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武
(北京市建設機械與材料質量監督站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
項目作業實施中,需要合理地設置其基礎部位,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能夠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現。基礎部位按照類型可分成固定形式及移動形式,在作業結束之后,固定形式的基礎拆除工作量很大,因為其構造復雜,有混凝土物質,所以需要花費的資金也多,而移動形式基礎部位及預制基礎,在這方面有著明顯的優點。
某項目的會議中心工程,其主體的結構頂部作業環節,裝置了4個屋面塔吊設備,為進一步提高頂部的幕墻作業實施效率,該起重裝置的基礎位置,選擇與主體部位銜接的方式。因為起重設備的縱向角度與其作業的安全程度有著很大的關聯,該基礎部位的設計及構建是特別主要的。
(1)需要確保該起重設備的作業實施環節中,縱向角度無誤,基礎部位的設計需要使用強度高的立體式結構。
(2)參考該起重裝置的縱向角度,以此為依據,在此基礎之上實施設計作業、制造作業及后續的安置,能夠降低各環節的偏差,確保該設備的作業穩定。
(3)需要采取多維度的管控操作,包括對于該設備的設計環節,管控其角度的安置,制造環節中的細節把控,裝置環節中的部署工作[1],如圖1所示。

圖1 屋面起重裝置的安置區域
起重設備需要4 個支架和該設備的基礎裝置連接,設備的基礎裝置于主體部分的4個柱子頂端位置,各個支架之間的規格把控在4m2左右,柱子之間的規格把控在9m×12m左右。由于該設備的標準與其縱向角度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基礎部位在該設備的底部壓力下(見表1),支架的設置誤差不能超過1/800,所以,該設備的基礎部位,選擇適應立體形式的結構[2]。

表1 其中設備底部的壓力計算
參考該起重設備的支架及其柱子之間的構造情況,構建該設備的基礎立體式結構設計圖(見圖2)。依據該起重設備的底部壓力情況,參考壓力的實施角度是0°、45°、90°、135°、180°、225°、270°、315°這8 種角度,采用MidasGen實施相關分析,所得的立體桁結構,最高的縱向移動數據是-3.93mm(見圖3),最高的應力是74.20~99.40N/mm2,最高的對比值是0.52,支架最高的移動誤差是1/909,全部符合該設備的基礎設計標準(見表2)[3]。

表2 起重設備的基礎設計標準

圖2 起重設備的基礎部位立體結構圖形

圖3 起重設備的基礎縱向移動過程(計算機截圖)
參考其設計內容,實施該設備的基礎部位深化作業,結合后續的裝置流程,需要盡量保證分段實施少,精度把控高的準則,實施可靠的操作,也就是把立體的結構分解成一個較大的架子、兩個較小的架子及剩余的銜接零件[4]。零件需要事先統一標準預制完成,才可以確保全部零件都符合精度的標準(見圖4)。

圖4 起重設備的基礎深化作業圖形(計算機截圖)
起重設備的基礎部位,選擇預先在地面進行組裝,之后再實施總體的吊裝,首先,需要在作業區域的地面,搭建好實施組建的全部的零件。其次,使用大型的起重設備,實施總體的吊起,運輸到安置處,再將其焊接牢固(見圖5)[5]。

圖5 起重設備的基礎安置結束后的圖示
想要確保起重設備的縱向角度符合標準,在作業實施環節里,需要進行整改,即在組裝的環節、吊裝作業的環節、裝置焊接的環節[6],都需要使用全站儀進行精密度的把控,核實無誤之后,再將需要進行焊接作業的支架,與柱子找好角度,再實施作業,這樣才可以確保起重裝置的安置環節誤差很少,確保后續作業的穩定進行[7]。
(1)屋面的起重設備,其基礎部位作業實施之前,相關部門需要事先進入現場,并且和設計部門、零件制造部門進行有效協調,實施零件的深化作業,防止后續的作業實施中,出現偏差情況,耽誤作業的工期。
(2)零件的分解作業,需要盡量統一標準,減少種類,從而把控作業的資金投入情況,應該參考實施設備的吊運作業狀況。
(3)作業實施之前,需要勘察區域內的地質狀況,選取合理的基礎形式。
(4)屋面起重設備的基礎部位及類型需要事先確定無誤,不能耽誤作業實施的工期。
(5)起重設備的基礎作業環節,需要把控其操作的步驟與方式,關注其技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