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亞偉,梁維林,林 偉,胡捷虹
(1.廣東粵電靖海發電有限公司,廣東揭陽 515223;2.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廣東佛山 528231;3.中國農業銀行靖海支行,廣東揭陽 515223;4.駐靖海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廣東揭陽 51522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國各地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裝上“助推器”。經過不懈努力,靖海鎮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基礎設施水平逐步提高,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競爭力不強、鄉村人才缺乏等問題。雖然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優勢,但僅停留于“靠海吃海”的簡單發展模式。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濱海小鎮如何實現升級發展成為相關人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靖海鎮隸屬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是一個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鎮,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既有優質的厚層高嶺土、玻璃砂等礦產資源,又有沿海沙灘等優良的林業資源以及種類繁多的龍蝦、鮑魚、海膽、石斑、紫菜、鰻魚、魷魚等海產品。靖海鎮勞動力資源充足,性別構成較為平衡,但缺少高端人才。主要旅游景點有古城墻、南北古炮臺、客鳥尾石筍區、石碑山燈塔、普惠巖等,但產生的經濟效益較少,虹吸效應不強。同時,古城功能定位不明確且建筑保護不佳,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具備一定的農業發展基礎,但產生的農業附加值較低[1]。
1.2.1 脫貧攻堅成果有待鞏固
一是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一且落后。當前,靖海鎮大多村集體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收和租借渠道,農業產業底子薄弱,耕地量少質差,農業產業缺乏特色和亮點,缺乏具有“造血”功能的產業。二是脫貧戶個人發展參差不齊。靖海鎮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面脫貧,但部分脫貧戶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抗貧困風險能力較差,存在一定數量的脫貧不穩定戶,返貧風險較高。
1.2.2 基礎設施水平較低
一是公共設施有待完善。經過脫貧攻堅幫扶工作,部分重點村面貌得到極大改善,但全鎮總體面貌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在鄉村水、電、路、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上需下工夫。二是美麗鄉村建設仍有差距。鎮域內景觀風貌較少,村民自建房未經過統一規劃,風格雜亂,未能充分保留靖海鎮古城古村的傳統文化特色。
1.2.3 公共服務能力不足
一是鄉村文化挖掘不夠、資源匱乏。靖海鎮擁有豐富的傳統特色文化,但缺乏配套支持及建設,英歌舞隊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難以保證日常訓練。二是鄉村小學辦學條件較差。靖海鎮多數小學均年久老舊,難以給學生提供安全良好的學習環境。基礎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缺乏教育資源,在美育教育方面亟須補短板。
1.2.4 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不高
一是濱海旅游資源開發不足。靖海鎮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絕大多數處于野生散養狀態,未進行統一規劃利用。部分已開發的地區由于開發力度及技術水平較低,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難以成為旅游熱點。二是土地撂荒較多、利用不足。靖海鎮土地資源較為緊缺,受制于產業發展、土壤條件等,存在眾多撂荒浪費現象。
1.2.5 基層黨組織建設有待提升
一是需要加大黨建陣地建設力度。靖海鎮黨建引領示范陣地建設存在一定滯后性,需加強對黨建陣地的完善,規范打造黨員活動中心,抓好黨員活動與學習園地建設。二是鄉村人才匱乏、人才流失嚴重。靖海鎮本地青年人畢業后基本處于外流狀態,返鄉就業創業人數較少,導致鄉村發展后繼無人[2]。
充分發揮靖海鎮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自然資源優勢,圍繞“五個提升”重點任務,聚焦村民“急難愁盼”問題,因地制宜謀劃項目,科學籌謀發展對策,以鄉村振興“五色”賦能濱海小鎮,從“靠海吃海”向“靠海興鎮”升級,有力推動靖海鎮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取得實質性成果。具體對策有以下幾點。
