獲益,其余無法獲取對稱信息的參與者將風險納入交易成本中,致使上下游難以達成穩定的契約關系。
另一方面,部分參與者以投機為目的,借助政策的扶持建立大量非契約關系,在短期內獲取利益,卻在后期自身利益無法保障時,將生產活動中的高附加值環節轉移至外地,甚至退出產業鏈。之前建立的大量非契約關系變相增加產業鏈交易成本,導致產業鏈在后期實現升級轉型極為困難。
針對貴州省辣椒產業鏈中存在的問題,以鏈內企業、鏈外政府與協會作為主要治理主體,采用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遵循經濟、社會、市場和政府四大板塊共同治理的機制,提出相應治理措施。
貴州省辣椒產業鏈的穩步發展需要當地政府、辣椒企業、辣椒中介、金融機構、種植農戶等利益相關者以產業發展為目標,以法律契約為基礎,形成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協同合作關系。多主體間協同合作的關鍵在于是否存在利益聯結機制以及政府、企業中介、機構與農戶是否在機制構建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地政府應充分運用行政干預手段,發揮統籌和監管職能[8]。積極搭建辣椒線上線下一體化交易平臺,引入新型經營主體,擴大辣椒產業鏈輻射范圍。將辣椒產業鏈治理嵌入公共治理體系中,組建辣椒臨時治理委員會,集中力量,進一步加強產業鏈信息傳遞、資金流動、品牌營銷和風險控制等服務。制定監管制度與激勵措施,確保產業扶持基金有效使用,保證鏈內利益合理分配。
辣椒企業除完成生產活動外,應扮演新型經營主體角色,打破上下游關系屏障。一方面,與下游農戶或合作社采用“上游訂單+保底分紅”“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的利益聯結方式。另一方面,與上游品牌方或跨界品牌方推行“共創品牌”“聯名合作”等模式。銀行應發揮金融主體作用,調研辣椒產業資金流動情況,明確各方資金切實需求,在政府政策引導下制訂“可兜底”信貸方案,保障產業資金流通順暢。保險公司應推出辣椒專項商業保險業務,為辣椒創新項目、辣椒倉單質押、辣椒物流等環節提供服務,降低交易成本,化解市場風險。辣椒種植戶與合作社應更新合作模式,采用“土地入股+保底分紅”“菜籃子共建工程”等方式加強利益聯結。
在辣椒產業鏈中,辣椒品牌生產商、辣椒終端市場經銷商等核心企業掌握資金、技術與管理優勢,鏈內議價能力較強,此類優勢若無法實現縱向與橫向延伸,將會形成幾家獨大的局面。針對這一現狀,政府應調整產業布局規劃,明確產業鏈參與者的定位,解決“誰來做”“做什么”等問題,全局統籌鏈內外資源。
一方面,當地政府可采用產業扶貧模式,引導和激勵核心企業變身辣椒產業鏈協調者,通過技能培訓、技術共享等對下游參與者進行定點扶持,推動產業鏈縱向延伸。
另一方面,借助當地高校、研究院的力量,成立專家指導小組,成立產學研基地,深耕種植技術推廣、深加工技術研發、辣椒品牌塑造。當地政府應充分發揮行政干預作用,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把辣椒產業從單一生產型功能向休閑旅游、娛樂觀光、農耕體驗等功能擴展,橫向拓展辣椒產業鏈輻射范圍,納入更多新型經營主體。
產業鏈的理想狀態是各環節的參與者聚集在同一區域,通過共享基礎設施、信息流與資金流獲取產業集群優勢。受喀斯特地貌影響,貴州省農業產業經濟起步較晚,辣椒產業鏈中各大環節的空間分布較為混亂,導致鏈內信息傳遞、契約簽訂存在阻力。因此,推動跨區域網絡治理尤為重要。
產業鏈參與者應明確各自的資源稟賦,秉承專業化分工實現競爭優勢的理念,推動各經營主體間高效分工協作,學習相關經驗與技術,實現辣椒產業項目布局優化。辣椒產業治理委員會可通過下達權威命令、規范行業制度、發布行業標準等方式,進一步正向約束產業鏈參與者間的契約關系,平衡上下游的談判力量。結合政府、企業與協會的力量,在辣椒生產與銷售的核心地區建設辣椒交易中心,依托交易中心這一實體機構,構建虛擬的網絡共生平臺,將受法律保護的契約機制、非正式信任機制、小范圍內的聲譽機制、辣椒交易規范、交易所文化等內容嵌入其中,形成良好的產業鏈共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