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莫 東,趙文華
(廣元市利州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廣元 628000)
利州區是廣元市主城區,經濟建設、農業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等工作都走在當地四縣三區前列,作為四川省的北大門,四川盆地北部山區,素有“女皇故里”“川北門戶”之稱。利州區氣候濕潤,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雨量豐富,熱量充足,適合發展種植業。全區幅員面積1 536 km2,轄3 鄉4 鎮7 個街道,常住人口62.7 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7.9 萬人、農村常住人口14.8 萬人。
2021 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8 萬hm2,糧食產量8.1 萬t、蔬菜產量45.7 萬t,肉牛0.96 萬頭、出欄生豬19.4 萬頭、肉羊4.01 萬只、家禽283.7 萬只。全區已建成綠色辣椒原料基地2 000 hm2,有機蔬菜認證面積累計達到0.012 萬hm2,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5 個。已建成戶辦小庭院1.5 萬個、村特色產業園130 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0 個,基本形成“園連園、園套園、園帶園”的發展格局。培育龍頭企業40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78 家、家庭農場813 家。打造具有利州特色的“利州香菇”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成大石、寶輪等2 個食品工業園,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3 家。
利州區地處秦巴南麓,是南北氣候的重疊區,氣候多樣,利州區地勢東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中山區、中部河谷淺丘及平壩區、南部低山區的特殊地理環境。森林覆蓋率達62.5%,擁有的2.11 萬hm2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為全區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質原料林。全區具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其中大鯢、獼猴、麝、黑熊、紅腹錦雞等屬于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利州區生物資源豐富,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在省內乃至川北地區都具有明顯的物種資源優勢。
利州區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是生態資源獨特的旅游新勝地。全區現有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3 個、AAA 級旅游景區3 個以及AA 級旅游景區2 個,省級旅游度假區3 個。康養旅游名市核心區建設中共謀劃實施川陜蘇區紅軍文化園、天曌山旅游區、月壩康養小院、大唐女兒村等生態康養旅游項目105 個,預計總投資500 億元以上。
利州區持續開展文化、旅游、體育、康養等惠民年活動,近5 年來共舉辦“風情龍潭·世外田園”“千年蜀道·千年嘉陵”城市峰會論壇、女皇故里文化高峰論壇、月壩生態音樂節、“紅色利州”旅游精品線路宣傳推介活動、芳香南山草地音樂節、“音”為有你·盡情放“粽”月光狂歡派對等各類活動100 余場次,不斷提升利州康養旅游知名度。全區康養旅游產業尤其是鄉村旅游發展走在了廣元市前列,2021 年,全區旅游接待人數預計達到1 604 萬人次,同期增長10%,總收入達到124 億元,較同期增長20%,其中鄉村旅游接待人數1 376 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51.236 8 億元。豐富的山水資源和植被景觀,對于發展生態康養產業具有明顯的優勢。
隨著鄉村振興穩步推進,利州區通過積極的農村深化改革,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人居環境,加上相關惠民政策落地實施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利州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攬,堅定“保供給、提質效、助銜接、促振興”定位,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爭當整市創建全國脫貧地區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排頭兵”,著力推動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建設。
圍繞“服務城市、富裕農村”城鄉融合發展目標,堅持“建基地、優結構,創品牌、搞加工,拓市場、促融合”產業發展思路,著力打造以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農村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休閑農業樣板區、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農業先進生產要素集成區、新型經營主體雙創孵化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為“七大區域”的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樣板。從2007 年開始先后建成9 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分別是利州區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原三江現代農業園區與月壩現代農業園區合并)、龍潭果蔬現代農業園區(原龍潭現代農業萬畝蔬菜示范園區和曙光現代農業蔬菜萬畝生產示范園區合并)、金萬果蔬現代農業園區、紫蘭湖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菖溪河現代農業園區、井田現代農業園區、大榮木本油料現代農業園區、赤化現代農業園區9 個現代農業園區。其中包含1 個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利州區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2 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龍潭果蔬現代農業園區、金萬果蔬現代農業園區)、1 個區級現代農業園區(紫蘭湖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建成高標準農田0.47 萬hm2,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0.64 萬hm2,建成新型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7 處,打造休閑農業示范片(點)20 余處,園區建設探索出農旅融合發展、探索的“產權扶貧新模式”“七權”同確、“三定三能三增”集體資產股份合作改革等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20 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之一[1]。
園區建設實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了現代農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堅實基礎和核心載體。利州區成功入選全國100 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和全省22 個鄉村振興規劃試點縣、21 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縣、首批18 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示范縣,先后榮獲“中國椴木香菇之鄉”、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省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等稱號。
一是園區產業結構不夠清晰,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規模有待提高。利州區農業園區定位以休閑觀光與鄉村旅游為引領,帶動四季花卉、道地中藥材、木本油料、綠色果蔬、生態養殖五大特色優質產業發展,產業種類多,每個產業都在發展,但是發展規模小、分布散,不成氣候。無公害、綠色特別是高端有機農產品數量較少,規模不大,產業鏈短,附加值不高,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力不強。