2.1.1 夯實鎮村黨組織建設根基
切實履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發揮鎮村黨組織領導作用,調動鎮村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確保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規范化、標準化。以黨建引領為重點抓手,建設黨建活動室,打造基層黨員活動園地示范點。加強新時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定期開展特色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黨員開展評優評先活動。加強與周邊村委、重點企業的聯系共建,依托外部優勢力量,持續提升自身組織能力。
2.1.2 打造農村基層黨支部樣板
發展壯大農村黨員隊伍,加大在青年農民特別是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發展黨員的力度。發動單位下屬黨支部與靖海鎮各村委(共有21 個行政村、2 個社區)結對開展黨建共建,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服務群眾、公益慈善、關懷慰問等系列活動。以建設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抓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完善村規民約,激發群眾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追求,發揚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精神,凝聚形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3]。
2.1.3 提升鎮村基層治理水平
深入開展鄉村治理“百鎮千村”示范創建活動,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探索創新鄉村德治有效實現形式,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引導新鄉賢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完善社會組織參與制度,引導社會組織在自我管理服務、自我約束的同時,履行好公益職能,營造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格局。健全鎮村基層網格化治理體系,完善“網格長+網格員+志愿者”機制,提高網格化治理能力。
2.2.1 加強海洋文化推介,培育濱海特色產業
發揮當地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現代民宿、鎮村旅游、鎮村文創、共享經濟等文旅產業新業態,形成“兩天一夜”的精品文旅線路。以加強漁業設施建設為基礎,發展釣具生產、海釣體驗、水上娛樂、導釣服務、漁家民宿、節慶賽事等親海項目。以靖海鎮特色海鮮為主題,對沿河海村道、鋪面進行古風改造,打造集美食、海產品加工、旅游、夜市體驗為一體的海鮮古風一條街,并將其發展為海鮮文化特色網紅打卡點。
2.2.2 發揮濱海水域優勢,推進現代漁業發展
加大漁業科技推廣服務力度,推廣鮑魚等主導品種的立體養殖綜合技術、池塘高產技術等多項養殖技術,提高養殖效益。做好水產品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工作,提升全鎮魚苗質量。加大對科技示范戶的培訓力度,確保漁民養殖更加科學規范,提升漁業養殖生態環境及水產品質量,提高漁業產量和效益。實施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督抽查工作,創辦水產健康養殖與規范用藥示范區,創建水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帶動無公害養殖發展。
2.2.3 發揮“線上展銷”優勢,推動農副產品“出海”
深入挖掘本地產業優勢及“出海”發展需求,以“惠來五寶”為抓手,在ITOE 廣東國際貿易數字博覽館上打造“惠來五寶云展館”,建立惠來農副產品集中展示和面向海內外推廣的數字化平臺,重點展示推介荔枝、鳳梨、鮑魚、豬腳和魚丸5 種惠來特色農產品。建立揭陽市農副產品集中展示和面向海內外推廣的線上精品展示平臺,助力地區特色農副產品走向全國、全世界,打造名牌產品,為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4]。
2.3.1 加強人居環境整治,煥亮圩鎮新風貌
以增強農民群眾的生態意識、文明意識和衛生意識為著力點,開展“整治村莊環境、共建綠色家園”活動,以及美麗鄉村風貌提升行動、綠化美化亮化行動,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深入開展農村河道小流域綜合整治工作,成片推進農村河道、溝渠、池塘清淤疏浚,保護好村域水面、水質,實現河道清潔、水體流暢。深入抓好“六亂”行為綜合整治,完善農村垃圾處理機制,配套建設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設施,并逐步打造農村公共廁所服務體系。
2.3.2 力推高效生態種植,打造特色“訂單農業”
以創建市級農村土地流轉示范片為契機,建立“整村委托—連片流轉—全體分配”模式,推動胡蘿卜、番薯種植產業化,逐步形成從種子科研到田間種植、技術集成、采收加工、冷鏈物流、品牌打造及出口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充分利用閑置土地,根據市場“訂單”進行農產品種植,實現閑置土地有效開發利用,創建集自然、人文稟賦、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引領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打造靖海鎮特色農業品牌。
