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旌陽美育建設,提升旌陽全民美育素養,藝術旌陽·鄉村藝術與美育高峰論壇聚焦鄉村藝術與美育領域的多重議題展開主題演講及圓桌論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鄉村藝術與美育的實踐研究”進行專業性解讀,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鄉村藝術與美育發展的新觀點、新主題、新方式。通過論壇跨學科、多視角的交流與碰撞,用藝術的方式喚醒鄉村建設的潛力,用美育的方式助力鄉村振興。

現場作品《阿黃,你好!》
圍繞“鄉村建設與藝術探索”探討新時代下符合時代發展的未來中國藝術鄉建潛力,以期挖掘藝術共建的社會條件及潛在資源。論壇以專家主題發言+圓桌論壇的形式聚焦藝術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圍繞“賡續中的鄉土景觀”與“城鄉價值的互導與重塑”兩大議題,著重討論如何用藝術進行鄉村建設與發展,以及城鄉藝術發展中的理論與實踐等問題,為在地活力的激發與鄉村社會、文化生活和產業聯動的互導獻計獻策。

論壇嘉賓合影
張志兵:《鄉建是一門藝術》
廣東省政協常委
民盟中央宣傳委員會副主任
廣東省委會副主委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總裁
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
觀點摘要:
藝術鄉建要遵從的三個方面:
第一,要從土壤出發,站在原有的鄉村生態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將一切自認為可行的資源,套用到原有的鄉村土地之上的方式不可行,沒有梳理好在地的文化資源,導致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第二,尋找合適的類型,分清文化資源的定位,基本上的屬于動態型還是靜態;
第三:從定位和運營兩個方面講述如何去吸引外界關注旌陽、投資旌陽。這兩個方面的重點管理能夠給本土引入更多專業化、差異化、多樣化的優質項目,從而推動鄉村建設的向好發展。強調文化是核心資源,要樹立文化資源的定位,然后產業運營是核心的能力,從開發、建設、品質管理、營銷策劃提出了專業、精細和創新的品牌理念,最后他也提到了資本核心的推動力,從產權的確認、價值評估等方面指出和現在目前存在的瓶頸。同時,他又通過工作經歷,提出了產權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解決了發展的問題。

上圖:楊洋《自然中》
楊溟:《感知與識別——城鄉共生互助框架下的心理療愈》
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感知智能研究部學術帶頭人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
觀點摘要:
我們怎么從科學與未來的視角來看待城鄉?楊溟老師歸納為共生與共建兩個方面。他提出鄉村生活是人和自然的連接,也是當下與未來的連接。在這個過程里,他強調了城鄉交融在心理上的共生與共享。而數字化的介入也是太空技術、生命科學及多學科的融入,以形成城鄉融合多元發展的未來以及鄉村建設新模式的形成與思考。
丁圓:《藝術觸發鄉村復興》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觀點摘要:
我們應該強調藝術觸發鄉村復興的重點是通過文化藝術啟蒙,激發住民以個體或類群體為單位的主觀意識提升,從而達到鄉村本土文化的崛起和復興。需要循序漸進地、持續地藝術介入,無論是空間場地物化方式、還是事件性活動方式,創造出鄉村振興的藝術方法論,通過傳承文化、重塑文化、積累文化,從量變到質變,最終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要摒棄硬藝術的硬介入,而是需要軟藝術和軟介入。反映群眾真實需求和關切,吸引群眾興趣,提高藝術素養和創新力。

下圖:從左至右名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裁、青年藝術100 總監 彭瑋;重慶市設計院城市建筑三院副院長、重慶市住建委城市更新技術平臺專家 董小路;山東商會鄉村振興委員會主任 張偉;藝術澳門創始人、澳門文化藝術行業協會會長、廣東省網商協會執行會長 何健宇;高槐村新農人、德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T39創意園董事長 周中罡。

左上:高美琳《詩意的岸堤》

左下:董丹丹《竹夢》
魏梓倫:《藝術“無邊”——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的公共教育展開及思考》
柏林藝術大學美術學碩士、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公共教育部
觀點摘要:
鄉村美術教育在鄉村藝術中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公共教育部發起公益項目,2021 鄉村美育兒童藝術工坊“美在山間、在田野,在溪邊”,推動了孩子們對藝術學習的渴望,建立對美學的認知,為藝術與設計啟蒙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展現了鄉村美術教育對鄉村藝術產生的深淵影響。
2022 年11 月9 日,2022 藝術旌陽鄉村美育高峰論壇在旌秀桂花智慧農業創新中心開幕。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兼中法藝術與設計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趙力,區政協主席謝坤,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袁敏出席開幕式。
藝術旌陽鄉村美育高峰論壇聚集了11 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嘉賓的專業視角為出發點,聚焦鄉村美育理論及實踐研究,探討美育創新的新范式,搭建美育人才建設創新與課程建設創新的學術交流平臺。通過美育學術研究與實踐創新,用美育的方式推動鄉村教育的改革,為鄉村振興賦能。
本議題邀請到中國藝術教育的先鋒力量、教育領域的領軍人才,從理論與實踐的多視角共同探討中國鄉村美育人才培養與課程建設。該議題著重討論如何通過美育人才培養與課程建設助力鄉村美育發展,打造具有創新性、在地性、可持續性的鄉村美育創新模式。