二是農業新業態有待提檔升級。全區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等鄉村旅游業態,由于缺乏專業指導和技術管理,呈現“曇花一現”的狀態,缺乏“網紅景區”等特色景觀,開發層次低,持續性不強,特色不鮮明,留不住游客。加上農業旅游具有季節性強、淡旺時節分明和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項目效益的長期性難以保證。
三是部分園區重建設輕管理。園區建設積極性高,工作力度大,安排資金較多,顯績明顯。建成后,推進力度減弱,鞏固提升資金安排不足,部分產業管護不到位,產業效益不高。設施維護運行不到位。老舊園區部分基礎設施存在破損,公共服務設施設備存在不同程度老化,設施設備運行、維護管理機制不健全,人員配備不足,責任落實不到位。
四是專業人才缺乏。園區產業發展、管護,設施設備的維護運行缺乏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特別是對“土專家”“田秀才”等實用技術人才的培訓不到位,沒有形成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產業發展人才隊伍。
五是品牌建設需進一步加強。全區盛產具有當地特色的果蔬、中藥材等農產品,目前該農業園雖然已經創建了利州香菇、利州辣椒、利州紅栗、利州橄欖油、月壩石斛等品牌,但利州區現代農業園區并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些品牌,品牌推介、營銷做得不夠,致使多年來缺乏占據市場份額的“利州造”產品[2]。
一是建立縣級領導掛聯制度。每個園區落實一名副縣級領導牽頭園區建設和提質增效。二是加強園區黨組織建設。已建和在建的園區全覆蓋建立園區黨組織,做到組織建設與園區建設同步推進。三是壓實屬地責任。園區所在鄉鎮落實園區建管領導、部門和責任人員,具體抓好園區建設管理。四是健全推進機制。全面排查園區存在的問題,制訂“一園一策”實施方案,推行“工作清單+責任清單+督導清單”機制,推動園區提質增效。
一是強化政府投入。通過統籌園區專項資金、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涉農項目資金、本級財政資金加大園區建設和提質增效的投入力度。二是引導社會投入。制訂《現代農業園區新型經營主體扶持獎補辦法》《現代農業園區產業獎補辦法》。同步配套園區種養殖保險、小額貸款貼息等金融扶持政策,引進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投入園區建設。三是鼓勵農戶自主投入。圍繞園區主導產業,鼓勵農戶投入建立戶辦產業園,參與園區建設[3]。
排查園區基礎設施現狀,按照“一園一策”,對老舊園區開展常態化鞏固提升,完善和修復園區內破損老舊的生產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設備,破解園區現代裝備、冷鏈物流、加工銷售短板。推廣應用農作物耕種收先進機械和宜機化溫室設施、噴滴灌、溫濕調控、綠色防控等先進適用設施裝備,提升園區機械化、設施化、智能化、物聯網肥水一體化水平,確保園區建成一個,見效一個[4]。
對老舊產業園區進行全覆蓋排查,建立低效園臺賬,“一園一策”制訂改造提升方案,加強低效園改造和提升。堅持“三園聯建”,圍繞“5+3”產業體系和園區主導產業,鼓勵農戶利用自留地建立家庭產業園。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進龍頭企業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一村一品”標準化村級特色產業園。一個園區建立戶辦產業園300 戶以上,建立6.67 hm2以上集中連片村級特色產業園5 個以上,實現戶連戶、園連園、連園成片,園區產業規劃化發展。強化園區產業持續管護,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增強產業發展效益。
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引導各類企業向園區集中,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前延后伸,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培育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鞏固提升現有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農產品價值鏈,開發系列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品,就地完成倉儲保鮮、烘干、分級、包裝等環節,促進本地特色農產品就近轉化增值。在產業鏈延伸的過程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群眾收入水平。
大力實施“公共品牌+產品品牌”雙品牌戰略,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主體,圍繞園區主導產業,認證“三品一標”,注冊商標,打造園區特色品牌。每個園區要認證“三品一標”產品品牌2 個以上,注冊商標1 個以上。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七進”園區,建立產地檢疫檢測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實現園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全域全程可追溯。
大力招引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多種類型的合作方式,通過生產托管、就業帶動,推廣“訂單收購+保底分紅提成”“農民入股+專業合作社運營+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推動農戶就地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通過技術培訓、訂單生產、務工就業和資產資金入股等模式,加大新型社會化服務主體培育力度。探索園區企業主體退出機制,逐步引導發展和帶動能力不強的企業主體退出園區。
充分挖掘農業的多重價值,依托園區建景區,對現有的農家樂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村電商、康養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園區向景區轉變。大力實施“農產品進城”工程,就近就地建設一批商品化處理設施、烘干冷鏈物流設施、配送中心、產地批發市場,推動產品向商品轉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大力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推動設施完善向生態宜居轉變。
一是鼓勵支持園區設立人才工作站,支持園區以項目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開展校地合作工作,持續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集聚一批農業產業骨干人才,留得住、用得好。二是盤活鄉土人才。大力引進培育返鄉下鄉創業主體,遴選培育“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發揮鄉土人才在推動園區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培育高素質農民。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鄉村“土專家”“土秀才”等承擔培訓任務。鼓勵園區、農業企業建立高素質農民實習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提高農民的素質水平。
堅持園區風險防范和園區發展同研究同部署,建立防災減災預警機制和以政府為主導的風險防范工作體系。制訂園區綜合防災規劃及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波動、重大病蟲害、土地流轉等重大風險應急預案和重大風險防范工作方案。同時,強化園區農業政策性保險,創新開展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收入保險、土地租金保險和“保險+期貨”模式,為園區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逐步完善農業功能,提升農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做強特色產業、培育優勢品牌、主體培育等措施,利州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區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但是園區發展還存在著主導產業不突出、農業新業態有待提檔升級、部分園區重建設輕管理、品牌建設需進一步加強等問題。所以,在園區建設和發展上,要堅持健全領導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夯實園區基礎、發展優勢產業、延伸鏈條、培育品牌、主體帶動等措施,打造一批集高效農業、精品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