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鵬 譚健鵬 王林根
(江西省樂平市人民醫院普外科 樂平 333300)
甲狀腺腫瘤是一類發病率較高的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腫等,甲狀腺癌也比較常見,該病多見于女性群體,早期通常無明顯癥狀表現,可通過觸診或頸部超聲檢查發現甲狀腺小腫塊[1~2]。臨床上多通過手術方式切除病灶,以改善周圍組織受壓問題,但傳統開放手術創傷較大、并發癥多,會影響患者軀體美觀度,部分患者術后還會出現頸部活動受限、甲狀旁腺受損等問題[3]。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等優點,各項手術操作在腔鏡引導下進行,能夠有效降低手術難度,精準切除病灶[4]。本研究通過對甲狀腺腫瘤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樂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4例甲狀腺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摸球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7例。研究組男13例,女24例;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39.15±8.23)歲;腫瘤直徑1.0~5.7 cm,平均腫瘤直徑(3.25±1.13)cm;單發腫瘤32例,多發腫瘤5例;右側18例,左側11例,峽部8例。對照組男15例,女22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39.21±8.16)歲;腫瘤直徑1.1~5.5 cm,平均腫瘤直徑(3.11±1.19)cm;單發腫瘤31例,多發腫瘤6例;右側16例,左側12例,峽部9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2021醫院倫審(032)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第9版[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均為首次接受甲狀腺手術,符合手術指征;腫瘤直徑≤6.0 cm;意識清醒、溝通能力正常;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合并甲狀腺炎、胸骨后甲狀腺腫等其他甲狀腺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既往有頸部手術或放療史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開放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胸骨后切跡上方兩橫指位置作一長6~8 cm切口,游離頸闊肌間隙和頸前筋膜結締組織,縱向切開頸白線,牽拉開頸前肌,充分暴露甲狀腺,結扎并離斷甲狀腺血管,對甲狀腺病灶進行切除,術中注意保護甲狀旁腺及喉返神經,放置硅膠引流管,對切口逐層縫合。研究組實施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微向后仰,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沿頸部皮紋作一長約2 cm切口,對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逐層切開,保持縱向肌群完整,并將其懸吊,暴露手術視野,使用超聲刀將頸白線切開,經切口置入腔鏡,對頸前肌鈍性分離,使甲狀腺葉充分暴露,用超聲刀對甲狀腺血供進行切斷,在腔鏡直視下切除病灶,操作時腔鏡有放大優勢可保護甲狀旁腺,并且避免喉返神經受損,將病灶完整切除后,沖洗后放置引流條,使用1號絲線對切口進行縫合,術后24 h拔除引流條。
1.4 觀察指標(1)疼痛程度:術后4、6、12、24 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評分0分(無痛)~10分(難以忍受的劇痛),得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2)甲狀旁腺功能:術前、術后1 d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各3 ml,檢測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采用免疫化學熒光法)及鈣離子(Ca2+)水平(采用離子選擇電極法)。(3)應激反應:術前、術后1 d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各3 ml,離心(1 500 r/min轉速、15 cm半徑)10 min,取上層血清待檢,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皮質醇(Cor)水平(采用氧化酶法)。(4)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兩組并發癥(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皮下積液、切口感染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疼痛程度、甲狀旁腺功能、應激反應)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術后4、6、12、24 h研究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
2.2 兩組甲狀旁腺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PTH、Ca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PTH、Ca2+水平均低于術前,但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水平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甲狀旁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甲狀旁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
2.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SOD、MDA、Cor、ACT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MDA、Cor、ACTH水平高于術前,SOD水平低于術前,但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MDA、Cor、ACTH水平更低,SOD水平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甲狀腺腫瘤具有病種繁多、情況復雜多變等特點,患者甲狀腺部位出現腫瘤,有時會導致甲狀腺功能紊亂,當對周圍組織產生壓迫及侵犯時,還易累及氣管、食管及神經,引起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甲狀腺功能及身體健康[6~7]。該病病因尚不明確,多認為與家族遺傳、激素、碘攝入等因素有關,良性腫瘤患者可通過手術方式治愈,惡性腫瘤患者通過手術則可延長生存周期[8]。
傳統開放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術后頸前留有較長的永久性疤痕,影響美觀度[9]。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保護周圍血管、組織及神經[10]。研究表明,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在腔鏡視野下進行,可幫助醫師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患者甲狀腺情況,從而提高操作精準度,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對甲狀旁腺、喉返神經等部位的損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11~12]。此外,該手術方式切口較小,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保留軀體美觀度,且無須放置較大的引流管,可減輕術后異物感、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適度[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術后VAS評分明顯更低。究其原因為,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的切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從而能夠減輕手術創面疼痛感。
甲狀旁腺具有調節機體鈣濃度的作用,在行甲狀腺切除術時,若操作不當誤將甲狀旁腺摘除,可導致患者出現嚴重低血鈣[15]。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PTH、Ca2+水平明顯降低,但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明顯更高。究其原因為,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在腔鏡視野下進行,能夠輔助醫師準確切除病灶,降低誤操作風險,從而保護甲狀旁腺功能。SOD具有特殊生理活性,作為機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夠阻斷氧自由基對細胞的破壞,及時修復受損細胞,保護蛋白質巰基;MDA是臨床常用的膜脂過氧化指標,能夠反映生物膜受到氧自由基損傷的程度;Cor由腎上腺皮質分泌,是一種甾體糖皮質激素,能夠促進血壓、血糖水平的升高,調節機體代謝;ACTH由垂體前葉分泌,能夠維持腎上腺正常形態及功能,刺激腎上腺皮質增生。甲狀腺腫瘤患者在行甲狀腺切除術時,受到術中創傷刺激,體內會大量產生氧自由基,從而導致抗氧化與氧化反應失衡,SOD水平降低,MDA升高,與此同時,Cor、ACTH的合成及分泌量也會增加[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SOD水平明顯降低,MDA、Cor、ACTH水平明顯提高,但研究組SOD水平明顯更高,MDA、Cor、ACTH水平明顯更低。究其原因為,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能夠有效降低手術損傷,減輕疼痛、出血等因素對機體造成的刺激,因而對機體應激反應影響較小。
王瑞勝[18]研究發現,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治療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40%,明顯低于傳統開放手術治療的29.61%,提示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究其原因為,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的精細度更高,能夠減少術中操作對周圍血管及神經的破壞,且該手術方式用時短、切口小,能夠縮短暴露時間,降低感染風險。
綜上所述,改良小切口腔鏡輔助手術治療甲狀腺腫瘤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低,對甲狀旁腺功能的損傷及應激反應的影響較小,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但本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未對炎癥反應等指標進行觀察,可能對結果的準確性造成一定影響,產生研究偏倚,之后將增加樣本量,采用多中心研究、隨機雙盲實驗進行深入分析,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