右圖:左楊怡茗《樂園.01》中耕田《豆豆豆莢》右怪悟《幸運星愿》

現場部分作品和活動
王曉彤《美育好課·美育鄉村—區域美育教育生態建設與人才培養》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主任,副教授
教育部學位中心學位論文評審專家
觀點摘要:
“美育課程”體系建設,探索可以真實落地的美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提升審美品質的教學理念和思維框架 。“鄉村美育好課”——圍繞區域特色、地域文化,打造“旌陽美育新地標”。美育課程與藝術活動聯動,包括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教育、心理健康引導、藝術實踐工作坊、校外營地活動等。同時借助美育教育資源分享及平臺建設,明確美育育人目標,通過高質量、全覆蓋、針對性強的多層級美育課程,更好地培養美育師資并形成特色鄉村美育教師群體。將優質課程“學以致用”(學校、社會、家庭),將美術教育資源向鄉村地區傾斜,打造“特色鄉村學校+優質鄉村教師”相互支撐的新模式。
田勇《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助力新時代鄉村建設》
四川音樂學院城市與環境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
觀點摘要:
以“川音藝谷“作為案例,探討如果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助力新時代鄉村建設。川音藝谷以全國首個“大學+鄉村”模式為核心,采用校、地、企三方聯動機制,構建川音藝谷文創實踐基地,打造沉浸式文旅景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和藝術家特色聚落,實現產教融合、城鄉融合、藝術與生活融合、傳統與現代融合。推動以藝術點亮鄉村、用藝術提升鄉村價值魅力,促進當地文創經濟發展,吸引高學歷人才落戶,擴大人才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及旅游快速增長,形成新都區“拜寶光、游桂湖、吃沸騰、賞藝谷”四位一體的文化旅游格局,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
董泉《藝術寫生促進鄉村美育發展的研究》
浙江師范大學副教授
致公黨浙江省文化委員
觀點摘要:
藝術寫生是藝術創作的一項特有的學科活動,組織藝術家或美術專業學生去鄉村采風寫生及創作,描繪感受鄉村自然的景色和古樸的人文景觀,以及人們自然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探索藝術寫生對鄉村美育發展的積極影響,同時在寫生過程中發現鄉村美育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及思考,進而探尋鄉村美育發展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本議題邀請到社會及學界的重磅嘉賓,在新時代美育背景下從國家政策到社會創新實踐等多領域,共同探討美育實踐與發展的新視域與新趨勢。在聚焦當下的同時,著重討論在全球發展與更新的視野下,未來美育發展的多樣性、多元化。

胡俊《基于“真”認知的藝游學鄉村美育創新》
杭州師范大學藝游學研究院院長
國際藝術教育學會(InSEA)亞洲區主席
浙江省教育學會藝術教育專委會常務理事
觀點摘要:
中國畫的創新是圍繞“似”與“不似”的關系展開的。黃賓虹先生提出的“不似之似為真似”的論斷,有助于我們理解鄉村美育的創新。
在鄉村美育中所謂“似”,指向符合現實審美的美育,但是它不能“與時俱進”,這種“似”,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觀念落后與保守。所謂“不似”,就是在鄉村美育中突破束縛,創造一種符合發展需要的、指向未來的鄉村審美。鄉村美育需要打破“城市為中心、生產效率至上、西方中心主義的”舊觀念。
所謂“真”,就是“不似之似”。擺脫“以城市為中心、生產效率至上、西方中心主義的審美”束縛;在“農業農村發展優先”“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手機支付普及鄉野的新時代,用“不似”——美育創新——充分發揮鄉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中的重要價值,使鄉村成為生態美育、勞技美育、傳統美育、倫理美育最具創新潛力之地,這就是“真似”。

藝術工作坊

徐軍《工作方式助推鄉村美術拓展性課程》
浙江師范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學會美術專委會理事
觀點摘要:
圍繞藝術旌陽·鄉村美育高峰論壇主題,聚焦鄉村美育課程開發和人才培育。闡釋并例舉鄉村美育的實踐進路。結合自己所主持的浙派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的項目、省名師工作室兩個抓手。分析如何為一線老師作美育方面的多維助推。透過三個代表性的案例(浙江縉云潘珣工作室、安徽阜南劉海娟美育工作室、浙江桐鄉豐子愷學校),解析躬耕鄉村美育的教師,為什么做?怎么做?做到了什么程度。揭示他們以美育為支點,撬動育人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并就傳統與創新之間如何進行平衡,在古典與科技之間如何進行融匯作了非常有分量的現實回應。
沈書琴《在自然中的未來學習中心》
登龍云合森林學校校長
觀點摘要:
強調在自然中的未來學習中心,在這樣一個概念中,自然是最重要的老師,要求美育工作者扎根在地原住民社區,兼具全球化視野,將行動中的研究機構,知識的創造者組成學習共同體,學習內在與外在共同成長的生命旅程。森林學校的教育理念,有三重學習場景:真實的自然與社區、真實的項目、真正的創變者。森林學校的學習項目,讓學習者在真實的三重學習場景中,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