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帥,何 立
(1.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2.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0)
農村金融發展是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互聯網金融存在與傳統金融迥異的特征,能在農村金融發展與普惠金融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要求“創新服務模式,引導持牌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促進金融科技與農村金融規范發展”。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與金融功能結合的新型金融模式,是指金融機構依托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型金融模式之一[1]。
互聯網金融不僅包含傳統金融服務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同時包括金融服務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衍生的新產品、新渠道、新模式[2]。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在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信貸可得性、減少信息不對稱、拓展交易可能性等方面存在明顯優勢[3]。
普惠金融發展成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自2005 年普惠金融概念提出以來,我國政府積極發展普惠金融體系,期望以可承擔價格向社會各階層提供公平的金融服務[4-5]。
基于中國金融發展現狀,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成為建設重點之一。2016 年國務院印發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 年)》,要求普惠金融應重點關注“三農”、小微企業、貧困地區、特殊人群等領域。2018 年《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要求發展鄉村普惠金融,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重點領域。
互聯網金融的去中介化特征有助于解決農村金融資源不足的難題[6]。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服務的結合,實現金融市場需求方與供給方的匹配,拓寬金融資源來源渠道,增加金融供給規模,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一方面,從金融資源供給規模來看。以P2P 網絡借貸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促進資金供需雙方在網絡平臺自行匹配,實現資金自行定價、匹配與交易。在此過程中能有效吸納金融市場的零散資金,解決農村金融市場資金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從金融資源供給效率來看,互聯網金融在脫媒運營過程中,繞過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減少業務開展的機構主體與運營環節,避免傳統金融機構的機構建設與運營投入,降低農村金融系統運行中介成本,提高系統資源配置效率。
互聯網金融的信息有效性特征有助于緩解農村信用信息不對稱[7-8]。互聯網金融機構依托大數據分析、云計算技術、數據挖掘等先進技術,利用交易平臺數據、社交網絡數據、日常行為數據等海量數據,從互聯網用戶的個體特征、生活特征、消費特征、行為特征等多維度出發,評估用戶對象的信用狀況與風險狀況。上述模式能有效降低信用信息不對稱程度,同時推動金融組織創新與產品業務創新。阿里、蘇寧、京東等電商平臺在信貸業務操作中,利用自身平臺積累的用戶行為數據,采用數據挖掘與云計算技術,通過以往消費行為特征進行用戶信用評估與風險評估,以此作為貸款決策的基礎,實施效果良好。
互聯網金融的長尾市場特征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需求特征。互聯網金融存在開放與共享特征,能整合金融市場碎片化需求、形成供給規模優勢。同時,借助專業技術與平臺,提升業務處理速度、降低供給成本。比如,余額寶業務表現出單筆金額小微化、交易筆數海量化、邊際成本超低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金融通過產品創新與技術創新來降低客戶準入門檻,為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的小微企業與農戶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實際上,目前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無論是互聯網理財、P2P 網貸,還是電商小額貸款,均具有準入門檻低的特征。比如傳統理財產品起購點為上千元乃至數萬元,而互聯網理財產品則是1 元甚至1 分起購,能有效滿足農村群體的金融需求。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落后的原因在于機構分散導致的獲得性問題。傳統金融機構基于投資成本考慮,將機構資源投放在人口集中、需求密集的地區。農村地區受到地域面積廣、人口分散、交通條件差等因素影響,導致傳統金融機構的經營網點相對較少。
我國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分散在全國各個縣、鄉(鎮)區域,呈現高度離散化特征。2017 年我國共有1 601 家村鎮銀行,覆蓋范圍包括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 247 個縣(市、區)。多數村鎮銀行設立在鄉鎮地區,難以拓展到行政村。在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金融機構過于分散成為影響金融發展的重要原因。
互聯網金融的可獲得性特征有助于解決農村金融市場機構分散問題。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平臺與通信終端,放棄傳統金融依托的實體機構組織,打破金融服務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限制。金融客戶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工具尋找金融資源并完成交易,避免傳統交易的弊端。傳統金融機構通過增加農村網點數量擴大服務范圍,互聯網金融則通過加強客戶群體互聯網終端應用提升服務效果,后者投入成本更低、效果更佳。