2.3.3 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動惠農新能源建設
積極順應“碳達峰、碳中和”新發展趨勢,深入挖掘靖海鎮魚塘、農場、學校等閑置空間資源,積極推進以農業、漁業與光伏產業相結合的惠農新能源項目。同時,深入開展低碳科普宣傳,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通過沉浸式游覽體驗、場景式應用示范體系,大力推動以低碳主題公園、綠色美食廣場為主體的環保產業項目,打造一批廣東省內獨具特色的低碳系列主題景觀,有力帶動地方人氣及經濟增長。
2.4.1 強化新農人建設
建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動態研究謀劃幫扶工作舉措,分類分級落實幫扶政策,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大力開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農村電商”“鄉村工匠”“高素質農民(漁民)”等培育工程,促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和增收致富。建立補貼培訓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素質培養等工作。
2.4.2 強化人才返鄉建設
加快推進實施“人才下鄉、干部返鄉、能人回鄉”計劃,充分利用現有工業園區及閑置廠房、零散空地等存量資源,整合建立面向返鄉創業人員的創業孵化基地。完善鄉賢回鄉投資創業支持政策,落實融資貸款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扶持、榮譽嘉獎等政策措施,吸引外出人員、企業家回鄉投資辦實業、捐資辦公益。發揮金融在鎮村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
2.4.3 強化美育教育建設
依托本村鄉賢力量,推動建立鎮村兩級教育促進會,為基礎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建立基礎教育幫扶一攬子計劃,對學校進行再規劃再設計,不斷改善小學辦學條件。積極開展送教入村活動,為當地小學生送去愛國主義教育、個人安全防護等專題課程。開展助學獎教等系列暖心行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動力。推動美育教育幫扶,開展持續、穩定、有效的美育教育幫扶和指導活動,并發動組團單位高校師生利用暑期開展“三下鄉”活動。
2.5.1 深挖歷史底蘊,煥發古城活力
制訂鄉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對有價值的文物古跡、傳統村落、傳統建筑、農業遺跡、革命遺址等文化遺產進行修復保護和活化利用,使歷史記憶、地域特色融入鄉村建設和保護。堅持原真性和創新性發展,導入現代文化、商業、旅游氣息,加快推進古城區立體式微改造步伐,促使古城集聚人氣,推動古城蝶變。加大古城文化宣傳,通過景墻、石碑、亭廊等景觀元素,挖掘、提煉、展示本地歷史文化和名人事跡。
2.5.2 傳承非遺文化,打造靖海名片
加強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打造具有靖海底蘊、靖海特質的鄉村文化產業。加大對鄉村文化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激勵和扶持力度,支持開展收徒傳藝、教學、交流活動,創造良好的傳承條件。進一步挖掘鄉村非遺資源,繼承發展極具潮汕特色的節日、禮儀、民俗和習俗。大力培育鄉村文藝團體,穩步打造英歌舞非遺傳承和人才培育基地,開展專業化、系統化的排練,重點培育傳承人。
2.5.3 強化公共文化服務,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發揮全鎮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推進建設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拓展公共文化服務“互聯網+”項目,不斷延伸、擴大服務的覆蓋面和受益面。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拓展文化惠民項目服務內容,開展形式多樣、接地氣的群眾文化活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多樣化、高品質的精神食糧。結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推進文化“三下鄉”活動,開展優質文藝惠民演出活動,豐富當地老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民眾的文化藝術修養。
鄉村振興是一項久久為功的偉大事業。文章結合廣東省新一輪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模式的特點和要求,通過研究分析濱海小鎮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困難,提煉總結出濱海小鎮新時代跨越發展的思路與對策,為靖海鎮深入實施海洋興鎮戰略提供理論依據,同時為其他濱海小鎮鄉村振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