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進入一個融合發展、創新創意以及日益智能化的時代。融合發展的特點是什么呢?
第一個特點是原來單一媒體的邊界被打破。其原因在于新介質的功能往往會涵蓋舊介質的一些功能,比如,以前記錄文字內容為主的龜甲、竹簡、羊皮、紙張等都是單一的介質,記錄聲音的唱片、錄音帶、CD等也是單一的介質。但當錄相帶被發明出來以后,當VCD、DVD被發明出來以后,后一種介質的功能涵蓋了前一種介質的功能。VCD、DVD實際上涵蓋了CD的音頻功能,叫音視頻。光盤的功能更廣泛,實際上涵蓋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與視頻功能,甚至涵蓋了程序(數據庫)等功能。這是以前紙介質無法實現的。到了互聯網,特別是手機媒體的出現,其功能更加寬泛,手機不僅是介質,還是工作平臺、社交平臺,甚至還是照相機、錄音機,甚至還是車票、計算器、翻譯機、導航儀等,它是一個集合了多種功能的終端設備。
第二個特點是工業文明以來建立起來的、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產業鏈上下游的分工和不同產業間的分工被打破。我們經常說的IP經營,實際上就是跨界融合。游戲、動漫與影視的跨界,民宿與旅游的跨界,酒店與時尚品牌的跨界,直播與帶貨的跨界,等等。只要我們看看數字化以來有多少行業外的力量進入到我們內容產業的地盤,搶占我們的領地,收割我們的利潤,我們就很容易了解跨界是怎么回事。比如,IT業早就到內容產業來跨界了,互聯網業更是從未停止過到內容產業來跨界,iTunes幾乎無情地打掉了唱片業。
以往我們雖然看到了很多內容產業以外的力量跨界到內容產業中來,但跨界實際上也是雙向的。今后,如果抓住機遇,內容產業的力量也可以跨界到別人的領地。比如,做新聞媒體的可能到下游社區去跨界,做教材出版的可能到上游的教學領域去跨界,做醫學出版的到上游的診療領域去跨界,做專利出版的到下游的專利服務領域去跨界,等等。上述這些事情,有些已經發生了。
再說說日益智能化的趨勢。智能化的本質就是原來由人來做的事情,電腦和機器可以做了。《未來簡史》作者曾預言:“在20到30年之間超過50%的工作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我們不管這句話是否能夠成真,至少現在電腦和機器已經可以部分地代替人做很多事情了。如AI翻譯、電腦自動記帳(實際上手機支付已經近似完成了此項工作)、自動導航、自動洗碗機、自助收銀臺(很多超市已經實現)、輔助診斷、第三方拍照、聲控技術等。
先是國際象棋大師敗在電腦程序下,隨后是圍棋大師也敗在電腦程序下。我們原來有了問題問老師,或到圖書館查資料,現在有了問題問百度、問知乎。原來,庫房堆放的物品都是人工檢貨,現在現代化的大型庫房已實現機器人檢貨了。更不用說現在研制的醫療機器人看片系統,甚至醫療機器人輔助問診系統也已經投入應用。如今,已經出現了電腦寫詩。當然,我們還可以把音樂中的音程、音階、節奏、節拍、調式、結構以及和協音與不和協音的組合等都輸入電腦程序,用電腦來作曲。
目前,電腦在很多方面確實已勝過了人腦。比如,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大腦都不可能比計算機的硬盤記憶和存儲的東西多。我當初寫《出版業有大數據嗎?》一文時,進行了一次統計,2005—2014十年全國書報刊累計內容數據量(不含復本數)約為2.63TB。目前,電腦標配的3.5寸機械硬盤(HDD),容量已達3TB以上,據說希捷酷狼系列的內置硬盤已達18TB。也就是說,全中國出版業十年累計出版物的內容數據可以被一塊簡單的硬盤存下。一塊硬盤多少錢呢?也就幾百塊錢!
再如,CPU的運算速度。有報道說,目前,最快的中央處理器(CPU)運算速度可達每秒1280億次。我相信,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人腦的運行速度了。
盡管如此,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就會發現,即使在今天智能技術無處不在的時代,人工智能所能替代的領域也只是在簡單的重復性的工作領域,面對創新和創意基本上還是束手無策——注意,只能說基本上。至少到今天,創新和創意還是上帝賦予我們人類獨有的權利。
最后,總結一下我的觀點:融合——不管是媒體融合,還是產業鏈上下游的融合,給了我們創新與創意的最大空間。而智能化,則使我們人類從簡單的、重復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我們大膽地去追求理想,大膽地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去追求創新與創意所帶來的美好人生。
至于傳統新聞出版傳媒業本身,則應該高度重視這次變革所帶來的機遇,在支持內容創新與創意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再造自身的生產流程,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發揮出主流媒體的作用。
作者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長、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理事長