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可能存在普惠金融悖論。互聯網金融能降低農村金融排斥程度,但因為沒有改變資本逐利本質而不能消除金融排斥。傳統農村金融機構受到機構運營成本、機構覆蓋地域、工作人員規模等因素影響,在面臨資源約束與投放能力約束的情況下,對部分低收入地區、低收入群體進行金融排斥。與之相比,互聯網金融能降低運營成本、增加資源供給總量,但同樣面臨有限金融資源的約束。在此情況下,互聯網金融機構將基于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在客戶群體內部進行選擇,將部分低收入群體排除在金融服務體系之外,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普惠制金融悖論。
部分互聯網金融實踐證實了上述現象。大量研究對“人人貸”交易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存在針對低收入群體的排斥現象。交易數據表明,部分低收入借款群體在違約風險不高的情況下,獲得貸款的可得性更低、成本更高;與高收入地區借款群體相比,低收入地區借款群體往往設置更高借款利率;低學歷群體、低信用群體、低認證群體、高借款金額群體的貸款獲得性更低、成本更高。
3.2.1 金融知識導致的自我排斥
金融知識提升能增強需求主體對金融政策、金融產品、金融平臺、業務流程的了解,降低信息偏差與認知偏差,提高金融資源獲取的可能性。由于缺乏金融專業知識,亦或對網絡安全的恐懼心理,農民群體在面臨金融產品選擇、平臺選擇、風險分析時,存在難以選擇而放棄的現象。
調查數據顯示,在即時通信、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應用領域,城鎮網絡用戶與農村網絡用戶的使用差異并不明顯,但商務金融領域中城鄉網民使用差異較大,其中,網絡購物、網上支付、互聯網理財等業務中存在明顯差別。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由于缺乏金融知識導致的農民群體自我排斥。
3.2.2 網絡知識導致的自我排斥
由于農村地區互聯網發展落后、網絡安全知識缺乏,部分農戶不愿意了解、接觸、辦理網絡金融業務。從我國非網民形成原因來看,上網技能缺失、文化水平限制是主要原因。其中,因電腦或網絡知識缺失導致無法上網的比例為49.0%,因拼音等文化水平限制導致無法上網的比例為32.5%,無需求或興趣喪失而不使用互聯網的比例為10.2%。由于互聯網發展環境與知識技能方面的差異,農村居民較之城鎮居民更可能出現對互聯網金融的自我排斥。
3.3.1 交易邊界拓展導致的風險過度匯聚
從農村互聯網金融需求方來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服務對象為金融知識匱乏、風險管理意識不夠、風險承擔能力較弱的農戶群體,資金投放領域為投資回報較低、外部風險影響較大的農業領域,由此出現風險過度匯聚、系統性風險較大的現象。
從農村互聯網金融的供給方來看,部分金融機構投資者對于農村、農業、農戶的了解程度不高,投資決策過于依賴平臺信用數據與風險控制機制,導致機構運行風險較高。還有一部分金融平臺為擴張規模與獲得投資,鼓勵主體過度負債,向償債能力弱的主體提供融資,造成了資源錯配、風險積累的情況。上述綜合特征會使農村金融系統風險顯著增加,導致嚴重的運營后果。
3.3.2 信用評價失效導致的風險過度匯聚
部分互聯網金融機構對技術水平過度樂觀,或出于節約運營成本考慮,利用客戶交易數據形成信用評價直接作為資金投放決策依據。由于客戶有效數據積累不夠、數據模型缺乏檢驗,導致信用評價失效、運營風險加劇。
由于農戶群體的互聯網應用參與程度不高,出現個體特征數據不足、交易行為數據不夠、信用信息數據欠缺的情況,導致金融機構利用先進技術進行客戶信用評價成為偽命題,系統運營風險顯著增加。
3.3.3 互聯網平臺與農戶群體結合的風險放大效應
互聯網金融發展覆蓋傳統金融系統所不能覆蓋的長尾客戶,在滿足其金融需求同時,帶來相應風險。目前,互聯網金融尚處于發展階段,行業管理規范尚不完善,龐氏騙局、網絡欺詐、投資陷阱、平臺跑路等系統風險積累嚴重。與此同時,農戶群體在風險防范與承擔能力方面存在天然不足。農村金融客戶作為網絡安全弱勢群體,容易受到網絡安全、金融欺詐的傷害。農戶群體具有收入水平較低、維權能力有限等特征,導致其風險承擔能力不夠。
一是增強農村金融發展中的政府調控功能。政府部門應通過有效的評價分析,確定農村金融體系的主體定位與職能界限,通過政策引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監管規范等方式,引導不同類型金融主體進入農村金融市場。
二是加強互聯網金融與政策性金融的協調。政策性金融能有效避免商業金融機構的趨利性選擇,通過公益性目標設置與傾向性發展規劃,滿足落后農村地區與低收入群體的金融需求,從而彌補互聯網金融的不足。
三是加強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協調。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引入互聯網金融主體,還需要推動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在充分利用現有金融資源基礎上,提高金融服務供給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一是健全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行業協會等機構應加強行業規范與行業標準建設,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準入條件、業務模式、運營行為、系統風險等建立規范性要求。
二是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的信用評估機制。加強信用評估技術研發,包括完善現有信用評估模型、開發新型計算方法、檢驗信用評估模型效果等;完善信用評估數據,包括促進互聯網平臺之間數據共享、積累平臺用戶數據、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等;創新信用評估模式,包括線上線下評估結合、平臺審核與實地考察結合等。
三是加強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重點環節監控。結合當前業務開展狀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賠付擔保、信息安全等重點環節的監督。
一是提升農村地區的金融認知水平。通過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農村群體受教育水平。同時,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知識宣傳,提升農民群體的金融素養與金融業務知識水平,為推廣互聯網金融奠定基礎。
二是提升農村地區的互聯網金融認知水平。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研究機構應針對農村地區情況,圍繞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開展專項教育,增強農村居民對于互聯網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平臺、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等方面的了解,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